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帝王总喜欢“卸磨杀驴”?

百变历史秀

古代帝王喜欢“卸磨杀驴”大部分都发生在开朝皇帝身上,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江山永固,怕手底下再起叛乱,只好以各种理由杀了跟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最著名的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朱元璋的诛杀功臣之举。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削弱国家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的上层统治形成不了一个稳固的集团,有利于维护自己的专权统治。同时,朱元璋知道自己是通过起义当上的皇帝,他杀了一个人之后便再也 停不住自己的屠刀,为了斩草除根,有兵权的,都得死。明朝开国第一猛将蓝玉可是被他剥皮揎草,挂在王府门口直到明朝灭亡。朱元璋之子身体虚弱,他担心以后会出现大臣的权利比皇上还大的情况,所以提前为皇太子清理道路,使其上位后,大权在手,不被权臣所欺。

像东汉刘秀重建大汉天下后的做法却不一样,他给功臣极高的俸禄,你拿钱好好玩,政事你就别参合,我来做就行。相当于把功臣放到一个对自己有用但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地方。刘秀时期,所有的政务全部由尚书台送到皇帝手中,并且加强监察制度。使得权利集中到自己手里,而又不比去杀功臣落下不好的名称。像东汉高祖皇帝杀韩信一般,是落不了好的,对于韩信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类比于今天的职场,你和老板一起打天下,共患难,但未必同享福。在事业做到极致的时候,老板肯定会把你的权利逐渐削弱,稳固自己的位子,以便于他的接班人将来顺利接位。而你必须要让老板觉得你对他有用,但对他的地位构不成威胁,他才会重用你,你才能成为他的心腹,而不是心腹之患。

作为功臣落不了好下场的原因一个是你比他聪明,一个是你比他人气高受欢迎,另一个就是你的权利比较大,威胁到他的位子了。所谓”功成身退“,古来又有几人做到呢?


不知道各位如何作想,想必都有自己的感悟吧,可否写而论之?


历史皆不见

古代帝王总喜欢卸磨杀驴,飞鸟尽,良弓藏。其实也不尽然。宋太祖和唐太宗都没有做卸磨杀驴的事儿。不过这种现象主要是三种原因。

首先是大家一起创业,身份平等。创业成功之后,出现了上下等级关系。那些原有的创业伙伴,还以平等的身份和领导对话。这时候领导就不爽,不能够明确自己的下级身份,也就不得不除掉他。

其次是因为一起创业,领导在它上面没有权威感,没有神秘感。皇帝在的时候谁都不敢说什么。皇帝过世的时候,这群人不会居功自傲,不会被下一代人所驾驭。这群人就成了危险品,所以说皇帝不得不提前除掉。

最后这群人难于管理。大部分都有军功在身,都有自己的势力。稍微不满意都会联合起来对应皇帝形成威胁。要提前解决这种危险,所以说个个都要剪除掉。因为战争已经不存在了,这群留的价值已经不大。而且危险性会很大,所以说两相权衡必须除掉。

那些没有除掉自己下属的皇帝,主要是在开始初期都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都有明确的君臣关系。所以说创业成功之后,大家也都会保持之前规规矩矩的,没有什么其他大的野心。


权谋网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开国皇帝“卸磨杀驴”的故事。刘邦,一个倍受争议的枭雄,他在功成名就之后,设计杀了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韩信半生为刘邦戎马天下出谋划策,可惜后来他也开始自满,像刘邦讨要假“王”的称号,我不知道韩信是真的得意忘形,还是简单的想刺探一下刘邦的底线,但既为帝王,本就非心狠手辣不可。临死前韩信总算省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项王已死,我固该烹。 


然后,我们说一下继任皇帝“卸磨杀驴”。清朝皇帝康熙千方百计想要杀了鳌拜。鳌拜虽然后期蛮横欺主,但是也不可以抹杀他对清朝的贡献。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可惜后期他的权力太大,又轻看康熙,对朝廷把控太过,终是被康熙杀了。

