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银子的唐朝,到底用什么当货币?

sbshow

首先这个问题有一半是错误的,和所有朝代一样,唐朝使用银子做货币,但是银子不是唐朝唯一的货币形式。

唐朝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谷帛,铜钱,黄金和白银。


第一,谷帛。

谷帛就是粮食和纺织品。吃和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谷帛本身是使用价值极强的一种货 币,退出交换后即可直接进行消费。动乱时期它们比任何金属货币都受欢迎,没有吃穿,冻死饿死,黄金万两也没有毛用是不是?

唐朝开元年间规定,

“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与钱货兼用, 违者准法罪之”,

政府赋税,如《租庸调》的庸、调,也是收绢帛。军费支出,一次用绢帛可达几十万匹。中学时期弟兄们都学过白居易的《卖炭翁》吧,倒霉老爷子被太监把木炭给强行拉走,不过人家也不是白拿:“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当时铁锤也不知道,看了诗骂这些死太监,拿红绸子换木炭,简直是强盗,后来才知道,人家是给钱的。半匹红绡一丈绫,就是货币,白居易写这个,是说给的钱少了,老头子吃了亏而已。

唐代中叶以后,绢帛的货币作用逐渐衰落。第一是天下太平了,粮食和布匹不再那么紧缺,第二,丝绸布匹当钱使用,时间长了会腐烂变质,剪裁之后又变质,你想想看,捧着几块破布头子买卖东西,总也不是个事吧。呵呵。所以流通中,逐渐被铜钱所代替。

二,铜钱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仅有的。唐代最早是五铢钱,五铢钱与半两钱同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法定重量为五铢。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此后出现了通宝钱。

通宝钱是以通宝为钱名的钱币,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在流通中取代了五铢钱。这种钱币,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有很大的影响。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最早的通宝钱为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
取名开元的意思是自唐高祖李渊开始, 要去除过去的币制积弊,富国强民,开辟新纪元。

三,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货币之一了,与早期的铜铸币并行使用。黄金则可通行于各国,不受国界限制,成为国际性货币。 唐宋时代,黄金用于打造器物饰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布施等有增无减,黄金的用途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工商业和对 外贸易蓬勃发展,以黄金计价、估值以及用于大额赋税、大宗交易的情况又时有发生。由于经济的增长,黄金的货币 作用在这一时期又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它作为贮藏、保值的作用仍是主要的。1979年山西平鲁曾出土金铤八十二件,金饼四件,部分刻有唐肃宗乾元年号。

唐宋时期,金银制的钱 币已较普遍,但多用作祭祀、布施、馈赠、殉葬等,与流通中的铜钱有所区别。《旧唐书·玄宗本纪》记:开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 右于楼下撒金钱。张祜诗云:“长说承天门下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四 白银


白银和黄金一样,在古代传说时期就已成为人们交换中使用的货币之一了。但由于我国对白银的提炼技术比较落后,因此白银的使用时间应较黄金稍晚。唐代的货币,主要是绢帛。中唐以后,绢帛货币已不能适应市场交易的需要,其货币作用逐渐趋于衰退。贵金属白银,作为货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来,唐代的 法律不承认白银为合法的货币,但由于交换、支付使用方便,人们多乐于用白银,致使后来唐政府的经费也使用白银了,所以实际上白银货币在唐代已具有多种

用 途,如:商品交易、租税、赈济、赏赐、贡奉、军费、布施、官俸、债务等等。甚至政府的税法都有用银的规定,如唐税制《租庸调》规定:“丁随户所出,岁输绢 二匹,……非蚕户,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到唐末、五代时期,白银已成为商品流通中最常见的一种货币,根本改变了过去主要用于装饰和贮藏的状 态。不仅用银的范围扩大,而且用银的数量也是空前的。据一些史籍记载,人们进行贡献、济军、贿赂等活动用银,一次往往是数万两或数十万两。 白银货币在唐代通行的形式是银铤。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曾出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银铤,长市尺九寸六分,宽二寸一分五厘,为笏状长方形的银钣,铭文“重五十 两”。

总结一下,唐朝的时候,谷帛,黄金,白银,铜钱都作为货币流通过,但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谷帛和铜钱,后来还出现过钞票的雏形“飞钱”,因为不够普遍使用,这里不多做介绍。


铁锤历史

唐代是我国最早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但是唐代的白银并不参与市场流通。只用于各地财税征收,也就是税银。那么唐代用于市场流通的货币都有哪些呢?

