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要找老伴了?

包蕊杰

老人丧偶后也有不再找老伴的,一部分因为保守,一部分确是是因为逝去的另一半给在世的人留下了别人不能代替的影子。但有许多单身老年人乐于寻找伴侣。

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老年人找老伴首先在生活上有个相互照顾。和老伴在一起,高兴起床,安心入睡,每天充满了动力 与期待。当岁月迟暮,行动蹒跚,还能相互依偎。生病时有人照应,散步时有人搀扶,寂寞时有人闲聊……,老年人太需要伴儿了,有的情感不是儿女能够代替的。


性需求是老年人乐于寻找伴侣的另一个原因。人人都有性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尽管由于身体器官自然衰老及其它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性功能逐渐退化,但老年人的性需求是正常的,性活动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性活动不仅会缓解老年人的性紧张,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还能为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圆满性生活的心理欢乐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是一剂无可替代的良药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老年人寻找伴侣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找条件高的,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对方匹配欠考虑?实际上找老伴是为了不孤单,素质、脾气、习惯适合最重要,还有双方子女的意见也要考虑。如果处理不好,麻烦多多,还不如单身快乐。


现在老年婚姻市场出现以下情况,1,经济条件好的男性(女性暂时还不清楚)普遍愿意找年轻些的女性做伴侣。2,各方面条件一般但脾气好的男性也有一定市场。3,不用帮子女带孩子的女性也有市场。

4,原来有些家庭,会出现全家人鼓励Ta找老伴的情况。


丛林-

无法准确地猜出题主的意思到底是疑问,还是不屑,甚至是嘲笑,但不理解是肯定的。

都七老八十了,为什么还要找老伴?

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是老年人。在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吃穿不愁,经济宽裕,儿女孝顺,就应该知足了。但是他们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少年夫妻老来伴”,丧偶老人的情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失落,是不安全感,是一种煎熬。这种感受只有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才能懂得。老年人的再婚问题也只有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

老年人的婚姻问题,现在社会上比较热。央视原来有个夕阳红的节目,有《再婚》这个专题,分五集播出,探讨老年人再婚问题。另外还有一些电视剧,如《激情永远燃烧》、《再婚进行时》等也都是以老年人再婚为题材的。

有人总结了老年人再婚的几大好处。

一是可以帮助老人更好的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有些老人面对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伴的突然离世,会一下子变得失去依靠,若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身体状况,当出现一个新的老伴,新的朋友后,两个人可以互相安慰,更好的敞开心扉。

二是可以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老人的子女大都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往往会将重心放置在自己的小家庭上,忙于照顾孩子,忙于家庭琐事,很大程度上会疏忽对老人的照顾,甚至会让老人独居等,会对老人的身体心理产生影响,若老人再婚就可以减轻儿女的精神压力。

三是可以帮助老人找到一个陪伴的对象,很多时候,子女与父母都是分开住的,老人独居不仅会感觉到孤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隐患出现,若老人再婚,白天两个人可以一起锻炼买菜逛街,晚上可以互相体贴,互相慰藉,避免出现意外。

四是可以让老人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现在社会,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子女与父母之间往往会有比较大的代沟,儿儿女说的老人听不懂,老人说的儿女不爱听,会让老人内心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失落沮丧,当老人再婚后,两个同龄人可以一起进行交谈,一起分担心中的快与不快,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五是有利于下一代的抚育,现在社会,许多家庭都是子女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父母带,但随着老人年纪的增大,行动力变迟缓,听力等的退化,很容易在抚育孩子中出现问题,若老人再婚,两个人可以一起互相照顾,一起分担抚养孩子的任务,不仅可以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是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因为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与人民素质的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国家还不足以承担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若老人再婚,不仅可以找到一个好归宿,还可以减轻养老院等部门的负担。

所以老年人再婚的有是有好处的。

从另一个方面看,老年人再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条特别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老年的婚姻受法律保护。

其实,不管多少理由,作为子女,应该懂得,老年人是否再婚应该由老年人自己决定。老年人既然自己认为需要,儿女就应该理解和支持,不可过度反对,若你希望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得到幸福,得到快乐,就请你大方的祝福他们,毕竟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了,孝顺孝顺没有顺哪儿有孝,遇事多顺从一下他们的意愿才是正道。

当然,老年人再婚比较现实,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法律问题,财产继承问题,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感情问题等,需要周到考虑,谨慎处理好。


卯酉乡音

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可怕,没有什么比陪伴更重要。再孝顺的儿女也抵不了半路的夫妻,如果给不了老人的需要,让另外一位老人来陪伴,岂不是更好?陪伴,只为更好的抵达人生的终点,难道不好吗?

