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 遗 系 列 之中山香火龙

中山镇(武所)的“香火龙”,起源于元朝末年,明朝开始盛行。每年从春节后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都有“香火龙”走街串巷,家家户户都争相迎请香火龙到家中表演。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古时皇帝自称为龙的化身。人们认为,龙进屋有扶正去邪、富贵康宁、全家平安幸福的寓意。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武所)的“军家人”,源自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四川和福建等数十个地区,而“客家人”的来源更为广泛、繁杂。“军家”、“客家”的祖地,均有春节舞龙灯的习俗。但这些地方的“龙”大多用黄布、青布裹成,装饰花纹也华丽、复杂。当时武所仍无这些条件和工艺水平。为弥补这些缺陷,化解乡思,留住乡愁,当地的贤者、巧匠,就用当地盛产水稻的优势,用秋季收割水稻后留下的稻稈,经精心晾晒、梳理,仿北方地区龙灯的样式,扎制成七节或九节的龙身,“龙”的眼睛用手电筒的灯泡并配上电池,装在龙的“眼框里”。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龙”身全用稻稈扎成,便于插上点燃的香火,又能遮住粗陋的稻稈,使人赏心悦目。在夜间舞动时,火光闪闪,香气扑鼻。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可和青睐,从此“香火龙”一直流传到现在。

基本内容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制“香火龙”

春节前筹备材料,聘请纸扎艺人扎龙头、龙尾;请木匠做七个或九个“T”字形横扁圆棍木架,自已动手,用干净稻草扎成扁圆形(约25公分左右大、60公分左右长)稻草把七个或九个,捆绑在“T”字形木架上面,再套上艺人纸扎的龙头、龙尾,即成为七节或九节的“香火龙”。然后再组织七人或九人培训舞技、组织五人培训香火龙锣鼓的打法,学好了,即成为一支舞龙队伍(如果是老队员,此环节可省去)。香火龙锣鼓的打法和船灯锣鼓的打法不同,香火龙锣鼓由小锣跳锣,船灯的锣鼓由大锣跳锣,人们听到锣鼓声就知道是舞香火龙,还是舞船灯。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恭敬“迎龙神”

农历除夕上午集中舞龙队全体人员,身穿统一舞龙服装,点燃香火后把它遍插在七节或九节龙身上端,即成为“香火龙”,然后整齐队伍、敲锣打鼓到老城龙坊山边去接“龙神”,在此叩拜飞舞一番,接受“龙气”后,香火龙即为“神龙”,然后依序返回放龙地点,从春节开始到正月十九日为止,为香火龙活动时间。

主要特征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火龙一般在晚上表演。由高举竹筒火把的人领头,舞龙队员敲锣打鼓,手举香火龙,到邀请人家中。此时户主放鞭炮,站在门口迎接。如果家中有柱子的,香火龙要先绕柱子兜一圈(喻“神龙擎柱”)后,再到该户厅堂叩拜,退出后,主人拿出几十柱香来,点燃香后遍插在龙身上,此时香火龙在门前再次飞舞起来。主要动作有滚龙、跳龙、串龙、龙头吻龙尾,最后整条香火龙组成一字,主人再次鸣放鞭炮。香火龙再次入主家厅堂叩拜,主人即将两个红包挂在龙头上,表示奖赏酬谢,后在香火龙身上拔下三支香火插在家中神龛上,示“龙魂入屋”,财丁兴盛,家庭美满幸福,然后香火龙再到各家各户表演。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火龙也有较大型的,它由两条香火龙组成,加上一个提珠飞舞,由两条香火龙进行抢珠表演,叫做“双龙抢珠”。“珠”的构造是:一条圆形木棍插上能灵活转动的圆形空心铁球圈,再粘上纸扎花边,喻为龙珠,晚上装上电池,使其放光,带动两条龙飞舞抢珠,煞是热闹、好看。

重要价值

武平中山香火龙,一个融合“军家”和“客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武所)“香火龙”,是中山(武所)“军家人”和“客家人”的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经过几百年的交融、交流、汇聚的一种文化传承,他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共有的龙文化,也综合了“军家”和“客家”的不同地域特色,体现了各宗族之间的互相包容、和睦团结和相互尊重的优良传统,对促进宗族间和睦、团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传递、凝聚正能量和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均有很好的作用。

因“香火龙”只能在晚上表演,后进化为纸龙,形状一般为七节,但每节都有长方形龙身、衣孔,白天晚上都可以活动表演。后又改为“七节布龙”,在布上画龙鳞。黄布为黄龙,青布为青龙,其表演方法均和其他舞龙一样。

图:刘耀文、部分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