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灵安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明军之所以在嘉靖时期应付倭寇非常吃力,除了战斗力低下的成分在,确实不适应倭寇的战术。

明军采用的战术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大型军阵野战模式,这样的战术模式对倭寇经常出没的东南地区就非常的不适应,明军的阵形往往被复杂的地形切割的支离破碎,而倭寇使用的是武士加上自己郎党的小规模集群突袭战术,这种战术更适应我国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有利地形,将明军的阵势击溃。而倭寇的精锐士兵并没有占领一地想法,他们经常仗着对地形熟悉,四处流窜,破坏完一处,又迅速转到另外一处,令人防不胜防,让明军有无处着力的感觉。

而万历援朝战争日军占领朝鲜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下一步就是进攻明朝,明军属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对敌军主力的大致动向是清楚的,就是要正面对战,在这点上又与国内抗倭有所不同。

第二、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使明军战斗力和国内财政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就远非嘉靖朝可比。

嘉靖时期,由于内政不修,明军腐败状况非常严重。就比如说京师驻军虽然对外号称有14万人,但是操练人数也就5到6万人,领取粮饷的时候有人,调遣的时候人就不见了。而军士被世胄纨绔子弟占役的现象十分严重。

今营政废弛,见籍至十四万,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畏敌如虎,碰见蒙古兵当然是两股战战,涕泪横流。

谙达(俺答)之内犯也,兵部核营伍,不及、六万人,驱之出城,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失色。





再说说嘉靖时期的财政,隆庆元年户部尚书马森的奏疏就说到,他经过对太仓的清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开支仅够三个月。

太仓见金百三十五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两,岁支禄粮一百三十五万有奇。……。今计仅足三月。


而张居正改革将整顿武备、改革军事当作了一项重要内容,整肃军队、严明赏罚、核实功罪,并破格提拔了谭纶、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人,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权,正是由于张居正的这些举措才使明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财政方面更是成就斐然,经过改革国库的充实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所以,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为万历援朝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财政基础。

第三、抗倭战争和万历援朝战争,明朝对其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倭寇千里而来只为利益,但是丰臣秀吉可就有灭亡明朝的想法了,为了国家安全,明朝统治者也必定要全力出击,整个万历援朝之战实际上明朝赢得并不轻松,为了战胜日本调集了蓟镇、大宁、宣化、大同各镇,山西、陕西、浙江、四川、湖广以及两京的各路军队,用精锐尽出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个待遇倭寇集团可是没有享受到。

我认为这三点就说明了为何明朝面对倭寇吃力,但是却能打赢万历援朝战争的原因。


论史

这问题分两个层面——

  1. 嘉靖年,明军打倭寇为啥磕磕绊绊?
  2. 万历年,明军打日本正规军为啥表现出色?

先说嘉靖年的事。

倭寇都是什么人?

嘉靖年间,所谓「倭寇」实质上是——由中国人主导的海盗兼武装走私集团

  1. 大部分是中国人
  2. 主要由中国人掌握领导权

按照《嘉靖实录》的说法,倭寇里日本人仅占三成,而七成是中国人: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中律在奏疏中,详细地描述了「倭寇」的具体构成情况:

夫海贼称乱,起于负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宁、绍十五,漳、泉、福人十九。虽既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

胡宗宪专门编写了一本《筹海图编》,其中列出了当时十四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其头目全部是中国人:

金子老、李光头、许栋、王直、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显、郑宗兴、何亚人、徐铨、方武、徐海、陈东、叶麻、洪泽珍,严山老、许西池、张琏、肖雪峰、谢老……凡十四踪,皆昭灼人耳目,故详列之。其余或入寇而姓名不传,或有名贼酋而未尝专主兵柄,与夫事迹之未详者不敢滥录也。

陈懋恒汇在《明代倭寇考略》中,也专门列出来当时主要的倭寇头目名录:

因为是中国人主导,又是以中国人为主,所以在很多方面,倭寇与明军相比并不吃亏,甚至还有些优势。

有“地利”,有“人和”

关于倭寇,嘉靖朝官员唐枢有一个很精辟的总结:

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倭寇当中有大量的本地人,原本是海商,因为明朝「禁海」而变成「倭寇」,说到底就是地头蛇。这帮人在本乡本土搞事情,熟悉地理环境自不必说,还容易得到同乡的支持,甚至出站官匪勾结的情况。

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

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浙直海防总兵万表则记录道: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因此,嘉靖年的「倭寇」在东南沿海搞事,几乎等于是“主场作战”,在地利、人和方面完全不吃亏。

东南沿海的官军战斗力低下

明朝东南沿海,承平日久,官军武备涣散,战斗力相对比较差。而且,从洪武开始,大明王朝就有重文轻武的趋向。

经过了一百年,文官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而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这种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明朝官军之败坏的程度已经达到出人意外的地步。再加上军户制度、后勤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崩坏,东南沿海的官军战斗力跟普通老百姓相比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根据《明史》记载:

