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坊間一直對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惋惜,對“敗走麥成”身死臨沮而悲痛,關羽失去荊州是蜀漢政權衰亡的開始,而關羽的逝去亦是蜀漢大將凋零序幕的展開,從此失去了諸葛亮《隆中對》荊州和益州兩面出兵,收復中原,振興漢室的戰略意圖,孔明五伐中原希望渺渺,不少蜀漢迷對這種悲痛和無奈漸漸的轉換成了對關羽失荊州的抨擊,關羽成為了口誅筆伐的罪魁禍首,由此對於關羽的定論被不同的評論所淹沒,難道“武聖”真的應該承擔這些責任?大意失荊州真的該怪他?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公元219年,漢中大戰落下了帷幕,最終以劉備佔據漢中,曹操敗退而結束。自此諸葛亮對劉備茅廬之中所述的戰略意圖已經完成了大半,此時的蜀漢政權佔據著絕對的主動,南和孫權,北拒曹操,正式形成了三分之局,且大有拓展的空間,蜀漢就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星星,即將綻放出最閃耀的光芒。

同年關羽從荊州發兵,對駐守樊城的曹仁進攻,曹仁曾在破袁術、平陶謙、戰呂布、官渡之戰中都表現極為突出,與周瑜戰鬥中而贏得了天人之將的讚譽,是曹魏集團身兼百戰的大將,再加上他身旁還有另外一個後來官至太尉的名將滿寵協助,就是在如此佔優的情況下,曹仁竟然被關羽吊打,最終龜縮於城池中不敢接戰。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為了保住樊城,也為了接應曹仁,曹操派出了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如果說曹仁是以勇猛著稱,那麼于禁就是以穩重而名傳於世,他久經戰陣,跟隨曹操30年殺伐果決,而且身邊還跟著一個善於衝鋒陷陣,膽氣過人的龐德,甚至於在之後戰鬥中還一箭射中關羽前額,被關羽軍所忌憚非常,就是如此的強強組合且率領七軍浩浩蕩蕩的開來的強軍,竟然會被關羽利用大水而擊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如此一戰驚天下,關羽威震華夏,令得樊城中勇猛的曹仁也膽寒不已,如果不是滿寵的勸阻,他都要棄城而逃了,可見關羽的如日中天的驚人氣勢。

關羽不愧為武聖,打掉了樊城戰線,殺進曹魏腹地六百里,圍困襄陽,渡過漢江,兵峰所向無敢抗者,許都咫尺之遙,曹操恐慌,差點就遷離許昌,這種敵軍勢如破竹的氣勢,逼得曹操主動避讓的兵峰是多少年也不曾再感受過的,遙想當年破袁紹、服陶謙、殺呂布、平西涼、伐袁術,一統北方進兵南方,荊州俯首,順江而下,俯瞰萬里河山的氣勢,與而今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於曹操而言,是悲嘆更是恐懼,難道袁紹第二會成為他最終的宿命?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接連戰敗,前線急切,曹操不得不再次派兵遣將,這次出馬的是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的徐晃,曹操之“周亞夫”,到達前線後,徐晃也膽怯了,他避戰不出,直到曹操派遣了十二個營的兵力到達前線,他才敢用絕對的兵力優勢對戰關羽,且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最終戰敗關羽,解圍樊城,而此戰役被曹操都極為認可和誇讚,他認為徐晃這是勝過孫武、穰苴,需知道當時在樊城和襄陽危急之時,曹操還下令將全部的名將調回只為了對抗關羽的進一步攻勢。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也就是從此刻開始,當真是應了那句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白衣渡江,關羽大本營荊州南郡重鎮守將麋芳、公安傅士仁竟然因為與關羽的嫌隙而轉身投降了東吳,這是關羽所始料未及的,至此關羽在前有追兵後有堵截的情況下敗走麥城,而當時處在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拒不援助,最終在臨沮而被擒殺,身首異處。可悲可嘆一代武聖,蜀漢的大將,連帶著荊州也喪失了。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縱觀蜀漢的輝煌,真正就是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兵峰所向,曹魏的確被打得震恐,東吳也懼怕蜀漢的威勢,竟然破天荒的聯合抗劉,這說明了蜀漢的崛起有不可阻擋之勢,如若不是東吳背後捅刀子切斷了關羽歸途,如若不是荊州內部的將領投降反水,如若不是沒有攻破樊城亦或是打退徐晃援軍,而這眾多的“假如”中的一個沒有發生,相信關羽都不會亡,蜀漢氣勢也必不會弱。

其實這可以看成是蜀漢最有可能強勢崛起,且能匡扶漢室的國運之戰,蜀漢和曹魏氣運的爭奪,東吳是起著關鍵作用的,想想關羽一軍之力竟然能夠攪起無邊的風雲,一人對抗整個曹魏集團,使得天下震動,一度威震華夏,如此能力不愧為被民間所高度傳唱的人物,如若漢中再出一軍,蜀漢振興漢室再也不是夢了!

大意失荊州背後的多方角逐,關羽威震華夏,曹魏、蜀漢國運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