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南怀瑾与陈撄宁?

chin古音

实话实说会得罪朋友。不实话实说会得罪良心。得罪朋友,还是得罪良心呢?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喜欢南怀瑾的人,一般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喜欢南怀瑾。

有学者就直言南怀瑾的不学无术,因为他发现,南怀瑾特别爱在没有什么争议,以及根本不是争议的地方提出一家之言,而且还扯的那么离谱,丝毫没有国学常识,完全是妥妥的不学无术

比如,《论语》中有一句“暴虎冯河",“暴虎冯河”的意思是一个人非常勇猛,但是没有脑子,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船偏偏强行过河。这种人,类似于现在的"民科",没有任何研究学术的能力,偏偏要妄想拳打牛顿霍金脚踢爱因斯坦,在伪科学的意境里面抖威风,看起来似乎勇气可畏,其实非常之愚蠢。"国学大师"南怀瑾是怎么解释"暴虎冯河"的呢?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说:“(暴虎冯河就是)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解释真是荒唐的让人发笑!

而支持南怀瑾,尤其是狂热崇拜南怀瑾的人,虽然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但他们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体现在绝大多数没有经历正规的高等教育,往往具有宗教或者玄学信仰,对神秘主义现象都很容易深信不疑,对科学持有怀疑态度。"南怀瑾学会"的会长,就是一个天天宣传量子佛学的"中国大巫"似的人物。南怀瑾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南怀瑾说的越离谱,他们就信离谱的东西。因为他们天生就以为,离谱的反而是真理,科学反而是迷信。活在封建糟粕的空气之中,他们才能获得满足感和能量满满,以至于南怀瑾说亲眼看见男人精子有七种颜色,他们也深信不疑。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看看支持或者反对南怀瑾的双方人群的身份,就可以知道南怀瑾的实际水平是如何的不堪。

南怀瑾为什么被某一群人特别崇拜呢?一方面是由于南怀瑾非常善于把握人心,营造出自己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一方面是因为南怀瑾特别喜欢宣传神秘主义,这往往很对神秘主义爱好者的胃口。这些神秘主义者,一向喜欢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上呻吟,一看见有一个自己信仰的代言人,立即就会引为知己,对其顶礼膜拜。他们拜的其实不是南怀瑾,而是膜拜一个早已经远去的梦呓。

至于陈某某,不再交代。


怀疑探索者

这是个犀利的问题,以下答案可能会被很多人抨击。但是既然进来了,真要不吐不快。

首先关于南怀瑾,曾经在北大,有人问陈鼓应老先生,如何看待南怀瑾。陈鼓应先生颇有智慧,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我和南怀瑾认识”,第二句“南怀瑾的水平怎么样我不说”。

后来遇到人民大学研究史料学的曹峰教授在课堂上说:“地摊上最多的就是南怀瑾的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陈教授还是曹教授,都是非常客观严谨研究学术的,接下来大家可能会说,就这两个学者凭什么评价修行人?那么我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再补一刀,无论南怀瑾水平如何,至少他的密宗和道家没有入门,他儒家的知识都是乱讲。但是,他大力提倡数息观和白骨观,这个功绩必须肯定。

再说陈撄宁,首先他没有传承,纯粹自娱自乐,其次他把仙学独立于道学,本意上想表达他的客观严谨,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伦不类,还教出了胡海牙这种忽悠。但是,陈撄宁有篇文章驳斥吕祖遇黄龙的典故,里面的发问针针见血,佩服赞叹!


华阳洞天

对于两位大师,其实无可比性,陈撄宁: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南怀瑾作为一代大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

如果非要将二人进行对比,谁高谁低,恐有庸俗化娱乐化,而二人关于佛教道学之研究,如果非要谁正宗,谁正确,恐了是笑话,佛也好,教也罢,西方神也好,本就信就有,不信则无,虚无飘渺的东西。

当然,说谁的作品有多正确,恐怕也是对先人的不尊敬,那样多的著作,正确与100%正确,恐怕也不好区分,不过,读者不管读谁作品不要盲从即可!