相对来说女人平均寿命要长一点,男人因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和本身的性格心理特点,大多数男人要比女人少活10到15岁。要寻找老伴的大多数是男人,七老八十了还要找老伴,原因很简单。

一、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

年轻的时候,男人们多半在外打拼,退休后一般都由老伴照顾日常起居,一旦老伴走了,一下子面对日常的琐碎,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学好家务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何等的艰难。

我叔叔就是这样的。前大半辈子在外打拼,退休了回到老家。回来不到五年婶婶去世。一个人寂寞的过了二年,经常饥一餐,饱一餐的,又不愿和女儿一起住,一起住感觉很多的不便。经常一日三餐就是应付着,常常零食打发了了事。久而久之,身体也拖垮了,后来因肠胃炎住了几次院,子女们又要上班又要照顾,有时确实顾不过来。于是产生了找一个老伴的想法。

后来终于如愿,找了一个60多岁的婆婆,照顾着叔叔的日常起居,两个老人各取所需(叔叔可以给新婶婶生活来源),儿女们放心工作。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儿,何乐而不为之?

二、为了情感蔚藉的需要。

人老了,闲下来,谁不想找个说话的伴儿?谁不想找个人唠唠嗑儿?一天到晚、常年累月面对空荡荡的屋子,或是说话根本就说不到一块儿的子女,心里是不是很添堵,是不是很委屈?

与其寂寞地活着,不如光明正大的找个老伴。我欣赏七老八十的老人提出要找老伴儿的勇气。有很多老人也想,但因为世俗、因为面子、因为儿女不能。太寂寞的时候只能偷偷去和年纪大的老人约个会、说个话、打个电话什么的。这往往不能被儿女理解,认为丢丑。久而久之,老人会抑郁成疾。

如果老人家的身边有个伴,有个说话的人,他不会寂寞,他不会孤单,他更不会走得这么快。为了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还请作为子女的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给老人一个无遗憾的晚年。

三、为了更好地有尊严的活着、有质量的活着需要。


很多老人都不愿与儿女同住,除了“代沟”,更多的是怕“被嫌弃”。

每个人都会有隐私,当然更包括老人。老人年纪大了,但尊严还在。而找一个心意相同的老人陪伴,与和“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儿女相比,生活的确更有质量。即使高质量陪伴的孝顺儿女也抵不了老伴。

当然,再婚并不容易,何况上了年纪的老人。作为儿女,不妨当好老人的参谋,帮助老人找到最合适的那个人。同时当好军师,排除因子女、因财产等原因造成的矛盾,将丑话说在前头,开诚布公,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疑。

“家和万事兴”,对于有缘在一起的老人,作为子女的唯有祝福。更多时候要睁只眼,闭只眼,多看优点,多看好处,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有书共读

老伴老伴,老来更需要有个伴儿。特别是孤身老人,虽然儿女也都挺孝顺。不缺吃,不缺穿。但对于老人来说,这一切不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快乐。因为他们更需要一个有说笑,相扶相搀,有共同语言的人。虽然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但他们都渴望着找一个,知心贴已的伴侣,解决自己的孤单。



虽说有的儿女,并不同意老人找老伴。平时照顾得也还周到。吃穿用也不用老人发愁。可一旦儿女们忙起来,就很难有时间来陪伴和照顾他们了。这样老人们就有了一种凄凉感,和对于儿女们的埋怨。便有了一种想找老伴儿的想法。可又怕儿女们不同意。当然,儿女们也有他们的想法。也不是不同意老人找老伴。而是怕别人认为,没有照顾好老人,老人生气了,想自己找个老伴儿分出去过。

