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Hi,大家好,我是天天用英語的小珠。

每天為渴望用英語的人群分享有趣的英語資料,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就點點關注。

我們一起進入英語的世界。你的轉發,將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O(∩_∩)O謝謝。

在我看來,語言無非就是一種憑感覺的東西,感覺來了什麼都好辦。就好比你說中文的時候,你可不會想著什麼公式(像what +名詞+陳述語序,how +形容詞,或副詞+陳述語),你就是那麼一張口一閉口,一句話就說完了——純粹的不假思索。所以學習一門語言,培養語感最重要。語感怎麼培養?我的經歷告訴我,精讀對培養語感很重要,學習材料不在多少,但一定要吃透——把優秀的材料反覆咀嚼,直到“啃得骨頭都不剩下”。正所謂觸類旁通,英語學習也是如此。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我從小最愛的學科便是英語,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學英語特別適合“懶人”。當然,我所說的“懶”是指思想上的懶惰,而不是行動上的懶惰。如果你既不是思想上的巨人,同時又是個行動上的矮子,那真是無藥可醫了。相對而言,數學和物理最費腦子,習題做了很多遍還是可能沒徹底弄懂;歷史和語文也不輕鬆,要讀的、要背的總有很多;只有英語最容易,因為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簡單說來我只需要做兩件事:手不停筆和物盡其用。而我一意孤行地去做的這兩件事看似笨拙,卻正好抓住了精讀的奧妙,從而極大地培養了我的語感。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手不停筆:

抄寫英語帶來的意外收穫

英語是唯一一門我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仍然能夠學習的學科。初中時我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我總是埋首書桌奮筆疾書。在高強度的學習下,大腦時不時罷工已是常態,在那些腦子轉不動的時間裡,我又不好意思離開書桌,擔心自己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但疲憊狀態下學習又很累,實在萬分糾結。好在我不久之後便發現,這些要靠吹冷風才會變清醒的時段,抄抄英語也能同樣讓人變得清醒,而且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許你會問:怎麼抄?抄什麼?別急,下面就來看看我的經驗。

我讀初中時,市面上流傳的教輔書已有許多,琳琅滿目地能擺滿好幾個書架,看得人眼花繚亂。不過這般情景並不是我從書店直接獲得的經驗(因為我是個懶人,書店也不怎麼去),而是我從同學高高的書堆裡推測而得的結論。由於我很懶,自己沒有高高的書堆,手頭只有英語課本和老師規定要買的教輔書。所以我就只抄這些。但光這些都夠我抄上很久了。每次神情恍惚、頭腦麻木時,我就拿出書開始抄。

我什麼都抄。選擇題、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統統被我變成了英語抄寫題,我甚至連通常會被老師和同學們略過的題目說明都抄。

抄寫是個漫長的過程,對於像我這種寫字慢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但正是這樣一個難以加速的過程,反倒給了我充分的思考空間。所以,我不喜歡新興的“拓詞”模式,如所謂的詞根詞綴等,因為一次性拓展的詞彙太多,我反而無法記住。用“拓詞”的方法背下的單詞都像沙灘上的腳印一般,被時間的潮水衝幾下就不見了影;只有那些年抄寫的英語單詞,現在個個都還像釘子一樣死死釘在我的腦海裡。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抄寫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按照讀音拼寫單詞,所以抄寫單詞對於加深記憶非常重要,因為拼寫的過程就是在將這個單詞的拼讀規律輸入大腦,要知道,拼讀永遠是背單詞的最佳規律,因為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就是這樣記住單詞的。

除了能夠讓你加深對單詞的記憶以外,抄寫還會促進你對固定搭配的記憶和對語法的理解。以聽力第一部分的題目說明為例。

請輸入標題 bcdef

【英文原文】 ①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②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③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④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分析】這段話大家都很熟悉,但有誰真正在意過呢?我在抄寫的時候,就對這段話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先說搭配,句①表達“兩個人的對話”時沒有用of寫成conversations of two speakers,而是寫成了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用介詞between強調了對話的互動特性。句②在表達“在……的結尾”時用了介詞at,由此我記住了at the end of這個固定短語。

再來看時態: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為什麼這句話主句用一般將來時,而從句用一般過去時呢?請注意,這裡的時間基準點為at the end of a conversation,即在對話的結尾處,此時對話已經完成,所以在提到對話中的內容時使用了一般過去時,即what was said;而此時問題還未提出,所以“提出問題”用了一般將來時,即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除了時態以外,句②中還涉及了被動語態的使用,由於這裡並不需要強調said的施動者是誰,因此並沒有用what they said,而是用了被動語態。