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倭红衣黄盖,率众犯大安德门,及夹冈,乃趋秣陵关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阳、宜兴。闻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为官军所围,追及于杨林桥,歼之。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六七十人的海寇竟然可以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一路杀伤达到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作为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这种情况,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

一直到戚继光等人组建“新军”以后,东南官军的战斗力才逐渐提升,能够与倭寇对抗,直至全面压制倭寇。


再简单说说万历年的事。

  1.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万历朝前期,多少是积累了一些本钱的,在朝鲜与日本人死磕,起码银钱粮草起码是撑得住。
  2. 明军和日军在朝鲜都是客场,谈不上谁更占地利。考虑到朝鲜是我们的附属国,可能明军还沾点光。
  3. 明军出动了“戚家军”和关宁铁骑一部出征朝鲜,应该是当时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其作战能力和经验应该是有保证的。

综合看,万历朝鲜战争,明军不能算惨胜,但也不完全是轻松拿下。


月下没有花

明朝一直在受着倭寇的侵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东南延海的土地贫乏,人们多以经商致富,延海地区的人们对于海上贸易有着很强的需求,包括延海地区的很多地方官员的家族,以及很多地方卫戍部队的官兵。后来这些人很多都与倭寇有联系。甚至一些中国人也假冒倭寇,穿着他们的衣服,拿着他们的武器前往延海各地实施抢劫。



二是同期的日本因为幕府势力疲软,各地诸侯内战造成大量人员失去土地和工作,这其中很多是一些地方诸侯及其手下的武士。这些人为了生存,很多选择出海经商。

三是明朝与日本用贸易堪合的方式开展贸易,但是日本国内诸侯众多,有的有堪合,有很多没堪合,没堪合的就去明朝延海抢劫,有堪合的看到没堪合的抢的欢,于是一边贸易一边抢,反而造成了倭寇的流行。而明朝政府对此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因为被抢劫了就单方面关闭了沿海的贸易,造成贸易堵塞。



四是明朝虽然在与陈友谅战斗过程中靠水军取胜,但是海战技术落后,普通军用海船技术比日本落后,造成在海战过程中明朝军队往往不占优势,倭寇海战更加灵活多变,四处侵扰,明军因为地域管辖不同,常常无法彻底剿除。

这些原因也单方面造成了倭寇的猖獗,为祸一方。而明朝沿海卫戍部队因为长期和平,缺乏锻炼,战斗力更差,武器装备也不够精良。直到后来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先后出现,重新练兵备战,才得以将倭寇的气焰压制下来。在明朝眼里,倭寇只是跳梁小丑耳,一直都没怎么放在眼里,倭寇部队最多的也就几千人,而北方的蒙元虽然被打击的不占优势,但是长期始终被视为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长期以来用重兵把守三北之地,而且这里的部队装备上也更精良一些。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嘉靖前后,分别是李成栋和他的儿子李如松带兵把守,震慑蒙元和东北少数民族。



后来万历年间,日本假借到明朝上贡,向朝鲜提出借道,被朝鲜拒绝,丰臣秀吉派遣举国之兵,约十四万人马入侵朝鲜。明朝起初也只派了李如松带领东北军一部,戚继光的戚家军一部以及明朝最先进的火器部队一部入朝作战,明军人马起初一共也就三万,到了最后派兵最多的时候也不到十万,只有七万五千人。最后造成日军伤亡近二十万,可谓辉煌的胜利。然而在明朝政府眼里,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明朝每次征伐蒙元,都要派遣二十万大军以上的部队前往。

但是朝鲜战场的胜利也可以看一下其情况。第一,双方都是派遣的最精锐的部队参战,明朝火器部队和抗击倭寇非常有经验的戚家军全部在列,李成梁在东北训练的碾压蒙古骑兵的“李家”骑兵,而日本派遣的是日本战国期间的众多英雄及其部队,还有朝鲜李舜臣的海军“龟船”。



第二,明朝派遣名将带队,李如松、李如柏等等全部是当时明朝比较萌拿的出手的将领。日本更不用说。

第三,这次战争双方以陆地战争为主,海战为辅,陆地战力明君远胜日军。日军战败后也不能及时通过海船逃跑。

第四,明朝国力此时尚为强大,后勤补给等方面可以持续供应。

如此一来万历年间对日朝鲜之战,明朝胜局早定,无须质疑了。


阿庆还是阿庆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1.嘉靖时期

首先整治方面,在嘉靖时期,朝廷内的政治斗争比较激烈,主要是当时严嵩当政,严嵩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明穆宗、高拱、张居正等斗争,很多有能力的将领无法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战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其次在财政经济方面,当时的明朝财政较为吃紧,我们都知道明朝到了嘉靖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生活困苦,在财政税收方面已经相当吃紧,无法有力的组织和支援耗资巨大的战事。

