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莱蒙夫人


简单的说就是缺乏了解,无论是日本对明朝,还是明朝对日本,都对彼此的状况非常无知。

而且丰臣秀吉当时也的确有动手的实力,但是人家也没打算直接攻打明朝,只是打算先拿朝鲜练练手而已。


明朝和日本,对彼此的状况都是抓瞎

日本侵朝战争,开始于1592年,十六世纪末的信息交流,可远不是后来能比的。在当时,中国和日本对彼此的了解都少到了一个荒唐的程度。

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完全不知道丰臣秀吉的存在,对于日本国内的情况也是基本无知。在倭寇灭绝之后,明朝官方与日本的联系就基本断绝了。后来从朝鲜人嘴里,明朝知道了“倭酋”的名字,在当时写作“平秀吉”。但是对于日本国内的战国时代情况如何,丰臣秀吉有多少兵力,则是完全的无知。毕竟上一次中国和日本的官方友好通信,已经是宋朝的事情了。

后来日本侵略朝鲜,都已经攻占平壤,朝鲜国王都跑到鸭绿江了,明朝还在怀疑朝鲜求救的真实性。因为当时有福建的海商跟朝廷汇报说朝鲜已经跟日本勾结,要一起进攻明朝(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依据),明朝官方对于朝鲜的求救将信将疑。后来辽东的间谍传回消息说日本的确攻占了平壤,明朝才决定出兵。

由于朝鲜怕明朝觉得难打拒绝援助,所以故意少说了日军人数,他们说攻占平壤的日军只有一千人,结果明朝听信了朝鲜的话,一开始派了副总兵祖承训带了三千人前往平壤——结结实实的扎进了两万日军的怀里。

后来明朝和日本谈判,明朝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情况依然是完全无知,他们居然按照周边蛮夷的规矩,给丰臣秀吉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日本王”,气的丰臣秀吉大骂。可见当时明朝对于日本有多么不了解。


而日本对于明朝,也是完全的懵逼。

在当时的日本,依然在口语中称中国为“大唐”,丰臣秀吉也知道明朝很大,但是他没有想过明朝究竟有多大。

他觉得,明朝再大,比日本大个四五倍也就差不多了吧?

不仅丰臣秀吉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他手下的将领也不知道。在征讨朝鲜之前,丰臣秀吉手下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划分明朝的土地了。其中一个将领“胆大包天”的说:“等咱们打下了大唐,我也不要别的地盘,就把浙江台州府封给我就行了!”

另一个将领对比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个将领胃口太小。他对丰臣秀吉说:“等打下了中国,希望您至少封给我二十个县的地盘!”

二十个县(而且当时的县很小),已经是当时日本诸侯想象力的极限了。

不仅诸侯普遍没什么见识,丰臣秀吉自己也很没见识。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是,他想的是他将来攻占明朝以后,居然要把首都设置在宁波!

对于北京、南京、长安、成都这些当时的大城市,丰臣秀吉毫无概念,宁波已经是他认为最适合定都的城市了。

而对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丰臣秀吉也没有可靠的信息源,他唯一能找到的跟明朝交过手的人,就是嘉靖帝时期跟着大海盗汪直混的老倭寇。

这个没留下名字的老倭寇对丰臣秀吉说:


“大唐(当时对中国的称呼)抓五峰船主时,我们三百人,从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过了一年后全甲而归,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可以肯定的是,这肯定不是他真正的战绩,因为他说的细节全都不对。但是他说的这件事的确是有原型的。

在嘉靖朝,曾经有七十个倭寇从浙江沿海登陆,一路打打杀杀,各地的官军都没有把他们剿灭掉,他们居然一路撞到了南京城下!最终在南京兵部的指挥下才消灭他们,此时他们已经杀戮了上千人,这件事被认为是明朝的奇耻大辱之一。

不过像这种奇葩的事件,历史上也就只发生过一会。后来戚继光出现,倭寇就慢慢绝迹了。丰臣秀吉也不想想,如果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有这么不堪,倭寇怎么就干不下去了呢?

