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老師哭嗎?

你見過老師哭嗎?

1、

真誠的人,感情必然豐富。

孔子喜歡唱歌,孔門弟子在《論語》中記載,“老師在這一天哭過,就不再唱歌了。”“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段話有根據嗎?

這是客觀的事實,孔子在上課時有感而發就會哭。

我們以為他師道尊嚴,但這只是表面所見。

真誠的人,感情必然豐富。

春秋時代是個亂世,每天都有不合情理的事發生,無辜的百姓受苦受難,真誠的人就很容易傷感,孔子正是如此。

2、

老師上課哭並不是罕見的事,也不是隻有孔子如此。

臺灣大學外文系齊邦媛教授回憶說,她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就讀英文系時,朱光潛先生教他們英詩。

她記得有一次朱老師讀完一首詩之後,悲從中來,忍不住就哭了。

為什麼?

那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家流亡在外,離鄉背井,“國破山河在”的情緒非常深刻,很容易觸景傷情。

但是十八、九歲的大學生,就像鹿橋在《未央歌》所描寫的,逃難就像遊山玩水,不會覺得太痛苦,很難理解老師的情緒。

老師一哭就沒辦法講課了,學生只覺得平白多了半天假期。

還有一次,學生們去朱教授家包水餃。

女生負責包水餃,有個男生看到院子裡一地的梧桐樹落葉,拿起竹掃把就往院子跑去,老師趕緊追出去說:“千萬不要掃!這可是我存了好久的。”怎麼說呢?因為下雨時,雨滴落在梧桐葉上,淅瀝淅瀝的聲音,特別容易使中年人感懷人生際遇。

年輕人只想到整潔衛生,要幫老師掃乾淨院子。但是這樣一來,水清則無魚,情緒無處宣洩。

人到中年之後,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既複雜又深刻,往事歷歷如在目前。我們由此可以稍微瞭解孔子的哭是怎麼回事。

3、

孔子如果某一天沒有哭的話,通常都會唱歌。重點在於唱歌,這正與休閒有關。

《論語》還有一段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老師與別人一起唱到開心時,就會堅持別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以和聲相伴。

孔子的音樂水準很高,別人唱主旋律他來和聲,自得其樂而和樂融融。

人怎麼可能整天唸書呢?怎麼可能只是周遊列國,宣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呢?總是要休閒的,讓自己調節心境,保持平衡心態,品味當下的每一瞬間。


今日互動

你的印象裡,有見過老師哭嗎?

留言講出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