第三在军事方面,当时的老式明朝兵制已经相当腐朽,不能堪当重任,这又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相联系了,因为土地兼并,导致许多军户的天地被大官僚占有,很多军户逃亡或者沦为上级官僚的佃户,才导致战斗力不高,战事一直得不到控制。直到后来戚继光的出现,才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倭患的进一步发展,直到消灭。

2.明穆宗时期

首先,在嘉靖死后,明穆宗继位,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加之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在他在位的时候,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着力培养一些有能力的将领。

3.万历时期 但是明穆宗寿命不长,只位6年,终年36岁,后来年幼的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成为首辅,作为万历的老师兼首辅,他大力改革明帝国的各项弊政,可以说将明帝国的国力提高了一大截,比如面对当时财政税收不足,国家在面对内外的开销方面,捉襟见肘的局面,他实行“一条鞭法”,为明帝国积攒了巨大的财富。

而且,张居正当政期间,还大力的提拔了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将领,比如,戚继光等,他和一些将领们相互支持,为明帝国边疆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后来,万历皇帝亲政之后,他也是相当的有能力,虽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他能够始终对帝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期间他特别关照一批又能力的将领,比如“李如松、麻贵、刘廷、陈璘、秦良玉”等等。

再就是很多参加万历援朝战争的将领和军队,都在前面的播州之役、宁夏叛乱的平定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我们都知道,像参加万历援朝战争将领李如松、麻贵等都参加了平定宁夏叛乱的战争;而且像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与宁夏哱拜叛乱都是相当难打的战事,都被当时的明帝国平定了,当然也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帝国的实力。

综上所述,有万历皇帝对时局的把控,有了张居正积攒的钱粮,有了在平定国内叛乱中锻炼出来的强悍军队,而且还有当时高水平的军事将领,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对当时的明帝国来说并不算太难。


宜康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这就是吃了没有海军的亏。倭寇泛滥的重要原因是实行闭关锁国,“寸板不得下海”,明朝的海军基本荒废。

而倭寇横行的范围从辽宁到山东再一直到广东,机动性特别强。明军无法判断倭寇从哪上岸抢劫,也不可能在沿海所有地方部署大量兵力。

这就是海军对陆军的机动性优势。清朝时林则徐在广东部署重兵防守,可是英国一看,不进攻广东,沿海北上进攻南京,广东的军队不可能一下子就转移到南京。

所以明军对付倭寇疲于应付,再加上明朝的腐败,很难消灭倭寇。

而万历朝鲜战争,说实话打的也不轻松,日本火枪厉害,明军火炮厉害,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打成了消耗战,明军陆军还是很能打的,最后日本耗不下去了,日本都开始从朝鲜抓人回日本种地。


上丞工作室

因为倭寇是骚扰,而且多抢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决战那也是必死,丰臣秀吉轻敌,(自元征日本失败后,就看不起中原军队,而且意在转移矛盾)。

1.丰臣秀吉只是名义统一。

虽然丰臣秀吉获得了关东大名的臣服,但是应该说只是暂时的,内部矛盾大,刚刚经历战国时代,如果不转移矛盾,很可能会爆发很大的战争。丰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鲜之后就把日本留给德川家康,但是没想到输的这么惨。



2.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节俭火器主要是鸟铳,其余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机炮,

鸟铳还有骑兵,(日本民族意识就是鸟铳一枪一个,明朝大国意识强大炮大气,老师同为佛郎机(葡萄牙)结果却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战野战日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加上轻敌所以会被打的很惨。


3.倭寇多是骚扰,抢劫为主。

倭寇大多数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里有数吧😄,像大规模和大明军队一战定输赢的还是少的,原因就是盗亦有道,不再过多赘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国力弱,补给跟不上。

日本在朝鲜半岛作战,所有补给都必须通过朝鲜海峡从日本本土运输,(得不到朝鲜本土支持)自己海军又是弱势,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必死无疑,而海盗规模小靠打劫为生根本不用怎么补给,这也是日本的弱点。

当然对于日本人古代怎么打仗开战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总之和大明军队对比近战阵型被骑兵冲垮,远战火器不占优势,国力弱拖不下去,还有就是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参与政务,还是全力支持对日作战,这主要由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完善,国家机器已然运作。



非官方历史

不请自来哦!关于嘉靖和万历两朝的抗倭战争我有一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说一下嘉靖年间的抗倭。嘉靖年间的抗倭其实抗的不是仅仅是倭人,还包括汉奸王直等与倭寇勾结起来的一群野心勃勃的商人对东南沿海的骚扰,是他们抢掠我沿东南海地区老百姓财富的无耻行径。倭患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一直有,那时候明朝海防,倭患还没影响到明朝,直到嘉靖年间的时候,海防装备松弛,无力抵抗倭寇,最终酿成大祸。