关于战争

丰臣秀吉在当时的确有很强的物质基础。

经历过战国时期的日本,虽然百废待兴,但各个诸侯手下都拥有着各自的强兵劲旅。而且日本诸侯引进了很多当时的先进武器,就火枪而言,他们的武器甚至比明朝还要先进。

而且在战争之前,丰臣秀吉在国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清理田亩的工作,让财政力量大为加强。此时日本境内也开出了很多金银矿山,跟欧洲殖民者的贸易做的很频繁,让日本获得了强力的财政支持。

丰臣秀吉征讨朝鲜的时候,足足动员了十五六万人,这是非常惊人的力量。此时的日本国内人口超过了一千五百万,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口上,都远远超过了欧洲国家(除了俄罗斯)。虽然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是个小国,可那是和中国比,跟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比,日本算是很强的了。早知道,此时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军队,也就不过几万人。强大如奥斯曼,也只有二十万军队。

如果日本没有惹上明朝的话,丰臣秀吉是很无敌的,别说灭了朝鲜,就是跟奥斯曼和西班牙拼一拼实力,都是可以看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整体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局部优势。明朝虽然大,但是明朝没法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辽东战场,此时的明朝在长城、宁夏、云南等多地皆有战事,小国能够在局部对大国取得优势,这在历史上无数次的证明过。

事实上,明朝虽然整体实力远强于日本,可是明朝在朝鲜战场上居然始终是以少打多,兵力最多不过七万人,就这七万明军,最终击败了日本十五万军队。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日本缺乏大规模战争的经验,日本内战的那套经验模式与中国大兵团相碰撞,还是有很大差异。日本军队当时的战术更像是一个个的土匪集合,比起打仗更像是打架。这种亏日本人之前也吃过,元朝虽然几次征讨日本都以失败告终,可是具体到陆战,蒙古铁骑可是把日本武士给砍的不要不要的。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基本等于一个日本的朱元璋。他之所以拼了命的想打中国,是因为日本等级制度深入人心,这样一个出身底层的人占据了最高位置,丰臣秀吉难以服众,所以他想做点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帮自己争取执政合法性。

可是没等战争结束,丰臣秀吉就死了。他的家族力量本来就在朝鲜遭受重创,在他死后更加没有了主心骨,很快被德川家康击败,日本从此进入了德川幕府的时代。所以丰臣秀吉这个人,跟曹操是有点相似的——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小约翰


历史已经证明 ,丰臣秀吉妄图入侵朝鲜和明朝的筹划由来已久,绝非出于无知或一时心血来潮。

早在1578年(明神宗万历6年),丰臣秀吉还在彼时日本实力最雄厚的封建主织田信长麾下为部将时,就曾向主子献策道:“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织田信长认为时机未到,没有采纳他的建言。织田死后,丰臣秀吉成了日本的权臣,他率军东征西讨,于1590年统一了内战不休的日本列岛 ,多年的战火熏陶与历练,加上战绩辉煌,顺风顺水,使丰臣的欲望和野心不断膨胀,同时,他为了平息其国内各大封建主对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满,另外似乎还有用武力打开一向实行闭关锁国之策的明朝门户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图谋,于是在1592年(明万历20年)4月下令出动陆军16万,水军近1万渡海直捣明朝的藩属国——朝鲜。

丰臣秀吉制定的战略是先灭朝鲜,再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一举侵入大明国境。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败退,不到两月,其国土的大部分已被日军占领。

当日军正大肆向朝鲜半岛进发时,不但明神宗仍然在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中,就连其藩属朝鲜的君臣也沉溺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没有危机意识,自然不会有任何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日军突然杀至,令“两百年不知战事”的朝鲜猝不及防,日军有备而来,一登陆就势如破竹,朝军一触即溃、丧师失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彼时的大明,昏君当道,奸佞专权,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但各项综合实力还是远强于日本。在明神宗万历帝的眼里,小小岛夷蛮帮,竟敢进犯天朝,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军于1582年7月陆续开拔并从陆路、海陆入朝抗倭。1593年1月7日,经过周密部署,大明名将李如松率军进攻平壤,与日军精锐3万余人遭遇,并随即展开激战。经过惨烈搏杀,中、朝联军成功击溃日军,一举收复平壤。平壤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日军被俘虏、逃散、失踪者无数,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颓势。

随后,中、朝军队发起反攻,夺回了朝鲜国土的绝大部分。不久,由于明军主帅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碧蹄馆(朝鲜王京附近的一个驿站)遭遇日军伏击,死伤惨重(明朝的史料说伤亡3000人,日本史料说明军被击毙上万人)。

之后,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基本停战,期间进行了数次和谈。尽管明军攻势受挫,但主力并未遭受太大损失,精锐尚存,且各路援军接踵而至,战损很快得到了补充。

1597年初,丰臣秀吉再次增派10余万陆军入侵朝鲜,同年秋被明军击败,被迫退守到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的狭窄地带负隅顽抗。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鏖战多次,互有胜负。1598年秋,极度好战的丰臣秀吉病死。日本诸大臣研究后决定:秘不发丧、立即从朝鲜撤军。9月初,五大佬(五大权臣)以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的名义,命令朝鲜前线最高将领和明朝议和,并且要“争取最体面、最有尊严的议和”。丰臣秀吉已死的消息传开后,侵朝日军士气低落,不战自乱。

