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神祕人士呼籲:白酒應廢除香型分類,改為“地方+味道”分類

中國白酒應廢除香型分類,改為“地方+味道”分類

近日,在網上有一類關於白酒香型分類的文章,裡頭主要講得是有相關專家認為,白酒若繼續以香型分類,可能會沒有未來。這種觀點主要認為,白酒自從以香型分類後30多年來,生產企業越來越重視酒的“香”而忽視了“味”,為所謂的“香”而丟了很多本該有的特點,香型越來越多,味道越來越不是主流,長此以往白酒會在漫漫歲月中逐漸失去自己本應擁有的地位。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讓我感慨萬千,源於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認知還不夠兼容,我們老祖宗的不少好東西,在被套用現代科學解釋、歸類以後,確實正在慢慢失去它原本的色彩,白酒應該說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核心是包容,應該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任何東西,或看似相似卻實有不同,或看似不同卻實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說不清楚誰像誰,但又讓人覺得都挺像。而西洋文化則是講血統的,一種“一是一,二是二”的文化。

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比方一下吧。我們中國的狗統稱叫“中華田園犬”或是“土狗”,雖然也分有浙江的、廣西的、中原地區的等等,但看上去都差不多,硬要分出來區別,也只能是你自己去養過之後。而國外就不一樣了,什麼狗都是用純血統來分,“哈士奇”、“薩摩耶”、“吉娃娃”、“博美”等等,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正你見過一次“吉娃娃”就不會再把它認成“博美”。

兩種文化帶來了兩種價值觀,東方的包容和西方嚴謹。

可現在中國的白酒,用的卻是帶有嚴謹的西方價值觀的分類法,這幾乎是一種硬套式。中國白酒原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複雜程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但後來為了和世界接軌,只是非常簡單地運用了機械式的科學思維來進行了區分,其結果也最終只能是突出一項,犧牲其他

不過,這並不能怪誰。30多年前,大家都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屬於“摸著石頭過河”。估計,那會的專家壓根也沒想到過今天中國的白酒會用這麼強調“香味”的極端方式來延續。不過,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以及國學文化造詣方面均有大幅提升,應該可以對於當年由於種種原因而造成遺憾的事情進行新的定位了。我以為對於這白酒分類便是如此!

說到這裡,為此提出一點小小的建議,這建議便是以“地方+味道”這種靈活多變的方式來歸類,希望能為未來白酒的分類提供一些小小的參考。

下面,來具體說說這種歸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由於文化、人文性格、氣候、水質、土壤等軟硬各方面條件的不同,釀造出來的酒的風格也各有不同,可以使用地域相近加口味類似的方式進行分類。比如,四川的“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地域相近、風格類似,可歸為“川酒”類。貴州的“茅臺”、師承“茅臺”的四川“郎酒”等地域不遠、風格類似,可歸為“貴酒”類。而別具一格的“西鳳酒”列為特有的“秦酒”。另外,味道類似,但是地域分得極開的酒可以單獨成類。如與“川酒”風格類似的“洋河大麴”等從前被歸類為“濃香型”的酒,雖然味道有所略同,但由於地域關係,可以單獨歸類為一種。同為“清香型”的但地域有些不同的“汾酒”、“二鍋頭”則可以各自單獨列出為一種。這樣歸類的好處是,不單獨強調某一方面,從“地方”和“口味”兩個大方向去考慮,這樣就能夠少一點禁錮,促使各地方的釀酒人能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地方風格。

以上這些僅僅是我個人的建議,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做參考,其實真的還可以有更多的、更靈活多變的方法來區分白酒的類別,而不僅僅只是強調某一方面。我國白酒擁有近千年的歷史,這麼強大的底蘊可是有很多方面可以被挖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