不过,倭患毕竟是日本小诸侯发起,加之日本军阀混战,来的都是几个军阀的散兵游勇,形成不了战斗力,就是这样的散兵给东南沿海地区的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嘉靖皇帝也意识到了这点,最后戚家军完成了抗倭大任。

再说万历年间的抗倭,这场战争由在日本经历了多年的军阀割据以后,统一日本的大军阀丰臣秀吉蓄意发动的一场以朝鲜为跳板的侵略明朝的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实际发生在明朝国土内,可日本的目的就是要侵略我明朝。

这场战争发生在万历二十年,日本出兵神速,两月就把朝鲜全境几乎全部搞定。就在日本还没打到大明和朝鲜边境的时候就让明朝的军队给打回去了,从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日本经历了一场噩梦。

这个噩梦就是,大明随便挑出一个会打仗的,都比日本打了几十年仗的人都厉害。在朝鲜的抗击倭寇的明军,虽然有打仗的经历,但是和日本那些经历多了战国的人相比还是经验少,国家太小,大场面的仗还是见的太少,很快它们就不行了。中间虽然有所耽搁,总体来说这场战争是日本还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自己对敌人认识不太到位做出的误判。

战争末期丰成秀吉死亡,致使日本进入德川家康统治时期。明朝虽然赢了战争,但是直接导致了东北的努尔哈赤崛起,为以后大明灭亡埋下了军事、经济和政治上最大的伏笔。

这个问题先回答到这儿,问题问的非常好,就是后面的介绍不好。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不管朝廷事物。出兵朝鲜就是他决定的,不会随便让大臣决定谁来打或者不打。即便万历不上朝,军队里的监军太监也会管的。而万历不上朝只是和文官集团斗争,和张居正的斗争,事情还是管的。

还有就是明朝海军的事情,明朝海军一直很强,就没有弱过,嘉靖年间的时候虽然有松弛,可随着倭患加重,朝廷还是重新重视海军了。


三世皈依

这里是不请自

这个问题就像是用国家剿匪的战斗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作比较。可比性其实并不高。

嘉靖年间沿海倭寇虽然猖獗,但是影响不了国本。而且当时倭寇都是小队作战,顶多不过千人。这样的规模就造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派的人少了,以明军当时的素质那肯定是找死,但是派的人多了又不划算。为了剿灭两三千的倭寇,派数万大军在沿海等着,然后每天消耗的粮草比倭寇抢的都多十几倍,不划算。

再加上当时倭寇的打法颇有游击战的精髓,打一枪换个地方,你这个地方守备薄弱,我就来抢一抢。另外的地方有重兵驻扎,那我就敬而远之。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明军打的虽然是倭寇,但是倭寇的头目却是自己人。汪直对浙江福建沿海的地形和城市分布是想当熟悉。

当是明军就是那种劲使大了亏,使小了打不过的状态,是相当难受。



嘉靖倭患,明朝并不是应付不了,而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明军和倭寇就一直僵持着,一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找到对付倭寇最有效率的办法。

而万历年间的朝鲜战役就不一样了。当时丰臣秀吉的目的是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万历朝廷也看明白了这一点,就派四万明军进朝鲜和日军作战。这次可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狗皮膏药式的战斗了。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战场上是两军对圆,数万大军你来我往,张弛有度。这种仗,就非常对明军的胃口。再加上当时张居正改革之后,明朝国力充足,一场这样的仗,还是打得起的。




虽然明军在朝鲜基本是压着日本人打。但是真正让日本人败退的其实还是日本国内的动乱。


守仁看剧

我觉得,正规战和游击战的问题。

明朝沿海区域面对倭寇侵扰,是典型的面对打了就跑的侵袭战,目的在于抢劫财务而不是占地夺权。明朝上下对此,一是战略重视性不够(毕竟不是造反、革命,只是骚扰地方),二是明军必须沿海全线防御,而倭寇则是选取几处有利的地点、瞧准时机打了抢了就跑,再加上倭寇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人数也并不多,利于撤退隐藏,所以很难一劳永逸地清扫干净。所以,对倭寇的侵扰,明朝防不胜防,比较被动。

而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是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目的是要推翻明朝藩国朝鲜的李氏政权,将朝鲜变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所以,明朝朝廷对此是足够的重视,抽调各地精兵,先后是李如松、麻贵两员大将两轮入朝。对日本丰臣秀吉的大军,展开的是正规军对正规军的战略较量。最终,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是还是打败了日本人,维持住了朝鲜的统一和完整。

推荐一部小说《龙战三千里》,对这次抗日援朝有着细致的描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