这年11月,日军开始大规模从朝鲜半岛撤军,明军联合朝鲜水军乘势追击,日军归国心切,无心恋战,明、朝联军在海上围追阻截,斩获甚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有人说,丰臣秀吉是因为在日本内战时屡战屡胜 、过于顺利而信心爆棚 ,因此盲目乐观,于是在物质基础并未夯实的情况下放肆入侵朝鲜,并企图征服大明。丰臣秀吉企图上演一出“蛇吞象” 的好戏,实乃自不量力。日本是在“错误的时间 ,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才导致其大败亏输的。

其实,丰臣秀吉欲通过入侵朝鲜进而侵吞大明是其蓄谋已久的长期计划,历史真相也不是像今天说的那么简单,420多后的今天,再回望、解析导致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时,发现早已走下坡路的明朝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可以说赢得异常艰难,其实我们赢得并不轻松......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敢于侵略朝鲜,并非完全痴心妄想。当时的日本确实在物质实力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日本是当时的世界人口大国。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国势巅峰,其人口也只有1400万;欧洲强国西班牙的人口为500万,英格兰为250万;即使是欧洲第一人口大国俄罗斯,其人口也只有1100万左右。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总人口达到1.5亿左右,但是统治族群穆斯林的总数只有1500万。换言之,日本当时的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三,而且是单一民族国家,具备很强的凝聚力。

第二,日本是当时购买力最强的富国。这得益于日本发现并开采了多个银矿,使日本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白银产地。16世纪末日本的白银产量一度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白银是当时世界的硬通货。日本依靠庞大的白银资源,能够轻松筹集战争军费、制造军事装备。

第三,日本的火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大量火器被投入战争,并在战争中不断改进,导致日本的火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特别是日本火枪,比明朝火枪准星和火力都高一个档次。再加上日本军队经过战争洗礼,实战经验丰富,士气正旺。

正是基于上述条件,丰臣秀吉才会狂言“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


莱蒙夫人


首先说明一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的胃口,可不止是“侵略明朝”。以他的原话说,“尽量把大明纳入版图之内”只是其中一步,等着朝鲜明朝全被日本吞了后,他还要坐镇宁波府,然后“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也就是要把印度也吞了。

为什么偏偏盯上这几个国家?因为当时日本人的世界观,是“三国世界说”,即世界是由中国日本印度三个大国组成,其他国家都是这三个大国的附属国。所以,征服明朝?那只是丰臣秀吉先定一个小目标,他的终极追求,就是征服世界。

那为何会有如此狂妄念头,如果看看当时日本国情,必须承认,丰臣秀吉的这般狂想,确是有滋生土壤。

首先是丰臣秀吉的个人问题,他虽然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但其麾下,有实力的诸侯也是极多。而他个人更只是个农民出身,放在讲门第的日本,这身份简直上不了台面。所以自从掌握大权后,丰臣秀吉就一直玩命包装自己,大肆渲染日本是神国,自己是太阳化身,所以“日光所及,无不照”,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就必须是“大日本”的地盘。既然说到了就要做到,当然要厉兵秣马,朝着“日不落帝国梦”撒腿狂奔。

这疯狂念头,也不止是丰臣秀吉一个人的痴想,更是当时刚结束战乱的日本,举国的狂想。别看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了,可日本这么大的地方,好处实在不够分,当然要瞪圆了眼睛去抢。所以丰臣秀吉这“日不落”口号一喊出来,日本国内的诸侯军将们,各个都狂热响应,加藤清正当场就狂呼,至少要给他明朝二十个县做领地,龟井兹矩倒“实诚”,表示到时候自己不要别的地方,就看中中国浙江台州府了……

也就是说,仗还没有打,这帮军将们就开始流着口水分中国的地盘了。

但对照日本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必须承认:他们生出这狂妄念头,也是有本钱的。

首先一个出名的本钱,就是日本此时突飞猛进的火器制造技术。自从葡萄牙火绳枪传入后,日本火枪的技术水准就青出于蓝。到了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造出了长145厘米发射12钱重弹丸的重型火枪,以及长185厘米发射6钱弹丸的常规火枪。明军出征朝鲜前也做过测试:日本火枪可以在八十步外的距离上,一枪击穿双层湿毯被子,五十步的射程里更可击穿四层。如此杀伤力,堪称当时世界顶级。

而且,这般强悍的火枪,在当时的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日军不但有成建制的火枪部队,而且有成熟的三叠阵射击战术。以明朝军工强人赵士祯的形容说,日本火枪兵不但战术十分先进,而且执行力异常坚决,作战时“飙弛电击而前,从容振旅而退”,战术素质相当高,堪称无比凶悍的对手。