姑且言之

陈撄宁(1880~1969),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安徽怀宁人。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以上是对陈先生的简介,以下摘录了一段先生的自问自答,读来有趣。

一问:天为何要生我?

答曰:老天爷正在那里做梦,我们不要惊动他。

二问:我为何要做人?

答曰:因为偶然高兴,乘老天爷做梦未醒的时候,不妨到世界上来游戏一番。

三问:人应该如何做?

答曰:黑脸是忠臣;白脸是奸臣;戴起平天冠,就是皇帝;拿着讨饭碗,就是乞儿;披英雄氅的是草寇;穿八卦袍的是军师;摇旗呐喊的是喽哕;咬文嚼字是书生。咱老子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暂时同这班淘气的孩子们厮混着寻寻开心。等到一朝玩得腻了,说声失陪,顿然踪迹不见。人应该这样做。

甲问:天是何物?何以能生我、生人、生万物?

反答:我是何物? 何以能为天所生?

乙问:今此身中,何者是我?

反答:此身以外,哪一处不是我?

丙问:我生从何处来?

反答:我死归何处去?

丁问:我生为人,是自己作得主否?

反答:我死了变禽兽、变草木、变土石,是别人替我作主否?

戊问:死后灵性灭否?

反答:灵性是什么东西? 有几何大小? 吾人未死时,灵性藏在人身

什么地方?

子问:辛苦一生,所为何事?

反答:假使我们不愿意白白的辛苦过一生,那么应该如何办法?

丑问:灵性若不灭,则最后应得何种结果?

正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分明,不必问他人,还须问自己。

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着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着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搜狐网)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历史学家许倬云)

南怀瑾看似严厉,但说话常常诙谐幽默,是弟子们心里的“老顽童”。他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他有四个理念:共产主义理想;资本主义财富;社会主义福利;中国文化精神。(南怀瑾弟子张耀武)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家王国平)

南怀瑾不畏人言,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和平发展奔走,虽然临终功亏一篑,但仍然功不可没。(中国统一联盟发起人之一邓可瑾)

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爱科学说

大罗道里,无功德,无以成。陈撄宁的仙学好奇怪,他有照西方思维进行流程化探索的那种念头。跟他经历类似,南怀瑾也是和他一样四处寻仙,闭关很久读道藏或者大藏经,但以后的路显然不一样。南怀瑾敢涉入台海间,为未来台海命运点将,这胆识很无惧,要知道他甚至点将李登辉……其间功过不论,只是,你去琢磨南怀瑾,就发现和陈撄宁完全差异,陈的核心思想是玄密,尽知其精微,仿佛知道的精准就必可得道……修炼过程精准无匹,然后,就可以得道,这种陈撄宁思路其实就是典范的道家孤云之路,我用了一个词,叫,孤云之路,这是一种技术精微道,而不是抟扶摇,乘风万里的大鹏之道,也就是南怀瑾的在人世中广泛折腾,然后,凭借无垠的功业,以大势而得道。

以前有个词叫大罗道,就是走修炼之路。我私人觉得,修道的功业必不是修道本身,你不能以宣扬修道本身带徒弟找丹法这些作为攀扶摇之风擎手,而应以非道内事务而得功业……然后可以成为大鹏绝鲲鹏而去之势。

考南陈两人,我不评价其本人,我评价其功法道境,陈的精微孤云之道,颇得尘世逍遥相,人必争相恭服之,因为它本就是尘世中渴望的那种东西,精微逍遥就能得道,它虽俊逸缥缈,外相无限好,却是孤云之势,无法上决浮云而破九宵,南的外相,就博杂点,没有那一点精微玄密的逍遥风,若论未来的可能性,南姿势很一般,甚至有点老僧的笨拙俗钝,却能攀浮云而决昆仑,当然,我不是说南本人和陈本人的实际功业所修成,而是谈的这两种修道之路的未来可能性,这两种框架本身蕴含的最大指归境,即,若尽其器,则知器大小宏微之别。

