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典故六(圍魏救趙)

春秋歷史

東周(前770年至前255年),周平王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春秋典故六(圍魏救趙)

春秋戰國典故

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髮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最為輝煌的時代出現了很多勵志和歷史典故,本文將逐篇講述春秋戰國典故:

春秋典故六(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春秋典故六(圍魏救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