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些大学有哪些比较优秀研究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实验室或者团队?

So-蒋民学

工业机器人之前回答过“国内有一定实力的双足仿人机器人研发团队有哪些?”👉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22982149182718215/

移动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科研方面聚焦:深度传感器技术;基于深度传感器的Semantic SLAM / 地图分割 / 路径规划 / 视觉避障 等导航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等方法的语义地图和人机交互技术;其它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产业化方面专注深度传感器、家用服务 / 绘画机器人的研发。实验室坚持服务于产业化的长线基础研究、基于自主核心元器件的行业应用研究,目前有全职科研岗教师7人、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实验室每年招收硕士生约15人、博士生1~3人。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片的相关新闻如下:近年来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控制学院机器人实验室自2001年创立以来,经过15年的积累发展,在高速视觉感知、灵巧运动规划和精准平衡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所研制的乒乓球对打仿人机器人系统和小型足球机器人系统,吸引了国内外各大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关注。2016年,3月22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委托新加坡BeachHouse电视台前来我院机器人实验室拍摄“Machine: Impossible”主题的纪录片。

同时,浙江大学还承办了2017年第28届国际大学生设计机器人设计竞赛(IDC-Robocon),参赛队员是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埃及、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12所大学的55名本科生,浙江大学从2011年起就受邀参加这一赛事。

沈阳新松机器人

这个不是大学的实验室,但是新松的机器人团队在今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上表现优异。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24台来自沈阳新松的移动机器人和舞蹈演员们的倾力演出将现场演出推向高潮。这场表演的幕后保障团队——来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的7名技术工作人员也获得了沈阳市政府颁为他们颁发的“市长特别奖”奖章和证书。

除此之外还有爱啃萝卜机器人,三丰机器人等机器人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研究室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研究室,始建于2010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团队在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与学术梯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科研研究方向:地面移动机器人与智能导航技术。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第一台点焊机器人。目前重点实验室设有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机器人技术工程中心、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机构。

实验室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科技,并结合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已达到年承担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科技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科研、产业规模。

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浙大常州工研院”)坐落于常州,研究院的智能移动机器人团队成立于2014年7月,自入驻研究院以来,团队秉承“科技引领发展”的使命,以智能移动技术为载体,确定了:一期产品-自主智能跟踪高尔夫球童机器人;二期产品-自主智能跟踪推车系列机器人;三期产品-救援、探测专用机器人的研发目标。研究院的智能移动机器人团队设计的智能高尔夫球童车已获得相关专利。

上海科技大学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

上海科技大学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ShanghaiTech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Center, STAR-Center)致力于智能、新颖算法与应用于多种机器人的软硬件领域的研究。实验室由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Sören Schwertfeger教授于2014年8月成立。实验室致力于卓越的机器人研究与教学,并且是STAR中心的一部分。

实验室拥有一个具有12台摄影机的用于实时收集物体的位置与动作信息的跟踪系统(NaturalPoint OptriTrack),还拥有一台高分辨率三维扫描仪(Faro Focus 3D X330)、移动式激光扫描仪(两台 Velodyne HDL-32,四台Velodyne VLP-16,四台Hokuyo URG-04LX-UG01,两台Hokuyo UST-10 10LX)和其他传感器(Xsens MTI-30,相机,Asus Xtion Live,2017年的三个高分辨率全向相机系统Ladybug5)用于收集数据和配备实验室的机器人和电动汽车。同时,实验室还拥有数个可用于教学与实验的机器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精密运动与先进机器人团队面向制造业重大需求,致力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技术研发,聚焦高效节能驱动技术、精密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和下一代机器人技术,重点研究直驱电机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高速、高精度运动系统及驱动控制技术;机器人直觉示教、快捷编程、误差补偿及力/运动混合控制技术;基于全向移动平台和模块化柔顺操作机械臂的下一代移动操作机器人技术;通过融合新材料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机器人及高端制造装备的创新设计和网络化智能控制。

传统的移动机器人,要么采用两轮差动驱动,具有一定的拐弯半径,不能实现直接或转向;要么采用传统的麦克纳姆轮实现全向移动,结构简单且无转弯半径限制,但与地面存在一定的滑动摩擦,不能实现重载和长期运行。团队针对该机器人研发了机械解耦的主动万向脚轮,该万向脚轮具有两个自由度,包括左右方向的主动转动和前后方向上的主动滚动;机械解耦的被动万向轮,包括左右方向的被动转动和前后方向上的被动滚动。团队研制的移动机器人采用两个主动万向轮作为驱动轮,四个被动万向轮作为辅助轮来实现平面的三自由度运动。采用基于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实现了两个主动万向轮的协调控制,进而实现了全向移动功能。该机器人可以在无需要考虑机器人转弯半径(最小转弯半径为0)的前提下,直接执行0-360°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运动的位置控制精度小于1cm。此功能的实现以每个轮子的前后和左右滚动为基础,因此不存在任何的滑动摩擦,有利于增强轮子的寿命,能够用于重型负载的场合。

⬆️ 全向移动机器人样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