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興衰

  • 大英帝國的興衰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的不列顛群島上,由大不列顛、愛爾蘭東北部及周圍55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24.4萬平方公里。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對外侵略擴張成為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到1914年,其領地已達3350萬平方公里,為英國本土的137倍,英國因此而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民族解放運動革命浪潮的衝擊下,英國龐大的殖民帝國土崩瓦解。

英國是最早跨入世界資本主義的國家之一,早在十四世紀,資本主義在英國就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十五世紀、十六世紀,英國開始海外殖民擴張,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洲新大陸,佔領了大批的殖民地,大肆掠奪殖民地的財富。一批批冒險商人、水手從海外帶回數不清的財富,不列顛人逐漸完成了堅實的原始積累。

到十八世紀下半葉,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工業革命首先在不列顛發生了。這個曾經是世界最蠻荒的島嶼之一的國度走到了世界發展的前列。隨著紡紗機的轉動,蒸汽機的轟鳴,英國的工業開始騰飛了。

到十九世紀初,英國工業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全世界都獲得了領先的地位,小小的英倫三島成為震撼全球的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工廠的英國,需要更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1850年,英國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在原料方面,英國嚴重依賴國外市場。1845年至1849年,毛紡織業原料進口的比重高達43%。在1844年至1846年的進口總額中,生活資料和原料所佔比重高達95%。正是因為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擴大了在海外的殖民擴張。

擁有強大的海軍是英國在海外建立寵大的殖民帝國的重要條件。早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英國就開始了海外探險擴張活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宣佈:大海和空氣為人類共同享有,海洋不屬於任何民族或個人。

1577年冬天,以販賣奴隸起家的德雷克得到英國樞密院的默許,決心要打破西班牙對太平洋的獨佔,他航行到美洲後,繼續西航,穿過麥哲倫海峽,並在沒有設防的美洲西海岸奪取了大量金銀,然後經太平洋、印度洋於1580年9月回到英國,完成了英國人的首次環球航行。

1588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強大的艦隊入侵英國,號稱無敵艦隊,結果被英國擊敗,這場戰爭的勝利,預示著英國將建立起海上霸權。

十七世紀,英國幾度與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發生海戰,重創了荷蘭的海上霸權。

十八世紀,英國與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對手——法國又發生了多次戰爭,在著名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擊敗了法國。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再次贏得了對法戰爭的勝利,最終確立了霸主地位。

十九世紀可以說是英國的世紀。

英國在海外進行殖民擴張,進行海外貿易,甚至保衛本土都需要有強大的海軍。羅伯特·吉芬爵士曾在《我國軍隊的實力標準》一文中寫道:沒有制海權的大英帝國是難以想象的。到十九世紀末,英國食品進口數量巨大,英國海軍上將約翰·費希爾宣稱,如果我們的海軍被擊敗,我們不得不感到害怕的不是入侵而是飢餓。

1897年,在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週年的活動中,英國海軍的165艘軍艦接受了女王的檢閱,各國軍政賓客對此印象深刻。《泰晤士報》說:這一前所未有的壯觀場面為世界各強國派來的艦隻所目睹,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

英國在海外的早期殖民擴張重點在美洲,主要在北美,北美的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英國移民到北美后,在此建立起一塊塊殖民地,原來的印第安人被大量驅趕到邊遠地區或者被屠殺。

1776年,英國在北美的13塊殖民地掀起了反對英國統治的武裝鬥爭,這就是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美國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與此同時,英國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重點逐漸轉向東方,建立起以印度為重心的殖民地。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起初主要在印度沿海地區建立一些商業據點,並在東方其他地區開展活動。1757年,東印度公司取得了侵佔印度孟加拉地區的普拉西戰役的勝利,從此,東印度公司開始大規模征服印度。到十九世紀中葉,印度完全被英國征服。1858年,英國政府全部接管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統治。”

十九世紀,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侵略緬甸的戰爭,最終達到吞併緬甸的目的。

1786年,英國佔領馬來亞的檳榔嶼。

1819年佔領新加坡。

到十九世紀下半葉,馬來亞各地也逐漸被納入英帝國版圖。

英國早就有在澳洲進行殖民擴張的想法。1788年,英國的第一任澳大利亞總督阿瑟·菲利普率領軍官和流放犯人到達澳大利亞,在悉尼建立起英國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塊殖民地,隨後英國逐漸佔領了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和新西蘭。

1840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通過迫使清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香港。

1860年,英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部。

1898年,又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還在中國攫取了一系侵略權益。

十九世紀末,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國是瓜分非洲的先鋒隊。早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就從荷蘭手中奪取了開普殖民地。1882年,英國佔領了埃及。實力強大的英國打算從開普敦和埃及南北並進,吞併東北部非洲、東部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大片土地。建立起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英屬殖民帝國,開普敦的英文的第一個字母是C,開羅的英文第一個字母也是C,因此,這個擴張計劃被稱為2C計劃。

英國瓜分非洲的野心受到其他殖民國家的挑戰,法國企圖建立一個從瀕臨大西洋的塞內加爾河口起、經乍得湖至索馬里的法屬非洲帝國。塞內加爾的第一個字母是S,索馬里的第一個字母也是S,因此,這個擴張計劃被稱為2S計劃。

