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山川網:近日,智聯招聘發佈一份《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數據來自於智聯招聘對28270名職場人士進行的問卷調查,涉及城市職場人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難能可貴的一份職場圖鑑。

提到職場人或白領,勢必就會想到另外一個名詞,叫做中產階級,或者新銳中產。所以開篇,我們就先簡單介紹一下,目前階段在中國,這一名詞的一般定義。

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標準,中國中產階級是指年收入在1.35萬-5.39萬美元(8.61萬~34.37萬人民幣)之間的人;

按照《福布斯》雜誌的定義,中國中產家庭,年收入應該在1萬-6萬美元(6.38萬~38.25萬人民幣)之間;

而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在5萬-42萬元人民幣之間。

據以上三種國內外對中產階級的界定,媒體大致將將年薪

10-50萬人群定義為新銳中產,而年薪低於10萬的人群則為普通白領。

當然了,關於收入的話題,永遠都是說不清聊不完的。比如中產的這個概念,就如同有些朋友笑稱:現在打開知乎,中產的門檻都被提到年收入100萬~1億人民幣了。對此,知友們開心就好,小川不予置評~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報告得出的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七成白領午餐花費20元以內,金融和傳媒行業伙食較好;

2、租房是年輕白領的主流居住方式,買房主要為成家

3、過半白領出行選公交,高管和已婚人群多為有車一族;

4、近七成白領對健康狀況有自信,熬夜不鍛鍊成健康殺手

5、白領睡眠狀況良好,但晚睡強迫症氾濫

6、一半以上白領被孤獨環繞,有人陪伴也不能緩解;

7、九成以上白領有焦慮情緒,源自又窮又迷茫;

8、七成白領薪資不理想,渴望通過跳槽改變現狀;

9、新銳中產白領生活品質高,他們對未來同樣焦慮,擔心失去人生質感。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2018年白領現居住形式

據報告統計,目前的城市白領自有住房的比例是全款買房6.6%+貸款買房22.2%等於28.8%,差不多就是每10人中有3人自有住房。

而非自有住房的,又可以分為整租、合租、宿舍和與父母同住,合集比例是18.1%+16.0%+11.0%+11.2%+11.8%=68.1%,佔比比自有住房人數多了一倍還多。

從現實生活來看,這一租房比例也是比較貼近現實的。尤其是在房價整體偏高,職場人普遍年紀較輕的大中城市,例如北京租房生活的白領佔比58.6%;上海為57.3%;深圳則高達68.8%。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2018年選擇貸款買房的白領婚姻狀況

而上文中提到的自有住房的28.8%的職場人,究竟推動其購房的主因是什麼呢?是婚姻和生育。

如上圖所示,已購房人群中,已婚人群共計佔比達到了46.1%+40.5等於86.6%(已生二胎屬於已生一胎的子集)。

也就是說,每10個購房者中,有接近9個都是已婚一族。為結婚購房,依舊是推動中國職場人購房的最主要因素。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2018年男白領與女白領的居住形式情況

我們發現,在全款買房和貸款買房兩項數據表現上,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其實相差並不大。

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女性的收入水平和投資理財意識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女性經濟的獨立,對於女性在男女關係中的平等相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另外,女性自主購房意識的提升,還對進一步扭轉當下社會“買房是男方的事情”這種錯誤的婚姻與理財思維。越來越多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對於打開未來中國整體經濟的新窗口意義重大。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2018年不同城市白領購房情況

不同城市白領購房的不同表現,也是今天小川想要分享的一個重要內容。由於信息量比較多,所以圖片大家可能看得不是特別清楚,這裡小川總結提煉一下:

首先單獨把北上廣深拎出來說一下,全款買房的比例分別是5%、5%、2%、1%,貸款買房的比例分別是13%、15%、12%、6%。兩項比例在全國城市中都處於相對最低位水平,過高的房價對於當地白領一族而言壓力巨大。

