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大眾化和少數派

知乎的大眾化和少數派

知乎把今年的鹽Club辦得格外熱鬧。

這些趨勢似乎都在反映一個事實:大眾已經開始擁抱知乎了。

但作為知乎品牌理念最合適的代言人,周源卻在鹽Club的大會演講中釋放了一個“截然相反”但很關鍵的信息:已經在體量上完成了大眾化的知乎,決定依舊保留著他們“少數派”的初心。

這不由得讓人們感到好奇,一面大眾一面少數,陷入矛盾的知乎到底想往哪裡走?

知乎的大眾化和少數派

大眾化的面子和裡子

知乎的大眾化有“面子”和“裡子”兩層含義。

首先來看“面子”上的數據。截止2018年5月,知乎註冊用戶數達到1.6億,用戶結構也發生大幅變化,大量二三線城市的用戶正在更多地參與到知乎的討論當中。

按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網民總數7.51億、城市網民佔比為73.3%、10-39歲群體佔72.1%的數據來看,大概有每2.5個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就有一個曾經註冊過知乎——這還只是沒有再細分到三線以上市場的粗略計算結果。

總之這些數據已經足夠證明,知乎已經不再是一個“滿足小眾”需求的產品,每個普通用戶都能在產品上找到自己的使用方式。

而這些“面子”上可觀讓知乎也完成了“裡子”上的大眾化:知乎在熱點話題中參與的權重越來越高,甚至可以單獨孵化出某個熱點話題或現象。

以魏則西事件這個標誌性的事件為起點,我們能夠在以明星劈腿為核心議題的娛樂八卦類話題、以新品發佈會為核心議題的數碼科技類話題、以名人事件為核心議題的社交心理話題、以新聞熱點為核心議題的社會倫理話題中,找到以知乎作為主要驅動力的輿論階段。

以至於在知乎產品理念中形成的獨特“交流方式”和“視角”,在尖銳地打破雙微長期主導的話題習慣後,還引發過網友們一陣集中的“排異反應”,比如“知乎用戶”這個本屬於用戶運營中的概念,就在社交網絡中被公推成了一類網友的群像素描。

好在這樣的“排異”是暫時的。尤其是知乎在很多熱點事件中所起到的正向引導被大眾認可後,知乎在“裡子”和“面子”的大眾化就很快形成了一種合力,讓他們獲得了互聯網生態中足夠的影響力,而影響力對於一個以“內容擅長”的產品,就意味著擁有了足夠大的流量根據地,在幫助他們解決了生存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後,有了足夠的空間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顯然是周源和他的知乎想要“實現初心”所必須完成的大前提。

“初心”只能留給“少數派”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歸因偏差”,意思是在歸納總結產生問題的原因時,由於自己所身處的角度、積累不同,必然會導致對相同事物的看法產生差異,俗稱“屁股決定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這個理論來駁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經典名言。

因為從參與度的角度來說,旁觀者掌握的信息很難比當局者要全面,不全面信息獲取也必然會讓信息重點發生偏移,使得雙方對話基礎發生實際上的不對等,讓旁觀者其實很難比當局者“清”——這很適合用來解釋“大眾化”的知乎怎麼來保留他的“初心”:

首先,知乎能夠形成大眾化的基礎在於,雖然“傳遞知識”這個高參與門檻的話題,理論上並不適合SNS式開放型社區的產品形態,但明顯的差異化也實質上完成的信息增量,恰好迎合了“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就是人們想要看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個大趨勢。

這讓知乎在積累流量的過程中,並不需要脫離創業者最初的想法。

另一方面,如果再把產品看做價值觀的一種具象化表達,那麼用戶在產品上完成的“知識傳遞”或者是“簡單閱讀”,其實並不是產品存在價值的絕對核心。

比如,你可以從運營策略(比如知乎日報的創建以及第三方平臺渠道的運用)、在排版上信息展示的分配策略(也就是什麼內容應該更多展示、什麼信息應該儘量減少其他環節的干擾)上,看到知乎會鼓勵和引導用戶們更多發佈特定類型的內容,即上面所提到的“知識傳遞”或“深度閱讀”。

但知乎後期所拓展的子產品線,例如“想法”的典型信息流式形態,在產品分工裡並不適合承擔“有一定深度要求的知識傳遞和經驗分享”的職能,而更適合用來進行更高頻次的“碎片化社交”。

所以這個產品線上線後,知乎選擇用優秀回答者先示範,再逐步開放的“社區氛圍把控”取代“知識”成為決定性因素,讓“想法”最終定位於用戶的表達補充,成為了“收集零散想法”的輔助工具。

所以這種“產品初心”上自我嚴苛,也終究讓知乎保留著“少數”的模樣:

用戶不會試圖用產品作惡,最好還能夠幫助用戶實現一些“好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費腦筋的事情。而對於普通人來說,知識和經驗反而成了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最基礎媒介。

這是知乎在中文互聯網世界中立足的核心,也是知乎能為所有用戶提供依賴和價值的基礎。

人們需要兩個知乎

毫無疑問地是,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移動互聯網的接觸面的爆炸式增長,互聯網產品們在求生過程中的妥協、偏重、將就和不講究,終究會成為一枚定時炸彈,等待著影響力積攢到位之後引燃。

於是“不作惡”這個理論上的底線,成為了互聯網行業中的稀缺資源。並在網友在行業參與度不斷提高、權益意識更強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少——而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是在主動放棄“不作惡”的需求,而是“網友”在行業的遊戲規則裡,只有這樣有限的能量。

所以人們需要兩個知乎。

一個知乎願意保留自己的初心,代表著這種稀缺但又必須的資源推而廣之,去讓這個行業更健康的發展;另一個知乎願意去擁抱大眾,形成推動行業變革的足夠能量。

知乎的大眾化和少數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