与这火枪作战能力一样凶悍的,还有当时日本蒸蒸日上的造船业。在之前持续上百年的倭寇之乱里,那些勾结倭寇的中国沿海士绅豪族们,非常“大方”的把明朝造船技术出卖给日本。充分吸取明朝福船广船技术优势的日本战船,实力也陡然升级。这些日本“山寨中国船”,既拥有明朝战船的强大航运能力,更在船体上修筑楼阁式堡垒,发射汹涌火力,因此也被称为“安宅船”。拥有这种战船的日本海军,俨然已是东亚海洋猛兽。

更必须承认的是,想法狂妄的丰臣秀吉,做事却相当接地气,为了这场征服世界的战争,他自掌握日本大权起,就做着精心准备。著名的“太阁检地”运动,丰臣秀吉以强力手段掌控国家土地,铁腕的货币改革,让日本丰厚的白银储量,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甚至在十六世纪东亚海洋上,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丰臣秀吉,也把日本变成东亚贸易的重要一环,日本官方操控的海外贸易红红火火,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在战争爆发以前,丰臣秀吉其实已经积攒了雄厚的战争储备。比如他们的海军,就已有了七百艘战舰的规模,外加两千多条辅助预备战船,另有十五万人规模的一线陆军,十三万人之多的预备队。“征服世界”计划的第一步,即侵略朝鲜的战争,作战计划也十分明确: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

如此精细到家的准备,自然叫丰臣秀吉上下信心爆棚,所以也有了他那几句当时燃爆日本全国,却叫后人哭笑不得的呼号:“日光照射到的地方,都是我的统辖”,“以我军之战力,对付明君(明朝),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

但是自以为思虑充分准备精细的他,却并没有意识到,他即将要招惹的大明朝,是个怎样的对手。激怒看似“沉睡”的明王朝,会是怎样的后果。他心气极高,准备极精细,但是眼光,却堪称无知。接下来那场持续七年,实际与明朝作战不过两年的战斗里,精心准备的日军,面对只动用了部分战力的明军,那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般的溃败,还有凶残日本舰队埋尸露梁海的结局,说到底,都是无知惹的祸。

但是,如果细看前后历史,细看唐代的白江口烽火,或细看甲午战云,二战的炮火连天,就知道这样的野心与精心准备,乃至这样“无知”的眼光,放在日本历史上,却是经常出现的套路。以和平的名义,这样的“套路”,才永远值得警惕。

参考资料:《日本图鉴》《日本战史》《世界火器史》《世界造船史》


我们爱历史


丰臣秀吉出身低微,从年少时服侍织田信长穿鞋,慢慢的成长为一方统帅,等到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身亡,丰臣秀吉率先得到情报,先行布置人马,抢占先机,降伏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扛起了织田信长的大旗,结束了日本战国之乱,功成名就的丰臣秀吉,竟然生出攻灭大明想法,是什么给了他信心?





01

十三世纪是蒙古人驰骋天下的时代,强大的蒙古人两次发兵进攻日本,都在渡海之时被狂风消灭了,这无疑令日本人觉的,有大海的风浪作为屏障,大陆国家是无力反攻日本的,这是他信心来源的一小部分。

而片帆不得下海的明朝,连郑和的大船都早已腐烂了,打个小小的海盗都只能在陆地建功,而在海中却束手无策。

要知道这些所谓的倭寇,其实是日本国内战败的职业军人,他们在日本是被掠杀的对象,就这样的战斗力却使得明军捉襟见肘,日本人不自觉的笑了,堂堂大明还能有渡海的能力吗?这样的明朝军人还有战斗力吗?





02

丰臣秀吉能够统一日本,是有绝招的。

首先他极具理财头脑,商业发展的不错,钱多粮多武器多。

第二,他手中握有的军队都是百战之兵,常胜之军,而且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已经接近近代化武器。

清一色的火器配置,绝大多数是自己生产的,而且这些火器在当时是不逊色任何国家的,这其中包括欧洲。

这些火器就是火绳枪,日本国称之为铁炮。

提到火枪,不得不提一下明朝歙县人汪直,这位明朝大海商由于受到明朝排斥通缉,流浪海上诸岛,他带着葡萄牙人给日本带去了火绳枪技术,而且还不止这一点,他还不断的用贸易手段,从西方进口火枪大批量卖给日本人。

丰臣秀吉团队就是凭借优势火绳枪,统一了日本。

现在丰臣秀吉也想凭借武器上的优势,岛国海船的先进,发兵攻明,这是他信心来源的一大部分。



03

明面上说,丰臣秀吉确实是统一了日本,但是日本的国情和明朝完全不同的,明朝是中央集权制,而日本仍然是分封制,割据一方的都是大名,这类似于周朝时期的诸侯,互不统属,属于联盟关系。

这种制度极为不稳定,谁强谁称霸,现在别看丰臣秀吉站在了巅峰,以后却未必,不然德川家康怎么能用武力夺权呢?