句③中的spoken是要點,因為我們印象中的speak通常只有兩種用法:除了表達講某種語言(如speak Chinese、speak English)以外,speak幾乎都被用作不及物動詞(如speak to us、speak of him)。但在這句話中,如果把被動語態改為主動語態,變成the speakers will speak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only once,你便會發現speak後面直接連著conversations和questions。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speak後面除了可以接某種語言外,其作及物動詞時還可以接其他名詞。翻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你就會發現speak下有一個詞條“utter (a word, message, etc.)”,即“說出(一個詞,一條信息)”等。這裡的conversations和questions可以算作信息(因為命題人希望應試者根據文中的conversations和questions作答),所以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句④較長,前面是after引導的一個時間狀語從句,主句為用and連接的兩個祈使句。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要表達“在考卷上”用的是on your paper,而我們之前學到的表達“在報紙上”時用的是in the newspaper,兩者所用的介詞不同。而要表達“問題的答案”時不用介詞of,而是介詞to,即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而在時態方面,最後用了現在完成時have heard,是因為由於你已經聽完了問題,並且聽到問題後現在便可以作答了,即對現在產生了影響,因此用了現在完成時。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看著這一大段分析,你可能會在心裡嘀咕:誰沒事會思考這麼多啊。但如果試著抄寫一下,你就會意識到,要發現這些知識點並不困難。比如當你抄到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這一句時,你就會自然而然想問:“為什麼前面用了將來時後面卻是過去時呢?”然後,你的好奇心就會驅使你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時,上課老師講的知識就會被你主動地運用起來,你腦袋裡的小燈泡可能會突然一亮,枯燥難懂的時態理論也一下子鮮活起來。將理論用於實踐可謂是人生最美好的經歷之一了。與此同時,如果你抄寫了這一句,下次做選擇題遇到“ … what ___ said. A. is B. are C. was D. were”這樣的題目時,你的語感就會告訴你,答案應該在單數形式A或C之中選擇,而不能用複數形式B或D。可見,這種笨方法對培養語感是有好處的。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物盡其用:

竹本無心,你卻可“節外生枝”

那時我感覺自己很多時候都在抄英語,抄啊,抄啊,初中的歲月就這樣抄過去了。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我也不記得自己到底抄到了多少“真經”,只是後來英語越來越好了。到了高中,課業壓力又翻了倍,尤其是選了理科以後,即使大腦還是那麼頻繁地轉不動,我也沒有那麼多的功夫去抄寫英語了,而是把更多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物理上。那我在高中是怎麼學英語的呢?

請輸入標題 bcdef

由於我的懶人性格依舊沒有改掉,我仍舊沒有去買其他輔導書,而是一如既往地充分挖掘著英語課本和手頭僅有的教輔書。我為自己制定的戰略是,要把書上的每個詞都給“吃透了”。比如下面這道題:

To stay awake, he finished a cup of coffee and ordered ______.

A. the other B. other

C. the others D. another

我在遇到這道題時,除了會把四個選項都弄清楚以外,還會把與題幹中的awake一詞相關的詞都查一遍,如wake、awaken、awakening等;然後把各種杯子在英語中的表達都查一下,如mug (馬克杯)、goblet (高腳杯)、glass (玻璃杯)等,

甚至還會把order的所有詞義都羅列出來,如其作動詞時表“命令;訂購;點菜;囑咐”的含義,以及其作名詞時表“順序;命令;自然法則;社會等級;法院決議”等含義。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只要你手頭有一本《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這些基本都能查全。那時我最喜歡的便是這本詞典裡附帶的藍頁插圖,編者會用插圖的形式把各種杯子、帽子、糕點、服飾等都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比純粹的文字描述要明瞭很多,只消看一眼就知道mug和cup的不同之處了。現在手機應用和電子詞典高度普及,很多人都不選用紙質詞典,但從很大程度上看,紙質詞典有著手機應用和電子詞典無法媲美的優勢,建議大家還是要利用起來。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儘管只有一本高階詞典、兩三本教輔書和幾本英語課本,我高中時英語也學得很好。正是因為我把精讀做得特別好,所以也培養起了英語語感。我的很多同學泛讀做得不錯,平時閱讀了很多英語文章和書籍,語感卻並沒有我好,可能是沒有把語言“吃透”的緣故。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這並不是說泛讀就沒用(其在知識面和閱讀面的拓展上是精讀無法比擬的),而是

在某種程度上,精讀能帶來比泛讀更好的效果,會讓你對所學過的知識掌握的更牢靠。雖然我手頭資料不多,但我做到了物盡其用。以上面的那道題為例,該題只想考查the other、other、the others和another的區別(此謂“竹本無心”),而我卻“節外生枝”地把awake、wake、awaken、awakening的區別,各種“杯子”的說法,以及order的多項詞義都梳理了一遍,同時我還由題幹中的stay awake注意到了“stay +形容詞”的用法,如stay alive、stay safe等。所以,別人從一道題中只學到了一個知識點,而我卻學了好幾個。這種“節外生枝”的習慣甚至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我的出題能力,隨便給我一句英語句子我就能找到出題點。我高中的數學老師曾經說過,做題的最高境界就是“知己知彼”,即在瞭解自己的水平同時,能夠看出老師出題的意圖。而那時的我儘管比別人做的題要少很多,但顯然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乾貨|培養英語語感,其實並沒你想得那麼難!

現在想來,我覺得自己當初這種一意孤行、獨樹一幟的方法不無道理,雖然當時我並不清楚這一點。後來學了點心理學,才知道“選擇”有時候比解決實際問題更加困難,而我們往往在選擇上已經耗盡了腦力,導致沒有多少精力去解決問題。我的“懶”給我省去了選擇的功夫,反倒讓我更能專心地挖掘已有資源,從而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許我的方法和經驗並不適用於每個學英語的人,但說到底卻能證明兩點:一是培養語感,精讀確實能起到大作用;二是假如你不是一個博聞強識的人,建議你還是不要囫圇吞棗地搞題海戰術了,我這樣吃透每一道題、每一個知識點的方法更適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