南水桃林村产业项目建起来 不出村就能上班收入翻番

产业项目建起来,不出村就能上班,收入也翻了番———

“这样的生活真不孬”

南水桃林村产业项目建起来 不出村就能上班收入翻番

75岁的杨永清正在樱桃大棚里上班。

上午9点,75岁的杨永清已经“上班”两个小时了,大棚里的杂草也除了一垅地。从去年8月份起,老杨就开始在村西南的温室大棚上班,除草、施肥、浇地、拉枝、剪枝,干些简单的农活,一个月能拿3300元。

“这6个大棚就是我们在区和街道两级支持下,坚持产业振兴,带动村民致富所上的第一个项目。”站在长势旺盛的樱桃大棚里,谈起这几个大棚给村子和村民带来的变化,杨永良打开了话匣子。村里牵头成立烟台桃源合作社负责经营大棚,大棚建成的第一年种的是草莓,去年开始改种5年期大樱桃,明年就是盛果期,年收入预计在60万元左右。

对杨明讯来说,这笔收入着实不小。以前,他跟老伴打理着6亩口粮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每年收入不过1万元,偶尔出去打点零工,收入也不高,“没想到老了,还成了‘上班族’,在村里就能上班,工资也不低,这样的生活真不孬。”

杨明讯的感受,也是十多名在苗木基地上班的南水桃林村村民的感受。在村里待了一辈子的他们,年纪大了更愿意安居在这美丽的村子里,能不出村就挣到工资,干的也是简单的农活,他们很满足。

但杨永良对村子发展的规划并不止于此。来到村子东侧,刚刚修建完成的停车场整洁宽敞,停车场东侧白墙灰瓦的一排民房是刚刚建成的地瓜加工老作坊,旨在恢复村内传统地瓜加工制作老工艺。“今年,我们将在那里建设一个800平方米的旅游集散中心,融合游客服务、会议接待、特色农产品展示配送、农家文化展示等功能。”指着老作坊东侧的一块空地,杨永良这样说。村子内,他们还盘活老旧民房,整修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宿,眼下已改造完成3家民宿,未来将流转村中70余户闲置房产,引进相应的项目和业态,打造乡村综合体。在停车场南侧将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为身处钢筋水泥的人们提供远离喧嚣,重返悠然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所有这些项目,都指向南水桃林未来将重点发展的旅游产业。“村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要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在南水桃林村,这种发展路径已然成为全村共识。行走在村子里,不难发现这个村庄的美丽。村子一面临山,三面环水,村中一条桃林小溪蜿蜒流入辛安河,风光秀丽。这是南水桃林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而正在规划建设的新项目则可以为游客提供包括吃、住、游、娱的一条龙服务,游客在这里可以享受向往的生活,村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村民收入也注定会节节攀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