总的说。老人找个老伴,如果身体还硬朗。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也让老人有了个依靠。让他们的生活起居,有一个更稳定的,快乐的生活空间。

找个老伴,生活相互有个照应。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两个人就可以处理。闲时唠唠嗑,遛遛弯儿。可以愉悦老人的心情,能减少儿女们的负担。可以让儿女们有更多的精力,干好他们的工作。

从生理和心理上,找个老伴儿。能提高老人们生活质量。使老人们的心情更快乐。相互有了依靠的同时,白天遛弯儿,晚上唠嗑儿。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属于同龄人,也更容易沟通。也有共同的语言。虽说儿女们照顾的也周到,但他们想的跟老人想的,还是有不小的区别。更是有代沟的差距。

所以说,正常的情况下。老人如果有有想找老伴的意愿,做儿女的尽量不要反对。给老人点空间,给他们点自由。让他们的晚年更幸福快乐!


这片白桦林

为什么有些老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要找老伴? 如果我没有说错,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个年轻人。你的家里没有独居老人,对到了这个年龄,还找老伴儿的老年人,内心深处是不接受的。



在这里,我要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对老年人再婚,特别理解,也支持。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的母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得心梗去世了。当时我的父亲70岁,他和老伴儿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是大家公认的恩爱夫妻。在母亲突然去世,可以说还没有出殡的时候,就有长辈跟我们几个子女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现在你妈不在了,得考虑让你爸再找个老伴儿。”

当时,我们都很开明,三个子女都同意。父亲当时还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不让我们提这件事。

开始那几个月,亲朋好友,老邻旧居总是陪着他。等到给我母亲烧完百天,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了,他开始陷入孤独中。他看到我母亲用过的东西,看到母亲的照片,都会哭半天。整个人都显得抑郁了。



这时候,有人张罗给他介绍后老伴儿,也有人自己找上门来。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活心”了。经过认真思考和衡量,跟现在这个老伴儿走到了一起。 这个老伴儿身体健康,为人热情,又跟父亲早就认识,很快父亲心情就好多了。

在这里,我说句实话,老年人再婚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财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了,子女对父母再婚,大多数是支持的。一提到财产问题,就比较敏感,也比较棘手了。



我父亲是离退休教师,每月有5000元工资。家中也有房产、地产。而别人给他介绍的阿姨是个农民,没有劳保,也没有其他财产来源。这就让我们心里上不能接受,因为父亲年龄大了,不仅需要找一个能够照顾他的人,还不能让他太操心了。我们曾经多方面跟父亲分析过,父亲最终还是要跟这个阿姨过。 何为孝顺?要“顺”写着老人的心意,才能体现孝。

看着父亲身体硬朗,心情郁闷的父亲,想到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整天唉声叹气的样子,我们都顺从了他的心意。 两位老人经过几年的生活,如今都很健康快乐。双方子女相处得也比较融洽。

我总结了老年人再婚的几大好处。



1、老人有人照顾,我们不那么担心他的日常生活,可以安心在外工作。

2、老人一方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患的,可以相互照顾。如果有什么大病,也可以及时有人发现,打电话通知子女,解决了双方子女的后顾自忧。

3、老人年龄相仿,有许多相同的经历,可以相互倾诉。两个人相依相伴,让自己内心不再孤单就好。

希望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果寡居老人想要找个老伴儿,不论年龄多大,儿女要支持他们。


有书于千原

为什么七八十岁还想找个老伴?我想,这样的事情离不开孤独两个字。有些人独自就能继续生活下去,有些人却抵不住孤独感。抵不住孤独的人,可能会经历下面的阶段:

老伴比自己先去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悲伤。尽管还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但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

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身边空无一人。整间房子异常地安静,就像是时间停滞了一般。突然,听到了人的走动声,原来是邻居赶着上班。这时候我才明白到,时间并没有停滞,而我的生活却停滞了。

我不禁思考:儿女?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朋友?连亲生的儿女都不可能陪着你,朋友能做的并不多;这时候的孤独感,很难承受。这种孤独感,是精神上的孤独。而在各种孤独之间,人最怕的,就是精神上的孤独。

沉寂了一段时间。“再找一个老伴?”心中突然萌生这样的想法,“但是...儿女会答应吗?毕竟...好像不太好。”况且,我担心别人的看法,也担心财产问题。

然而儿女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身边,“我万一死在家里,会有人知道吗?”