还不是丰臣秀吉死了,丰臣秀吉的下一代玩不过德川家康等阴谋家吗?

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拥有自己的私兵,骄兵悍将,很难把控,而且日本地势狭窄,土地不多,好的土地与劣质土地之间又很难平衡划分,这无形中存在隐患。

丰臣秀吉估计觉的这些人打仗,个个是好手,可咱这点地方不够分的,分不好,就是一场动乱,与其乱在国内,还不如派他们出国夺取土地,这样岂不是更好。



于是乎,丰臣秀吉定下一个未来大帝国的蓝图,让这些个骄兵悍将去努力吧。

丰臣秀吉的想法就是,内部问题难以解决,那就寻求外部方式解决,你们可以威胁任何国家,别来威胁我,如果你们战争不利,没事,我丰臣秀吉准备好一方墓地等你们!


旧史风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完全是因为野心膨胀。

第一,丰臣秀吉的实力很强大。

经过数百年的战国时代,到丰臣秀吉的时代,终于实战暂时的统一。此时的日寇,并不是大家想象当中的村斗刁民。而是一支百战精兵!


从数量上看。

侵朝日军总兵力在15万到20万人。这还不包括最大的大名,德川家康的军队。德川家康实力最为强大,兵力在10万人以上。他与丰臣秀吉貌合神离,志在统治日本,所以没有参加侵朝战争。

从武器装备看。


日寇装备精良,远远超过朝军。日军的火绳枪-铁炮,精准无比,打得朝军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比明军的火器还要先进。好在日军大炮和骑兵很少,在骑兵和火炮上不如明军。



从战斗意志看。

日寇极为凶狠。明军大将麻贵在与日寇对阵之后,颇为感慨的说。自己打了几十年的仗,曾经与蒙古大小七十余战,从来没有见过像倭寇这样凶狠好斗的。这并不是夸张。


第二,日本是一个大国。

小日本、小日本。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就是一个小小的岛国。

其实日本面积很大,大概38万多平方公里。比我国山东与河南两个省的面积还要大一点!

比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奥地利、芬兰等等等等绝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要大!

从世界范围内说,日本是一个大国。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实力就强。

所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觉得自己建立了了不起的成就,不可避免的膨胀了。只不过这一次,他踢到了铁板上!大明的实力,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上将嗳福斯


“无知”是个很有趣的说法。显然,丰臣秀吉并不理解朝鲜在大明战略体系中的位置,也高估了自身的军力。

这里我们来说个冷知识:丰臣秀吉甚至都不知道朝鲜多大。在他时代的地理书中,朝鲜比实际大出一倍多!换句话说,丰臣秀吉到彻底兵败都以为自己在攻略一个特别大的半岛……

1461《大明一统志》载:
(朝鲜)东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自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
就今天来讲,从北京到中朝边境900公里左右;朝鲜半岛的长度110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对朝鲜长度的理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但《大明一统志》觉得半岛很宽,达到了长度的一半,按照今天的话就有550公里。其实,朝鲜半岛最窄处170公里,最大不过360公里。

耶稣会带来了新的地理知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时,部分意识到了朝鲜没有那么宽,不过还是显得很大。该图中我国河北省加上北京天津的面积,和朝鲜半岛相仿(2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从图上看,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加上山东(15万平方公里)才比半岛大一些。也就是说,即使用西洋地图,朝鲜还是被严重高估了。《山海舆地全图》(1607)同样注重以经纬界呈现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其中的朝鲜半岛继续很大,而且比日本大很多:

日本人如果用的这样的地图,显然觉得朝鲜这个地方大大得好——土地辽阔,军队又弱,我们去打吧!