其实,所以谋士,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我想他们追逐的不单单是功名利禄,还有自己的理想天下。所以范蠡在辅助完帝王后,果断隐退,向商路发展。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传说他与西施有关系,说不定他功成名就之后就携美人遨游自己打下的江山去了。


貊拾

这个问题问的好呀,卸磨杀驴是古代帝王必备杀手级技能,回答这个问题从历史角度分析是片面的。

为何卸磨杀驴:

1、主观原因:皇权至上,打天下的都是不出世的高手,可以辅佐张三,就可以辅佐李四,对自己威胁甚大。

2、古代帝王长寿的不太多,为了保证儿子顺利登基,防止出现意外情况,一定要卸磨杀驴,扫清一切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王权的扩张现实需要与臣子权力的必然冲突,有了冲突自然是王权至上一杀了之。

4、不卸磨杀驴的帝王也还是有的,比如刘邦,比如李世民,比如赵匡胤,不杀驴但是换个法子管制驴。这与帝王胸怀格局,做事风格都是有重大关系的。即便是所谓的李世民与魏征也并不是那么和谐,晚年太宗亲扑其碑啊!


客观原因:1、大功告成,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对目前态势影响不大,卸磨杀驴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2、与君王一同打天下,不一定能与君王治天下。一是君王想自己决断,老是有人倚老卖老,说三道四看着就生气啊。二是当初陪着自己打天下的治国才能也有不咋地的,居功自傲,既得利益,自然卸磨杀驴。

3、国家统一后,会形成记得利益集团,甚至派系。为了维持势力均衡,自然也要坐山观虎斗,正好卸磨杀驴,培养新的政治势力。


耿耿大师

就拿五代十国来说吧,走得慢一点的人就立马被手握重兵的将领赶下去,死在何处自己都不知道。先说武将吧,这能打战惯的武将们,哪个不是人中豪杰,军中领袖,而且手下兵多将广,这些人在创业时是你的立身之本,到了改朝换代守业时他们就成了多余在身上的蛆,天下不在用兵了,也养不起忱些兵了,而一但失去这些兵,对于这些武将来说,他们如何生活?而且他们也是手里握着的重兵也是对当朝皇帝的一种巨大的威胁。就算去把他们手中的兵权下掉,如韩信一样,酒没醒,兵权就拿掉了,但刘邦仍然不放心,这种可举天下之兵的人,一担放归到江湖,不知道能翻起多大的浪来,所以帝王们是入不下颗心的。

再说文臣吧,一般的官吏也就罢了,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如张良这样有济世之才的人,刘邦也是不放心的。换到哪个帝王也是要防一手的,今天你可以帮我,明天你要是去帮别人了,也够他喝一壶的。

再来说,帝王吧,刘邦说异姓不封王,是为了给子孙后代让位置,天下这些共同打天下的人分完了,一个一个的传下去,我的儿子孙子往哪里封?所以,以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他也要卸磨杀驴。许多人都是功高盖主,怎么封也表示不出来,如韩信为刘邦打江山是头功,刘邦封他个楚王,楚王还了得,是项羽的封号,无法再向上封了,可韩信这点都不懂,还在哪吃喝玩乐作死,所以刘邦卸磨杀驴也是正常的。

我烟云与大家理解不一样的地方有,过去信息不通,功臣们在外也不象打天下时那样君臣天天见,帝王身边一些见风使舵的人有机可乘,而且有时朝庭为了正常的运营,做些调整也是正常的,都会引起一反弹,要杀我了,反了吧,还是去做山代王,这是许多卸磨杀驴最根本的原因,谁不怕你来点事,我就休菜了,还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烟云吐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是帝王成功夺取江山之后的必经之路,像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帝王实在是太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帝王喜欢卸磨杀驴呢?


一:功臣功劳太高,功高震主!楚汉纷争之时,齐王韩信几乎是起到了左右两边战局的地步,梁王彭越和九江王英布也是拥兵自重。在建国后梁王和九江王更是目无皇帝,藐视皇权,最终落个身首异处。韩信则是因为功高而不懂退才终至命丧皇宫!个人认为韩信智商奇高但是情商太低,不谙帝王权谋,才酿成了自身的悲剧!毕竟帝王身边的所有功臣能做到功高震主而主不疑的,历朝历代也只有郭子仪了!