之后,我决定了,我想要再找一个老伴。社会在不断进步,老龄化也比较严重。以后夕阳恋会越来越多。我认为,老人和年轻人一样,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关于财产的问题,做个婚前公证就能解决,抑或是,不领证。

关于夕阳恋要处理的问题

1. 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观念肯定讲究从一而终,这一点肯定深入很多老年人的心。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是否也应该转变老旧的思想,学着接受新事物呢?

2. 儿女是否同意。不少儿女会反对老年人再婚。一方面,认为老年人这样做是对不起去世的父亲/母亲;另一方面,怕老年人的财产被骗走,影响自己的利益。这时候,老年人和儿女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3. 财产问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认为,财产的问题阻碍了夕阳恋的进行,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顾虑。这时候可以选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不领结婚证;二是做婚前的财产公证,一旦婚后发生了财产的纠纷,就有了法律作依据;


颐福来养老

感觉问这个问题真的很幼稚?

七八十岁了,为什么不能找老伴?

芊芊不仅要问一句,那些找了老伴的老人子女些,你们有多少时间陪自己的父母?

以我自己来举例吧!

我的母亲去世得早,那时候我父亲才40多岁,而我才十多岁。母亲去世之后,父亲一直都没有再找,因为他怕找的后妈会对我不好,家庭不和谐,还有就是再组家庭,面临很多的问题,合适的也不好找。

因为各种原因,直到我成家立业了,父亲年满60,一直都是一个人。

因为在外忙事业,我在家陪父亲的日子屈指可数,也没有对父亲的个人问题上心。而父亲本人也对找老伴也没多大兴趣。用他的话来说,单身20多年了,习惯了!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我对父亲的个人问题重视起来!

我们村也有一个丧偶的老人,跟我们家情况差不多。在一个夏天,老人突然在家过世,直到臭了才被邻居发现。老人的子女回来哭天喊地的,人都没了,哭有什么用。看见别人家发生的事,我突然很担心自己的父亲了,万一哪天有意外,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

我想把父亲接走,老人又不愿意挪窝。我们不可能一直待在家里,于是我萌生了给父亲找老伴的想法!

刚开始父亲也不是很愿意,他说这么大岁数了,还结什么婚?我给他做工作,说你年龄大了,我们又不在身边,给你找个说话的人。

老人晚年最怕什么?不就是孤独吗?这话说到父亲的心窝里了,他不再言语,默认了!

替父亲找老伴的过程我就不再多说,是长篇故事。总之现在父亲有了老伴,两个人在农村过得很好。

也许现在的你不能理解为什么七老八十还要找老伴,但是等到你老了,子女不在身边,你就会明白,孤独是多么可怕,陪伴自己最久的,也只有老伴!


听芊芊说事

有些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要找老伴,是因为他们和年轻人一样,有正常的情感和生活需求。但前提是双方都要拥有健康,才能走到一起。不然,两个病怏怏的身体,谁照顾谁?找老伴也得有找老伴的条件和能力。如果不考虑老年人这种特殊年龄的客观因素,而只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一味宣扬老年人情感的浪漫和快乐,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情感上,由于自己原来配偶的离世,他们在情感上是孤独的,他们需要有个年龄相仿的老人去倾诉。虽然自己的儿女和孙子也时常能陪伴他们,但据我所知,一般的的中青年人大多不太愿意和老年人去进行语言的交流,由于年龄悬殊,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他们也无从揣测得到位。

在生活上,由于年龄的客观生理原因,从衣食住行上来说,和中青年人也不太一样。

在穿着上,他们讲究朴素实用,比较随意和活动方便的衣服,如果老年人找一个老伴,也不会因为穿着上嫌对方碍眼。在饮食上,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牙齿和消化功能不好,吃得少,而且食物要多汤汁、煮得烂。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相仿的年龄,更方便在“一口锅里吃饭”。为了有时活动的自由,老年人大多不适宜住高楼,有时外出散步或走动,七、老八十的更能达到步履的一致。