十七世纪的日本人还没有自己海岸线的地图,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实际多大。同时,他们所理解的朝鲜地理,确实与大明相仿。1712年编成的《倭汉三才图会》中,就用了大明的知识,朝鲜南北4000里,东西2000里——长宽比2:1,比实际辽阔很多。也许是参考了兵部职方司主事陳组綬的《皇明职方地图》(1635),《倭汉三才图会》中的朝鲜国是这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丰臣秀吉是非常无知的,他连朝鲜实际多大都不知道……


在野武將


丰臣秀吉尽管的确是一个狂妄自大之人,但他还真具备和一定的实力,这是他敢和大明王朝叫板的原因之一: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连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在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尽管此战英国取胜,但并未获得彻底压倒西班牙的优势,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

尽管从整体国力而言:大明王朝具备碾压日本的绝对实力,但战争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有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双方的整体国力对比,有时局部的优势也会扩大为全面的优势。日后的满清和大明的对峙以及近代史上日本同大清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对峙也都证明了这点——即使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又可以尽可能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从而压倒对手,而日本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具有赌徒心态的民族。那么当时的日本相比明朝有何优势呢?此时的日本刚从战国乱世走出,尽管长期的战乱使日本呈现凋敝破败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磨练出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士兵。尽管日本战国的大名争霸被网友戏称为村级械斗,可我们也不要忘了在这些“村级械斗”中落败的武士浪人组成的倭寇都能令大明官军头疼一时,何况是日本正规军呢?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承平百年,卫所荒废,军备空虚,这也是戚继光放弃明军旧有的编制,转而组建戚家军抗倭的原因所在。而在武器装备方面日军也并非全面落后于明军——尽管中国是火药发明国,尽管大明王朝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可到了万历年间大明火器已不是全方位领先于世界了,这也是当时的明军混用国产火器和佛郎机、红衣大炮的原因所在。当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日本从葡萄牙人手中获得了新式火绳枪的制造使用技术。根据当时明朝和朝鲜自己的记载:明军在火炮上具有优势,但在火绳枪方面不及日军,所以一般交战前都先用大炮轰击,而尽力避免近距离巷战。

根据万历抗倭援朝战后的的统计:为支撑这场战争大明王朝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这场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事实上丰臣秀吉的确是一个理财能手:在他刚开始执掌日本政权时丰臣家的直属领地仅仅有二百万石,而他封赏给德川家康的却是关东二百五十万石——从封地大小来看:作为丰臣家臣属的家康比秀吉还多。但丰臣秀吉的思路早已超脱了以米谷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他开掘了佐渡的金山,独占矿业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堺及博多湾的对外贸易,从中获得大笔税金。此外在琵琶湖的交通枢纽大津建成一座城市,发展国内贸易,从中获取利润。同时在大阪城修建仓库大量储存金银,对一切开支进行严格管控,避免一切铺张浪费,查禁一切贪腐行为。日本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名普遍热衷于在自己的领地内开矿:武田信玄、今川义元、织田信长都干过这事,都说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其实也不尽然——在金银矿产方面日本就相当富裕。这其中尤其以石见银山产量最高,周边的诸侯大名为争夺此地不断爆发战争。1584年控制石见银山的毛利辉元臣服丰臣秀吉,石见银山转为毛利家与丰臣家各派家臣共管,并成为秀吉后来文禄庆长之役入侵朝鲜时的主要资金来源。此时正值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在中、日、朝三国传统的勘合贸易以及和远道而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中日本也积累了大量资金并源源不断获得战争所需物资。当然秀吉也没放弃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获得资金来源:他在统一日本列岛后在全国各地进行“检地”——把岛内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数统计清楚。与此同时他取缔了此前存在于农民和领主之间的层层剥削,限制了领主在征收地租是的任意盘剥,特别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小农的永久耕作权,以此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对待工商业方面推行乐市乐座制度——废除行会、开放市场。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在人口兵力、军队战力、经济后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足以真正挑战大明王朝。事实上此时在日本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丰臣秀吉对明朝用兵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就巧妙地躲避这场战争以保存自身实力。除了德川家康外,当时另一位地方实力派人物——坐拥拥有百万石粮食产量的封地的伊达政宗也极力避免卷入这场战争。

既然日本国内的地方诸侯大名中依然有对秀吉阳奉阴违者,既然日本内部还有反对出征朝鲜的巨大呼声,那么为什么丰臣秀吉仍执意对大明和朝鲜用兵呢?其实这和丰臣秀吉面临的现实处境密切相关:战国大名由于处于群雄逐鹿的竞争氛围,往往比较重视本藩本地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发展——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身处战乱年代手中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即使偶然拥有的东西也会被他人夺去),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无疑是需要花费重金的。放眼古今中外尽管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并不完全成正比,然而却从没任何一个军事强国是穷国。那么战国大名养兵练兵的钱从那儿来呢?甚至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丰臣秀吉得以统一日本的资金是由谁提供的呢?

