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即圍魏救趙)的戰役。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山東菏澤北,一說河南長垣西北)伏襲,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即圍魏救趙)的戰役。當時魏國不斷變得強大起來,引起其他諸侯的戒備。

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這使魏國更感到威脅,因為衛國是魏國保護國,魏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助衛反攻,魏衛宋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被逼閉門防守,並派人向齊國求救。聯軍於是包圍邯鄲,希望一舉殲滅趙國,以破解被諸國包圍之局。但是在同一時間,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魏國在這場戰爭裡被圍攻的危險反而變得更大。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齊威王得知趙國被圍,本欲立即出兵,但將軍段幹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為戰略方針。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再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才委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今屬中國中北部的河北省)。

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 ,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這便是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這場戰爭中,我們不得不提到故事的主要人物孫臏和龐涓。孫臏為齊國軍師,龐涓為魏國將軍。兩人有著深深的仇怨。我們先了解下這兩個人物。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龐涓(?-前342) 戰國時(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魏國人。在魏國任大將。公元4世紀中期,龐涓率大軍包圍趙都邯鄲。

孫臏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加上天資聰明,很快便獲得了較豐富的軍事學知識,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以致引起了與他同窗共讀的龐涓的嫉妒。後來,龐涓受魏惠王的聘請,出任魏國的大將和軍師,、雖然 春風得意,但一想到才在己上的孫臏,就深感不安。因此,龐涓就秘密派人去把孫臏請到魏國來,假意推薦給魏惠王,實際上企圖加害於他。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孫臏到了魏國,做了一個無名無權的客卿。這時,龐涓便加緊進行陷害孫臏的陰謀活動。他先派人偽裝受孫臏表兄的委託,勸孫臏返齊。待騙得孫臏的親筆覆信後,加以塗改,隨即向魏王誣告孫臏私通齊國。魏王為之大怒,下令處死孫臏。龐涓為了竊取孫臏的兵法著作,又當著孫臏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結果“斷其兩足而黥之”。後來,孫臏從一個使者口裡得知內情,才恍然大悟,便燒掉正為龐涓撰寫的兵法竹簡,裝瘋賣傻,尋找逃出虎口的機會。

有一天,齊國大夫淳于髡出使魏國。孫臏設法偷偷地會見了他,向他訴說了自己在魏國的悲慘遭遇。淳于髡知道孫臏是個有才能的人,就秘密地把他藏在車中,帶回齊國。從此改變了孫臏的厄運。 孫臏回到齊國,先隱居在齊將田忌幕下。田忌發現他是個精通兵法、足智多謀的人,所以很器重他。當時齊國的國君威王很喜歡賽馬,時常同貴族們賽馬賭輸贏,而且下的賭注很大。田忌家裡也養了不少好馬,但是每次比賽,總是輸。

有一次,孫臏去看賽馬。他看到田忌雖然每場都輸了,但就馬而論,雙方卻相差,並不太大。於是,他就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您只管下大賭注好 了,我有辦法使您得勝。”到了下次賽馬的時候,田忌就下了三千 兩黃金的大賭注,每場賭一千兩。臨賽前,孫臏教田忌說:“這次 您以下等馬去跟齊王上等馬比賽,用上等馬去跟齊王中等馬比賽, 用中等馬去跟齊王下等馬比賽,肯定可以取勝。”三場賽完,田忌果然以二勝一負贏了齊王。

當田忌把此次取勝的原因告訴威王后,威王立即召見孫臏。齊威王與孫臏談起兵法,孫臏果然講得頭頭是道,對答如流。於是威王便任用他做了齊國的軍師。孫臏當了齊國軍師,他的抱負和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場戰爭:

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古遺址

魏的失敗,就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作戰指揮的高時。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面,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又是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魏軍失敗的原因

1) 統軍主將對未來的危機預料不足,在遇到敵軍攻伐非主城時沒有判斷出敵軍的下一步行動,國內兵力空虛。

2) 料敵不明,沒有探查清楚就貿然追擊,孤軍深入。

齊軍勝利原因

1) 孫臏冷靜分析出了當時戰場的形勢,直接出兵攻打魏軍並不能造成魏國較大的損失。而圍魏救趙則可以一箭雙鵰。

2) 拋卻小利,誘敵深入。

孫臏絕對是這場戰爭的關鍵性因素。

初時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留下少數兵力以守邯鄲,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急急回援大梁。同一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減。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便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被生擒,但與之有仇的孫臏再次放過了他。結果趙國之圍解除,邯鄲亦失而復得。“批亢搗虛”這招由於在桂陵之戰裡被充分運用,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來稱呼這道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