二:为后继之君扫清障碍。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丧子,不得已而立年幼的长孙朱允文为太孙,而太孙年幼,在他身后无法掌控蓝玉等一众骄横无比的开国猛将,只能清除!这也导致了后来靖难之役的时候,惠文帝身边没有什么勇将可用。其实这帮武将是留给太子朱标彻底扫清北元残余势力的,可惜太子早丧,不得不除了!



挽梦俢羽

1.功臣是临时工

所谓功臣,多出乱世,而乱世是没有规则的。无论是开辟王朝还是镇压叛乱,朝廷只要看到结果。所以功臣大多拥有“特权”,而一旦结果完成,功臣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套“无规则”只是临时的。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懂得断舍离,必定不会被一般规则所容,等你的不会有好下场。

2.平均权力

但凡功臣,功成名就之后,在朝堂之上一定是有优势的。这样的权力变动,是所有帝王都难以忍受的。所以一旦任务完成,还不肯放权,就一定会被无情抹杀,

3.为下一代铺路

老臣的存在,只会让后来继位的皇权,越来越弱。在下一任权力班子确定之后,手握重权的功臣极容易成为清洗对象,帝王心术,君要臣死。

这三点,其实在明朝是非常典型的。

因为明朝时期死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

光是洪武、永乐两朝,一些大案、要案,动辄便是上万人,所谓“诛九族”,更甚者诛十族(方孝孺)。

这种环境下,也难怪明朝的党争如此激烈。因为一旦城府不够深,官场上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


为she着迷

功高震主

古代帝王“卸磨杀驴”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部下功绩太多,在兵将和朝堂上威望太高!如果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不杀,等自己死了,自己的后代大多是没有那么大的威望和能力去压服那些“功高盖主”的臣属的!所以帝王们为了自己后代的长治久安而不得不选择大肆诛杀功臣!

当然,也有例外的!如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依仗世家大族,成君臣共治(等于把权利和臣属共享了),所以没有杀功臣。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也没有大肆屠戮功臣,仅有侯君集一人被处死。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把功臣的权利没收,功高震主那些属臣没有权利和能力去造反了,也就不用大肆诛杀!

所以很多时候杀不杀功臣绝不是由开国君主个人素质所决定的,更多时候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所谓形势比人强,皇帝也不例外。想不想杀,有没有杀的必要,杀不杀的成,这都是要综合考虑的。


管住位辛攻重浩:百阅小说


五档张三疯

自古以来,王朝建立或者武力皇权更迭(如朱棣)之后不成文的首要规矩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一般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都不会善终,其中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种。


  1. 开国功臣一般都是能力极强,跟随开国皇帝走南闯北,文治武功一般都是极其出色,这些功臣大都功高震主,从而凸显不出皇权,百官不知皇帝而只认功臣,在打天下的时候就分帮派,太平日子里也难免依仗自己的功劳拉帮结伙,党争日盛,架空皇帝。


  2. 再有就是兵权太大,而说起兵权,这个更是危险,功臣中的武将无疑是更危险的存在,他们和手下的情谊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培养出来的,这个影响是无形的,如果日后武将有反心,登高一呼,煽动人心,而武将一般威望极高,兵士更能信服在血海中跟随拼杀出来的将领,可能有无数的军队响应,威胁皇位,谁能放心。



  3. 还有就是出于私心,能做皇帝的人肯定不能是好人,特别是开国皇帝,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难免作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或者不符合天理人伦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不是手下做的也至少是知情者,这相当于皇帝有小辫子在别人手里,登基之后难免会怕被自己的手下出卖影响自己的名声,而最保险的就是让人永远开不了口,一了百了,永无后患。

笔筒Susie

自古以来都是患难容易,富贵难!这也不能完全的说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说皇帝和部下真的彼此关系很好,属于真正的共患难过的人,只要部下没有反叛之心,可以共富贵。不至于被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