事实上在丰臣秀吉四处扩张的背后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持——他们依靠雄厚的财力为秀吉的统一战争提供军费和后勤物资补给,可问题是商人从来都是逐利的——天下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丰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虽然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们N个胆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处,但他们内心的逐利意识却是无法泯灭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点:如果自己过河拆桥,商人虽拿自己没法,但却可以暗中给自己捣乱使绊子,再说自己的军事和行政系统还必须依靠这些商人提供资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鉴于此丰臣秀吉必须给自己的投资人一定的回报。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弹丸岛国,物资和市场都相对有限,更糟糕的是因为倭寇问题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终止对日勘合贸易已有多年,在这样的局面下有什么回报能比送给这些商人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更有诱惑力呢?

不过这仅仅只是丰臣秀吉对大明和朝鲜用兵的原因之一,毕竟古代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官僚阶层专制的国家,从来都没有西方人的那种重商意识,仅仅为了满足日本商人的逐利欲望就擅自挑衅大明王朝还真不是丰臣秀吉能做得出来的。其实丰臣秀吉用兵大明和朝鲜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古代日本虽然有上千年学习中国的历史,但其实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古代是皇权独尊,一个人无论出身高贵与否,如果受宠于皇权就有可能像韦小宝那样平步青云,事实上中国的科举制本身就是中国皇帝提拔寒门士子打击贵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国虽然存在贫富分化现象,但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存在像中国的科举制这这种供寒门子弟晋升的渠道,当时的日本说白了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偏偏丰臣秀吉是一个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跃升众多的诸侯贵族之上,他几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虑到日本森严的等级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实比朱元璋还难。

正因为如此,丰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过程中内心其实一直潜藏着深深的自卑感,当他成功上位后这种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一种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自卑感驱使下丰臣秀吉认定自己必须做出一番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才能真正压服那些表面上归顺自己其实内心对自己鄙视不已的诸侯贵族们,况且丰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而不是像诸侯贵族一样继承自祖先,这固然说明其能力过人,当秀吉故去后没有贵族血统的丰臣家族又凭什么继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国家立足都难。在秀吉看来:虽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统一日本执掌大权已是一番伟业,但毕竟之前也有人做过,算不得旷古烁今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凭自己统一日本的功业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压服诸侯贵族,但自己死后他们不会听命于丰臣家族。

丰臣秀吉身处的日本战国时代正赶上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秀吉自己独立打天下之前的旧主公织田信长和西洋传教士多有来往,也许就是这时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来还有着广袤的世界,于是一个充满野心的计划在他的心中渐渐酝酿: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南下征服南洋、印度,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在秀吉看来:凭借如此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别说压服诸侯贵族,就算是改变日本等级森严的贵族分封体制,构建以丰臣家族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也未尝不可。

当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统一日本必有其过人之处,在发动战争前他也并非没衡量过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过此时秀吉对自己统一日本的功业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于是他把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无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势和对方的优势。在他眼中看来:日本无论疆域、人口都比朝鲜大上几乎一倍,况且朝鲜承平两百余年,一向是个文弱国家,而日本刚从战国乱世走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当然一旦开战,明朝有可能会支援朝鲜,这点丰臣秀吉也估计到了,但在他看来:明朝只是外强中干——为应对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已经疲于奔命,此时宁夏和贵州播州的土司势力也正密谋反叛,缅甸也屡屡骚扰云南边境,这些问题确实都客观存在,但在丰臣秀吉眼中都被无限放大,因此他认为:明朝无力干预朝鲜战事。

最后丰臣秀吉其实是做了几手准备的:如果能顺利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过;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与明朝议和瓜分朝鲜也不是不行;如果连朝鲜都拿不下也没事,毕竟丰臣秀吉只是通过对诸侯贵族的强势压服从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各路诸侯贵族都有自家的军队,如今正好调他们去朝鲜战场当炮灰,打赢了就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征服朝鲜、明朝;打败了就趁机削弱国内诸侯贵族的势力,巩固丰臣家族的统治。这样看来对丰臣家族而言怎么着都不亏,可惜丰臣秀吉看似完美无缺的计划千算万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后正是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篡夺了丰臣家的江山。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觉得,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既有他现实的考虑,也是他无知的一个表现。

说实话,出生于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也算是一代枭雄,他出身低微,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他的主人织田信长的提拔下,逐渐成长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一股割据势力,并且最终统一了日本。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纷乱,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所以丰臣秀吉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他的能力堪称日本历史上最强的人之一。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大战,丰臣秀吉的手中掌握了一支数十万人的百战精英。这些人经历了无数大战,他们的军事素养不仅在日本算是顶尖的,放眼全球也是一流的水准。

就拿日本的火枪兵来说,当时在对付骑兵部队的时候,日本的火枪兵已经在使用三段击的战术,以弥补火枪射速不足的问题。

(日本火枪兵)