总之,我不信赖以西学的流程精准的仙学,他自己就是道家的,不知道道演阴阳,修道能登堂入室,修对了那些火候和抽添,都是阳,而阴处则是其天命和天数的迁移大化,世相里的技术精微,如无法相或者天道里的命数修,怎么也无法达成的……

依孤云而上决九天者,纵天纵之资,亦无缘大罗。


错中人

怎么评价南怀瑾与陈撄宁?

这个问题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对两位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从享寿、主要著作、社会职位及评价三个方面来对比一下陈撄宁和南怀瑾二位先行者。

享寿

道家的根本教义《道德经》中就说道家修炼者追求的是“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所以评价一个道家学者是否所学有所成就,其最简单的评价就是从其健康、享寿的长久来判断。

庄子在道家又一经典《南华真经》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一个修道有成的人,其享寿必定悠长,而且生活的质量要高,“长生久视”包括了两层含义,长生指享寿长,久视指生活质量高,无病痛疾苦。

陈撄宁 1880-1969,89岁;

南怀瑾 1918-2012,94岁;

结论:两人都可称中寿,都因病而终,严格来说“久视”自然谈不上了。

主要著作

陈撄宁:《仙学月报》,共发行32期,1941年因战争停刊。

其著作共计有《黄庭经讲义》、《楞严经释要》、《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静功疗养法》、 《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

南怀瑾:《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中庸讲记》、《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老子他说》、《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庄子讲记》、《太极拳与道功》、《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禅宗与道家》、《禅海蠡测》、《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金刚经说什么》、《椤严大义今释》、《定慧初修》、《椤枷大义今释》、《维摩精舍丛书》之1《榴窗随判》、《维摩精舍丛书》之2《黄叶闲谈》、《维摩精舍丛书》之3《中庸胜唱》、《维摩精舍丛书》之4《灵岩语屑》、《参禅日记》、《宗镜录略讲》、《唯识与中观》。

结论:单从数量上来看,南怀瑾以量胜出,从质量上看陈的《仙学月报》开仙学研究之先河,南的著作较通俗易懂,偶有疏漏。

社会职位及评价

陈撄宁: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1961年,当选为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

南怀瑾: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

去世后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电致哀。

结论:无论从社会职位及影响力上来看,陈撄宁都完全胜出。


谈者无语

陈搞不清白,暂且不论。南老先生且是不错,能把传统文化中故作高深,玄虚的东西去除,以大白话的形式讲解,这本身就是水平到一定境界的体现。听完他的《金刚经说什么》,寒毛倒竖,真是茅塞顿开,有种幡然醒悟之感。我一向不喜欢宗教里的怪力乱神的东西,所以根本不看佛道的书。但是听了他讲完道德经和金刚经后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道德经里完全是讲天地人的大智慧,并无玉皇大帝;金刚经里也并不是愚昧迷信之词,它是教人认清自我,剥开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困扰直指本心。南老先生别的不讲,至少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是绝对有大功德,大贡献的。其他学者之流讲起来比原著更玄,云里雾里,尽是穿凿附会夸大之词。他们的这种搞法会让传统文化早晚灭绝!还好有南老先生!虽未谋面,但已得其传教,受其恩泽,如是幸甚幸甚!