英法瓜分非洲的活動在東部非洲形成了激烈對抗。1898年,英法的擴張鋒芒同時接近尼羅河上游蘇丹的法紹達地區,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幾乎大動干戈,最後英法達成協議,法國放棄了佔領蘇丹的要求,撤出尼羅河流域,危機才告結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非洲只有兩個獨立國家,這就是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其餘領土均被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瓜分。英國在非洲佔領了十多塊殖民地,總面積達370多萬平方英里。”

到1914年,大英帝國的版圖空前寵大,總面積達3329.3萬平方公里,領土遍佈世界各地,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這時的大英帝國正如切斯特頓的詩句所誇耀的:大地是英國立國的地方,轉遍地球都可看到這個國家,紅色的都是英國的版圖,別處是一片灰暗,這就是帝國時代的意義。

英國在海外擁有寵大的殖民帝國,為其工業產品開闢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殖民地的各種農牧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給宗主國英國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正如當時英國每一個小學生都學習的詩歌《大汽船》所說的:啊!你們到哪裡去?你們大汽船啊,我們去替你帶來麵包和牛油,帶來牛肉、豬肉和羊肉,還有雞蛋、蘋果和奶酪。我們從墨爾本、魁北克、溫哥華替你帶來,給我們寫信吧!寄到哈巴特、香港和孟買。那麼,我能為你們做些什麼?你們大汽船呀。啊!我能做些什麼使你們又舒適、又漂亮,把你的大軍艦派出去保護你廣大的海洋,不讓別人攔阻我們替你帶來食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作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又分贓了大片的前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作為委任統治地,帝國的版圖得到新的擴展。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寵大的殖民帝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就土崩瓦解了。面對這個事實,英國的不少學者和政治家們為殖民統治辯護,宣稱帝國的終結是英國自願撤退,給予殖民地獨立的結果,果真如此嗎?伊斯美勳爵——英國在印度的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的參謀長道出了真相,他在談到印度獨立的前夕局勢時說: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艙中滿載彈藥、而在大洋中著火的船,當時的問題是,要在大火燃燒到彈藥之前把火撲滅。事實上,除了像我們所做的那樣去做之外,在我們面前並無選擇的餘地,這就是必須馬上撤出印度,英國的殖民統治已無法維持下去了。歷史的客觀事實是: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迫使英國撤出了殖民地。

印度是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的獨立預示著英帝國即將崩潰,正如英國阿倫布魯克將軍回憶起印度獨立時所說的:隨著印度的失去,我們失去了帝國的防務拱門的拱頂石,於是我們的帝國防務崩潰了。

1948年,緬甸和錫蘭即斯里蘭卡相繼獨立。同年,英國也被迫撤出了巴勒斯坦。

在英國殖民撤退過程中,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蘇伊士運河事件,它象徵著西方諸殖民帝國的瓦解是不可阻止的。遍佈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終將取得勝利。

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後,實際上一直控制在英法手中,英國和法國的壟斷資本長期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公司。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兩國不願失去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決定武裝入侵埃及,並策動以色列充當入侵埃及的先鋒。10月29日傍晚,以色列不宣而戰,全面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直逼運河區。10月30日下午,英法兩國籍口出兵保護運河,向埃及發出最後通牒,遭到埃及的拒絕。10月31日晚,英法參戰,兩國出動飛機對埃及進行狂轟濫炸。英法和以色列的入侵行動不僅受到埃及人民的堅決抵抗,也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交戰雙方立即停火。

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也在國內引起了一場政治危機。1956年11月6日中午,英國首相艾登向法國領導人摩勒吐露:我是進退兩難啊,我不能堅持了,我正在被所有人拋棄。坎特伯雷大主教、教會牧師、石油商,每一個人都在反對我,英聯邦面臨分裂的威脅。當天傍晚,英法兩國被迫停火,12月3日宣佈撤軍。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英、法、以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它加速了英法等國的殖民撤退。

英國《金融時報》以淒涼的口吻寫道:五十年以前,全世界哪有人敢於向英國挑戰,使我們裝飾門面的努力現在已經破產了,像一個傳統的古老家庭一樣,首先是典當土地,其次是家人作鳥獸散,最後是房屋倒塌。現在的英國,正站在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一位西方學者寫道,如果有任何單個事件標誌著非洲諸帝國解體中的轉折點的話,那就是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

蘇伊士運河事件後,艾登辭職了,不久即因病去世。接替艾登當首相的是麥克米倫,面對國際形勢,麥克米倫不得不加快殖民撤退步伐。1960年初,麥克米倫出訪非洲,當他到南非時,於2月3日在南非議院作了著名的《變革之風》的演說。他在演說中講: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是事實,並且在制訂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

1960年,被聯合國定為非洲獨立年,這一年非洲有10多個國家獲得獨立,英國殖民地尼日利亞獨立,英屬索馬里也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此後,英國在非洲和其他地區的絕大多數殖民地接二連三相繼獨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英帝國已瓦解。

英國在殖民撤退過程中,使用各種策略和手段以維護自身利益,因此,英國的殖民統治為世界留下了許多禍患。

英國在殖民撤退過程中,首先是採取嚴厲的措施鎮壓和抑制激進的民族主義政黨,當無法阻止民族主義運動時,就儘可能地把權利交到比較溫和的民族主義者政黨手中。在撤退的時候,儘可能地把新生國家納入到親西方的陣線中,納入到英聯邦,以更多的保持英國的利益。”

無可奈何花落去。1997年,隨著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大英帝國已成明日黃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