三段击的战术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比较先进的,而且由于日本火枪兵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所以战场执行能力极强,这样的部队也确实在朝鲜战场上对明军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所以说,丰臣秀吉不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他掌握的军队上看,确实有能力对外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说实话,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因为明军及时派出了精锐部队进行救援,朝鲜半岛肯定就被日本完全占领了。

丰臣秀吉和他的军队虽然强,但是,如果用这支军队来攻打当时的大明朝,还真是痴心妄想。

大明朝当时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说当时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多人。

(明朝疆域)


并且,明朝有一支人数多达200万的军队,虽然这支军队大多数都是没有接受过太多军事训练,也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卫所兵,但是从里面挑出来一二十万的精锐还是没问题的。

并且,明朝由于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倭寇交过手,对日军的战术不陌生。这些倭寇虽然是失败的武士,但是他们也代表了日本军队的一些水准。

所以明军在剿灭倭寇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在抗倭援朝中也被浙江兵带到了那里。

除了浙江戚家军之外,大明朝还有强悍的骑兵部队。

因为常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大明朝训练出了很多战斗经验丰富的骑兵,比如辽东铁骑、宣大铁骑。

骑兵在古代对付步兵有非常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马克沁机枪出现前。

尤其是日军当时普通士兵的防护能力比较弱,在面对明军骑兵冲锋的时候很容易被杀。

所以,在碧蹄馆战役中虽然当时明军只有几千人,但由于都是骑兵,在面对10倍于自己的日军精锐部队围攻的时候,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让日军无可奈何。

经过这场大战,日军甚至一度失去了和明军野战的勇气。

所以,虽然丰臣秀吉手下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可是诺大的一个明朝也不缺少能够与日军匹敌的军队。

为什么丰臣秀吉认为自己就能征服大明朝呢?

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丰臣秀吉太膨胀了。

丰臣秀吉出生于爱知郡中村,1554年成为织田信长的家仆。但是他非常的聪明,很快得到了主人的欣赏。

(织田信长)

经过努力,他步步高升,最后成了日本的实际控制者。

控制日本之后,丰臣秀吉膨胀了,变得目中无人。

虽然那个时候日本还有天皇,但是无疑丰臣秀吉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天皇。所以在和明朝谈判的时候,当万历皇帝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时候他大为恼怒,并将圣旨丢到地上,生气地说:我在日本想当国王就当国王,难道还要他万历皇帝封吗?

其实这种话真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来说,毕竟当时日本上下对天皇这个吉祥物还是非常认可的,要不然也不可能让那个天皇保持万世一系!

丰臣秀吉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这样的话来,说白了他已经不把任何一个人放在眼里了。

作为一个底层打拼上的人,没过多久就统治了整个日本,他有这样的膨胀心理是很正常的。换做我,估计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征服世界。

这样的心理是非常危险的,丰臣秀吉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实力,也获得了可耻的失败。

当然,认为可以轻易征服大明朝的不光有日本。同时期西班牙人也认为只需要几千人人就可以征服大明,他们可是比日本丰臣秀吉想法还要夸张啊。

然而,就在大明朝和日本进行激战的时候,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在和英国人激战。

(无敌舰队之战)

战争结束后,西班牙无敌舰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从此以后这个国家逐渐衰落,从海洋霸主的位置跌了下来,也就永远没有征服大明的实力了!


历史风暴


从日本方面的史料来看,丰臣秀吉之所以有那么大野心,和当时倭寇在日本的怂恿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史料里是看不到的。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的时候,曾经找寻曾经在横行东亚海域的大倭寇汪直属下的倭寇,了解有关明朝的情报。


这些倭寇遗党虽然已经退休,但提起当年的”寇掠壮举“时,却不无自豪的说”


大唐(当时对中国的称呼)抓五峰船主时,我们三百人,从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过了一年后全甲而归,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这与中国史料记载的情况不同,中国史料记载了在1555年70余名倭寇横行南京等地,但汪直被抓是1558年,时间和人数,以及倭寇的结局都对不上)



于是丰臣秀吉自傲的说”以我的智力和武力,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可以在中土称帝!“(结果碰了个硬钉子)



之后选择在朝鲜登陆而非直接登陆江浙,那是因为日本当时海军还比较弱,从朝鲜着手,可以利用朝鲜的人力物力”滚雪球”的来侵略中国。


除了这些倭寇提供的消息外,当时在日的中国人提供的一些信息,也对丰臣秀吉有触动。据万历十九年福建海商提供的信息说,当时日本九州一带有大量明朝人,他们多是被倭寇抓到日本的明人以及后裔,参加日军的有2000多人,这些人对明朝万历年间内地卫所的凋敝状况有所反映,所以让丰臣秀吉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