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現在有的年輕人習慣了被父母長輩寵愛、呵護、照顧,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付出和服務,從沒想過要為別人做點什麼。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

因為你一直是一個索取者、接受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給予者。這就是三個階段教育不善的結果。當然,萬事皆有因,皆有果,這就牽扯到了因果的問題。有的人生來就是來索取,來花錢的;有的人生來就是來創造,來為社會人群作奉獻的。

過去我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兄弟待在閻羅王那裡,不願意到陽間去投胎。可是他們的期限到了,閻羅王就做他們的工作,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是不用勞動,不需要付出,就可以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另一個是要勞動,要付出才能成功。

大哥說:“我選擇要勞動要付出的。”小弟一聽: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想要這個不用辛苦付出的。閻羅王滿了他們的願,於是他們就投胎去了。三十年後,老大在人間成了資本家,無論走到哪裡都在佈施,誰有困難都去找他。因為他太富有了,做什麼都成功。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個窮光蛋,一貧如洗,在做乞丐要飯。因為他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點事情也做不了,因為他在因地發了願,所以才有這個結果。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我們世間很普遍。一個人如果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不能給他人帶來利益,這不是悲哀是什麼?你有健全的頭腦、健康的身體,為什麼不去勞動,自食其力,卻總想伸手向別人索取呢?究其根本,還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我讓你們談談你們的人生觀,你們的回答都是對的。但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你們的人生觀都會改變。大家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時,更要注重自己道德品質的培養。

其實,不僅人渴望得到關注與重視,就是動物也需要同類的尊重。那麼,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甚至仰慕我們呢?通過什麼方式才能獲得這一切呢?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做個好學生;成年後以一種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走進社會,努力工作,遵守社會公德,為社會創造價值,讓父母放心、開心,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心、有高尚品德的人。這樣做了,你自然會得到他人的重視與尊重。

對有些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是人生的障礙;對有些人來說,煩惱是菩提,是人生的動力。所以一個有志向、有抱負、心態健康的人,更願意到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去鍛鍊自己,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一個沒有理想、沒有目標的人只想找一個好環境、一個安樂窩,希望不用努力,不必付出,就可以坐享其成。這就是不同心態的不同結果。為什麼彼此在人生的選擇上會有這麼大的懸殊呢?

原因有兩點:一是人生觀不同,二是價值取向不同。如果你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看到社會上的種種不良現象,很容易被影響,很容易被轉。為什麼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明確的人生方向,不會被社會上的種種現象所左右。人生觀確立了才會不惑。如果你連人生方向和目標都沒有確立,又以何立足於世呢?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