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天道剛健”的第一層內涵是獨立,不假外物。從天的角度看,就是獨立運行,不依賴外物。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乾是萬物的“大元”,萬物賴以生存、發生。

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主流思想裡,君子自立,效法天道,但不依賴天地,遠離鬼神,不依附於宗教,這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天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所以品物流行、四時成序。陰陽相摩,八卦相蕩,天道變動不居。世界時時都在變化,萬事萬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

《周易》用“龍”來象徵乾卦和上天的精神。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試看外國的恐龍,都可看到,中國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麼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二、地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大地厚重,故能載萬物;寬厚包容,所以能德合無疆。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中寫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的善良與厚德、厚道的內涵基本相同,追求的是與世間萬物的和諧關係。

厚德載物的本質是善良寬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懂得厚德載物的人,其實就拿到了人間最好的通行證,為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種下了福田。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三、人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

人既要效法天的剛健,又要效法地的寬厚,兩者不可偏廢。

人若只懂得效法天,自立自強,卻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而如果只懂得厚道寬容而不自立自強,又會導致開拓能力不足。

《周易》中多次提倡的“進德修業”,其實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就是在內要立德,並不斷修德、進德,在外則自強自立,懂得變通之道,勇於開拓,不斷創新。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儒家講德。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孔子曾說“過猶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弄不好還會更糟糕。那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以直報怨

有人曾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

孔子反問:何以報德?

意思是說:你拿恩德回報仇怨,那又拿什麼去回報恩德呢?如果你也依然“以德報德”,那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報,這樣還公平嗎?

顯然不公平。

當然,以德報怨和以德報德,未必矛盾。但這種道德高標準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調了,唱高調的結果就是造就偽君子。

既然做不到以德報怨,也不能提倡以怨報怨,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麼回報,就怎麼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以德報怨,也可能是以怨報怨,還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乾脆不報。這樣大家就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庸,就是不唱高調,那“以德報怨”是誰的主張?

老子。

老子不唱高調,他唱的是反調,這在《道德經》一書中比比皆是。

比如大家都說弱肉強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說應該陽剛,他說不如陰柔;都說男尊女卑,他說女人更有優勢;都說與時俱進,他說最好退回原始。

正話反著說,在老子那裡就叫“正言若反”。因為反話看似有悖常理,卻其實順乎天道,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唱反調是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講以怨報怨(這是正調),也不能講以怨報德(不是正道),只能講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報的是怨,得的是德。這就是天道。

正因為天道遠,人道近,所以老子講以德報怨,而孔子講以直報怨。由此可見,孔子說中庸,是講的人道;老子唱反調,講的是天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