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圍魏救趙

歷史深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圍魏救趙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後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迂迴攻擊其薄弱空虛的環節。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很快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眼看抵擋不住魏的攻勢,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將田忌受齊王派遣,準備率兵前去解救邯鄲。這時,他的軍師孫臏趕緊勸他說:“要想解開一團亂麻,不能用強扯硬拉的辦法;要想制止正打鬥得難分難解的雙方,不宜用刀槍對他們一陣亂砍亂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進犯者的要害,搗毀它空虛的地方。眼下魏軍全力以赴攻趙,精兵銳將勢必已傾巢出動,國內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魏國此時顧了外頭,國內勢必空虛。如果我們此時抓住時機,直接進軍魏國,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會回師來救,這樣,他們撤走圍趙的軍隊來顧及首都的緊急情況,我們不是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嗎?”

一席話說得田忌茅塞頓開,他十分讚賞地說:“先生真是英明高見,令人佩服。”

孫臏接著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魏軍從趙國撤回,長途往返行軍,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則趁此時機,以逸待勞,只需在魏軍經過的險要之處布好埋伏,一舉打敗他們不在話下。”

田忌歎服孫臏的精闢分析,立即下令按孫臏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聲勢造得很大,一邊卻在魏軍回師途中設下埋伏。

果然,魏軍得知都城被圍,慌忙撤了攻趙的軍隊回國。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馬行至桂陵一帶,不防齊軍擂鼓鳴金,衝殺出來。魏軍始料不及,倉皇抵禦,哪裡戰得過有著充分準備的齊軍。魏軍被殺得丟盔棄甲,還沒來得及解救都城,便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戰爭,齊軍大獲全勝,趙國也得到了解救。

其實,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或只注意比較顯露的因素,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避實就虛,這樣來解決問題可能更為見效。

無獨有偶,太平天國時就曾因此計攻杭州救南京,亦是使用此計。

1858年,在太平軍發生內訌的時候,清軍重整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圍困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為了打破清軍包圍,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獻上圍魏救趙之策,讓天國的太平軍先進攻清軍的兩江重力杭州,迫使清軍分兵自救。而太平軍趁清兵江南大營空虛,反手攻擊江南大營以解南京之圍,洪秀全同意了這一計劃。

1860年二月,李秀成分兵五路襲擊浙江,攻佔杭州,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和春得知杭州失守,急忙分撥五分之二的兵力,援助浙江。李秀成一見中計便在杭州城頭起太平軍旗幟,設埋疑兵,暗中卻金蟬脫殼,率軍退出杭州,而清兵疑心城中有伏兵,不敢進成。

李秀成撤出杭州之後,日夜兼程,奔赴南京,清軍還沒弄明白李秀成去哪了,太平軍各路人馬已雲集南京外圍向江南大營發起總攻。南京城內的太平軍從內外夾擊,大獲全勝,和春見識不妙,率兵潰逃,太平軍乘勝追擊,攻佔了常州、無錫、蘇州等地,殲滅敵人五六萬,和春兵敗自殺。

這一戰例成功運用了圍魏救趙之計,讓清軍苦心經營達三年之久的江南大營完全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