其次我們來看看全國範圍內,全款買房比例最高的城市有哪些:烏魯木齊22%,蘭州21%,長春15%,這三城排名前三。三者共同的特點是:其一是外來人口少,房產基本是當地人購買,購房者年紀普遍偏長,所以對應的消費意識偏向於全款;其二是三城目前的房價整體而言都不算特別高,經濟水平也處於中等位置,房價整體走勢平穩。

然後我們在說說全國範圍內,貸款買房比例最高的城市:煙臺46%,大連38%,天津37%。其實上面已經上榜的烏魯木齊和長春在貸款買房比例上也較高。整體來說,就是二三線城市目前階段由於房價整體還在可接受範圍內,當地職場人購房熱情也普遍偏高。

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福州、東莞、廈門、南昌、海口無論全款還是貸款購房的比例整體都較低。這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當地的房價收入比,其二是當地的購房政策。比如杭州、廈門等地,目前房價已處於全國城市第一梯隊,購房壓力不遜色北上廣深。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注意,小川個人認為,其實這份報告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是這條關於“2018年白領看到哪些的新聞會產生焦慮感”。

販賣焦慮和心靈雞湯,兩者當下共同構成了影響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與輿論走向的最大負面推手。然後我們就根據智聯統計的這份統計,一起看看:

按照焦慮感由重到輕,排列如下(其他忽略):

1、全國各城市平均薪資又來扎心了(25.1%)

2、00後已經開公司了(16.2%)

3、房租又要上漲了(15.3%)

4、95後都當媽了(10.3%)

5、環境變差:霧霾、沙塵暴等(8.5%)

6、人工智能來臨,機器替人(7.4%)

7、XX公司又裁員了(5.6%)

8、限購政策出臺(4.3%)

9、貿易戰(2.4%)

10、車輛搖號比例屢創新高(2.3%)

超過10%的選項,大致可以理解成為社會普遍高度焦慮的信息。其中除了第4條“95後都當媽了”更多是由女性選擇外。前3條可代代表性還是比較強的,分別對應收入焦慮、年齡焦慮、房價焦慮。對應到媒體內容,可以衍生出的販賣焦慮類文章標題如下:

收入焦慮:“月薪一萬是討飯”,“月薪三萬生不起二胎“,“畢業X年後你的同學收入X萬”等;

年齡焦慮:“XX公司開始清理35歲以上員工了”,“95後部門經理開除了80後員工”,“那些30歲還沒有進入管理層的職場人都怎樣了”等;

房價焦慮:“我的XX歲,已經買房XX套”,“曾經你對X城愛搭不理,現在X城讓你高攀不起”,“X城X小區X套房,XXXX人搶房大戰”等。

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報告,為了讓大家更焦慮,一些人也是拼了

其實對於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又兼有媒體從業經歷的小川看來,以上這些標題的內容,最好是看都不必去看,因為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通篇看下來,一般能得出兩種結果:其一是更加焦慮迷茫,但還是不知道怎麼辦;其二是聽上去特別有道理,但是完全不知道有什麼用。

而到了文章結尾,一般都是趁著你被焦慮感刺激到,一個販賣課程的鏈接就出現了。此時從做生意的焦慮說,有多少人上套就是個概率問題。而買了的人,衝動感一過,基本上後期也不會有什麼人再去看課程。而且除了教最實際工作技能的課程(比如教PS、AI這類),其他例如教你

人生道理和如何成功的課程,也全都是廢話連篇,如同雞肋。

刺激的次數多了,神經也麻木了,很容易年紀輕輕就會顯得特別無精打采,老態龍鍾,就像是被抽了血似的。所謂的焦慮,其實就是不和昨日的自己比,總和今日的別人比造成的畸形錯位心理效應。

對於閱讀媒體內容,我這裡分享一個我的方法,叫做“點擊前緩三秒法”。就是當你看到一個瞬間刺激到你的標題時,別馬上點,先緩上三五秒,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看這個例如“月薪X萬生不起X胎”的文章,明明我現在還在上學,甚至於連男女朋友都還沒有。對我來說,浪費這個時間閱讀這件事兒,意義何在?怔這一下,可能就少跳一個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