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有沒有可能發展成為歐盟那樣?

胡藝童

東盟是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歐盟的。

歐盟的出現,是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孕育,冷戰結束後正式成立的。鑑於美國離美蘇爭霸的前線歐洲隔著一個大西洋,如果從美國本土投送力量去歐洲對抗蘇聯,成本太高,所以美國在軍事上組織了北約體系,以對抗華約組織。



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對抗是沒有前途的,發展經濟需要合作,美國出於對抗蘇聯的需要,支持歐洲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即《歐洲煤鋼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以法德兩國為核心,歐洲逐漸推動一體化進程,1965年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我們所說的歐盟,實際成立不到三十年。



所以可以看出,歐盟的出現,一是歐盟國家自身需要,二是以法德為核心,三是大國的支持,對於東盟來說,這三個條件都不具備。

一、東盟沒有深度合作的需要。東盟實際上是四分五裂的,東盟十國分別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其中越南、柬埔寨、老撾的領土爭端才解決沒多久。柬埔寨和泰國關於柏夏威寺的爭端一直都在。東盟中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對於南海的要求各不一樣,存在很大的爭議。馬來西亞的、印度尼西亞等地的穆斯林,和泰國的佛教徒,以及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的人口,存在巨大的文化鴻溝

二、東盟沒有一個強大到可以壓制別國的國家。如果軟的合作不行,那硬來行不行?也不行。東南亞里的強國,可以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其中軍事能力最強的越南曾經嘗試過統一中南半島,但是以失敗告終。泰國、馬來西亞的軍事能力不足,新加坡雖然軍事強大,但是國土太小,缺乏戰略縱深,不是當大哥的料。印度尼西亞自身問題重重,本土有分裂的可能,根本無力插手中南半島事物。


東南亞各國的競爭力排名,可見沒有一枝獨秀的。

三、大國不支持東盟深度合作。對於東南亞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國是中美兩國。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博弈下,是需要選邊站的。如老撾,和中國關係良好,新加坡和美國較好。其餘國家多在中美之間搖擺,

如越南同時存在北方的親中勢力和南方的親美勢力,越南外交具體體現出什麼樣,是兩種勢力博弈的結果。在泰國,幾任總理的下臺都有中美的因素。


泰國總理英拉下臺,背後就有中美的因素。

從目前看,東盟合作只能達到《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水平。

如果想達到歐盟這種政治合作,需要將兩大國的影響排斥出一個,從目前的國際形式來看,可能性基本是不大。


九九八十一876


一是缺乏強力支撐。東盟現在有10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這十個國家無論從國際政治地位、經濟發展、軍事實力來說,都起不到主心骨作用,沒有支撐國。當然新加坡經濟是比較好,但彈丸之國不說是在世界上,就是在東盟內部也不見得多有地位。與歐盟相比,軍事強國、經濟大國對盟國的強力支持和號召力度,東盟都不具備。歐盟在安全防衛體系上,是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來實施的,東盟你組織一個來看看!



三是受大國制衡因素多。歐盟的成立和發展有其根本性的時代因素和大國博弈需求,東盟就不一樣了,部分國家涉及美國東亞戰略範疇,東盟的強大,勢必影響美國的利益問題,美國肯定會從中攪局。東方大國也與東盟部分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端,不可能眼看著東盟做大變強。並且在能源通道和戰略要道上對東方大國有一定的掣肘,要是達到當年歐盟第三大世界經濟體的高度,對東方大國可不是什麼好事。

一個缺乏國際政治地位,經濟發展依靠外部,防衛體系缺乏支撐,且受大國制衡,內部不團結的合作體,能發展到多高的程度?東盟想要趕上歐盟,路途還很遙遠!


極度駭客

東盟國家在東方統一力量強盛時,用漢語,說漢語,實行中華制度。

東盟國家在西方對立力量強盛時,用英語,說英語,實行西方制度。

東盟國家是搖擺力量。

歐盟國家是對立力量中的中堅力量。

東盟是絕無可能發展成為歐盟模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