唐武德四年,李渊下令废五株行开元通宝,开年号钱之先河。开元通宝在贞观之治时铸造量极大,且做工精美,重量足,材质为优质青铜。由书法大家欧阳询亲书钱文,笔法凝重端庄,字体在篆、隶之间,并有楷意,对后代钱文具有深远影响。


&开元通宝,铸造量极大,通行七百年,至明代才被废止。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造乾封泉宝小平钱,主要为青铜质,也有少量鉛钱。乾封泉宝本意一枚当十枚流通,但不为市场接受,次年即停铸,故铸造量极少,现在存世量极少。目前市场上只见仿品,也是造假者喜欢做的品种。

&乾封泉宝,五级币,市场价5000元。

到了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铸造了一种当十枚开元通宝的乾元重宝,以缓解财政困难。早期乾元重宝字郭深峻,字文精美。其中的重轮大钱则当五十枚开元通宝,重量在20克左右,后期减重贬值,并出现铁钱和鉛钱。



&乾元重宝重轮背祥云,六级币,市场价3000元。

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铸造大历元宝,青铜质,铜质晦暗,字迹多迷漫不清,比较少见。后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铸建中通宝,青铜质。形制多轻薄,铸工粗糙,除中字较规整外,其余三字皆不清晰。


&大历元宝小平背双月,四级币,市场价7000元。

建中通宝小平,五级币,市场价3000元。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毁佛铸会昌开元,铸工较粗糙,背文字为和铸造地,多迷漫不清。会昌开元中背永和蓝大王比较罕见,价格也不便宜。


&会昌开元背纪地,较多品种一两百。

唐僖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铸造唐代第一珍——咸玄通宝,由于仅属试铸,未能发行,今存者极少,价值不菲。

&唐代第一珍,咸玄通宝,珍品,市场参考价20万。

而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据东都洛阳,铸造得壹元宝,一枚当开元通宝百枚,后觉得得壹非长柞之兆,于是又改铸顺天元宝,由于得意元宝铸造时间短,铸造量极小,如今也是十分难得的稀有品种。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背月,市场价分别为8000元、1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不但以铜钱作为货币,还以绢帛作为货币。贞观时期,一匹绢可买一斗米,可换钱三四枚,在唐代后期绢帛逐渐退出货币功能。


风云说收藏

唐朝的时候,白银还不是大规模流通的货币,而银票也还没有出现,当时的人们用铜钱或是绢帛作为货币,也就是“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李渊“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也就是说,李渊政权废除了自汉武帝时期就流通于市的五铢钱,开始使用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也称开通元宝,是唐朝的第一种法定货币,也是整个唐朝流通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钱币。多铜制,也有少量金银制钱(皇帝赏赐品,并不投入流通,十分罕见,极为珍贵)。根据其币面和生产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早期的开元通宝做工精良,大小统一,属于货币中的精品;中期开元通宝则以钱币背面的纹饰为特点,一般是星状纹或弯月纹;晚期开元通宝比较粗糙,质量也略有差别,这与晚唐国力衰退相关。钱币上的“开元通宝”四字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题,字体“隽秀、挺拔”,十分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故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而由于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期,故开元通宝也被百姓赋予辟邪、生财的含义。
除开元通宝,唐肃宗年间还发行过“乾元重宝”,代宗年间发行过“大历元宝”(史书无记载,但有存世实物),以及安禄山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等。
除了铜币,绢帛也是唐朝社会上流通的法定货币,这包括绫、罗、锦、缣等,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丝织物。绢帛的使用比铜币更为广泛,尤其在赏赐、贿赂、答谢、征集军费时,绢帛一般都会替代铜币,若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钱荒出现的时候,绢帛的通行更是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方式。

历史研习社

唐朝以开元通宝,八珠钱为主



18771280483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计重钱,改为年号钱,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货币正真成为了货币符号,同时还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

唐代还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诗“卖炭翁”的情景描写中获得相关信息。

在唐代,作为贵金属的金银,一般不参与金融流铜领域,为皇家、寺庙、官员显贵使用,多用为饰品和器具。也用于储藏。


凌风起

在古代中国的硬通货是丝绸,当时中央给地方发放军饷是发绢的,一卷绢可以换一千钱,而且绢很轻便,在任何国家中国的绢是可以当钱用的。中国人守护丝绸的秘密达800年,只是元朝时期绢才变的不值钱,在元以前是响当当的硬通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