垂暮之年找老伴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这种年龄的老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家庭因素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已经不适合找老伴。或者是由于自己年老体弱多病,已不具备照顾自己和照顾对方的能力时,只能留在儿、孙辈的身边安享晚年。

如果老年人身体力行,又有感情的默契的话,携手一段黄昏恋,也应该为他们祝福。


荣贰小姐姐

在回答问题前,我想说说日本百岁女诗人柴田丰。女诗人一生经历坎坷,历经苦难,但无论何种苦难面前,她都一笑泯之,甚至当她年老回忆那段岁月时,不是感叹它的艰辛,而是“幸福的”。直至女诗人九十二岁高龄时,才在儿子的鼓励下开始写诗。她的“我陷入爱里。我也有梦想,我想在云端飞翔。”“就算九十岁,也要恋爱呀。”曾感动过无数人。

女诗人101岁去世,但她留给世人的是,是对幸福的最美诠释,以及对梦想永不停歇的追求。问题中的七老八十,在女诗人眼中,还是年轻人,他们为什么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呢?虽然他们的身体老了,但梦想和灵魂从未老过,甚至,比年轻时更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爱。

实际上,我更敬佩女诗人的儿子,正是他对母亲全身心投入的爱,使他知道母亲最需要的是精神的丰泽和滋润,他给了母亲写诗的勇气和信心,给了母亲“就算九十岁,也要恋爱呀”的少女情怀,这才是对中国“孝”文化的最深诠释。


我们总以为,对父母恭恭敬敬,给他们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是孝了,可以问心无愧了。殊不知,我们只给了父母一件华丽的外衣,给了我们自己心灵安宁的抚慰,可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忙,忙孩子,忙家庭,忙生存,我们甚至忙得找不到了自己,我们以我们的标准为父母规划着一切,他们已经学会了默默接受……

我们的父母苦了一辈子,老了,还要隐忍压抑着内心的渴望去生活,我们做儿女的,该好好反思,因为,我们的父母,要是看到儿女们这样隐忍压抑地活着,他们心里会很难过,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开心起来。我们,也应该将心比心,用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但不干预他们的活法。老人年纪越大,内心的孤独感越强烈,尤其是独身老人,他们需要的一个老来伴儿,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伴儿,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与踏心,

现实生活中,传统观念使一些老人想找个伴儿,却羞于启齿,我们做子女的如果无法洞察到这些,那老人也就慢慢不了了之,叹息无奈地关上他内心世界里的一扇窗。而纵然察觉了,有很多人觉得照顾自己的亲生父母没问题,再照顾一个外人,心理上也不能接受,从而忽略了老人的感受。当然,有勇敢的老人,也有知心的子女,才有了高龄老人找得老伴儿,幸福度过余生。寻找幸福,什么时候都不晚。

希望子女们多体谅父母,让老人少点孤独和心酸,多些幸福和陪伴。

欢迎交流评论——银杏树下的时光


银杏树下的时光

我觉得有些老年人找老伴的主要原因,不是老人承受不了孤独,更多的现实生活所迫,被逼无奈和心理上的恐惧所致。

在这些找老伴的人中,男性主动找老伴的比较多,当然这些男性老人一般都条件比较好,有固定的比较高的退休金,有生活保障,找老伴一般多是想有个人能够照顾自己,为自己做做饭,陪自己说说话,毕竟单独的男性老人即便有钱,生活条件也不会很高,生活中有了女人才会快乐和幸福。

然后,就是老人中的女性了,女性一般在思想上到了七老八十都不会主动去再找老伴的,心理上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对不起丈夫或者给孩子丢人什么的。之所以有些女性老人找老伴,多是自己的孩子不孝顺,而自己有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质量比较差,为了生存或生活,被逼无奈才会找一个条件比较好的男性老伴的。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恐惧,老人年龄大了,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老人不是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多是空巢老人,这样的老人最怕的就是万一哪一天自己去世了,儿女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的,想想就可怕,有病的话,更是担心,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还是有个老伴照顾自己,心里踏实。这样自己在走的时候,身边也有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