鲁钝乱评

探讨是可以辩论的,但是诋毁就不能辩驳了。

因为面对有问题的观点,我们心急言讷辩不过对方时,只会让对方更有理由固执;就算犀利到把对方驳倒了,他会觉得更没面子,但却由于网上聊天,找不到我们本人,就只会迁怒于他所认识的台面上的那个人去泄愤,情况只会更糟糕。

所以,内心推崇时,用不着太多的为其人的名誉操心,甚至逞一时之勇。我们只要“说他的话”,“做他的事”,这叫“续他慧命”,这是最好的推崇方法,效果显著、功用绵长。


n是名n

某甲 只評确知的。 三、四十年前卽知有 南老此公。曾学法於袁煥仙大德一段時期。某甲 未習佛法前,見南老出書講得头头是道,頗有大師架勢,但总觉得不相應 ! (夙世根性吧?),佛法不應該只如是?! 有幸蒙 佛恩、众菩薩慈恩,深经 恩師啓迪、教化,才能略识 佛法大意一、二, 对世间名師不疑!(对名師所說法的正或誤不再疑惑不清)。 今再看南老說的佛法,於淺明的人天善法可追隨修。至於断我見、求证解脫初果,或至於禅宗的 明心、見性 之法 ,隨他学法无益---自未明故。 (看其師 袁師与南老的禅語对答可查) 。 某甲 仍尊 南老為国学大師 ,但其所說佛学深奧处、禅宗的禅学 不是南老專長也。 某甲 深信因果,絕不敢 无根毀謗 善知识,或发文只為自贊毀他! 只是想 微報 師恩、 佛恩,隨力隨緣隨份 救护善良发心的学佛大德。 有諸冒犯之处,祈請見諒。 南無阿彌陀佛。


净土行者

偶尔翻到这个问答,拜读了各位的回答和评论,挺热闹。就查阅了一下陈撄宁先生的主要著作,及其《楞严经释要》的内容介绍,想谈几句“空”话:

以儒释道(或释道儒)作为大的分类标准来划分中国哲学,这个概念主要是由现代学者提出来的,如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张岱年之《中国哲学大纲》、范文澜之《中国通史简编》等均采用了这个分类方法。

现实社会中,儒家有学校,组织机构为各级教育部门(孔子是万世师表,教师尊孔,自然而然);佛家有寺庙,组织机构为各级佛教协会;道家有道观,组织机构为各级道教协会,所以受文化教育和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普通人在评价中国传统哲学或某一代表性人物时,会自觉不自觉的以其中一家为标准,评价其他两家。

南怀瑾先生和陈撄宁先生也会这样做吗?

南怀瑾先生纵横五千年,出入三大家,既有儒家之《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话说中庸》、《易经杂说》;又有道家之《老子他说》、《庄子諵譁》;还有佛家之《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等,每个讲演中,南先生既未因儒贬道,亦未因道批佛。何也?悟道之人,已不受“名相文字”所缚,因材而施教也。

陈撄宁先生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创办《仙学月报》,其著作除道家之《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黄庭经讲义》、《静功总说》外,亦有佛家之《楞严经释要》。特别之处在于,陈撄宁先生为道教协会会长,为何写《楞严经释要》?原因可能在于:《楞严经

中既有“十种仙”的介绍,亦有禅定层次的详细描述(静坐亦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从佛家中寻找借鉴亦不足为奇。

现代学者和网上众人,批评南怀瑾先生者,多集中于其寻访“剑仙”之说。对于如此方术,笔者不置可否,不下断言。何也?有关道家的神通方术,古已有之。举例,道家《列子 . 仲尼》记载:“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老聃的弟子亢仓子,能“视听不用耳目”,你信不信呢?

如果你是佛家弟子,显示如此“神通”,必被逐出山门;现实中许多打着“神通”旗号的所谓大师,不久也必遭灾难(“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何也?佛家严禁也(详见:《

楞严经.卷九》)

最后引用《坛经》中,六祖慧能和神秀的故事: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讲“顿悟”的慧能和讲“渐悟”的神秀,惺惺相惜,无偏无私,然“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诸位同行,为何厚此薄彼之深呢?且两位先生皆释《楞严经》,我辈与其坐而论之,莫如起而读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