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勸君珍惜保險的“猶豫期”

真實案例勸君珍惜保險的“猶豫期”

案例回顧:

去年初朋友A在他親戚C的推薦下買了一份終身壽險,認為是熟人靠譜,就在C的指導下用手機完成一系列電子簽名操作,過了2天保險公司回覆正常承保,隔天又在C的指導下完成電子簽名回執,實際上合同是在C拿到後過了十天再給到A那裡.

時隔一年後的今天A和我聊的時發現,終身壽險完全不適用他這樣的單身人士,高昂的房貸負債完全可以用便宜的定期壽險就能完全覆蓋他的高保額需求,並且,在拿到合同後完全有10天的猶豫期可以退保,但可惜,一是A太相信親戚沒把合同當回事根本沒看,二是猶豫期早就過了現在退保只能拿回一點點現金價值.


個人心聲:

今天寫這個主題並不是慫恿或支持大家在買了保險後就退保,而是讓大家清楚這個猶豫期是保護消費者的,現有的保險合同內都有這個條文,就是給消費者的冷靜時期,避免在銷售環節被誤導或是消費者一時衝動的簽字畫押。

如果你"未懂產品先購買,重銷售人員淡合同條款",猶豫期將是你正確購買的有利有利法寶!


銷售人員:

其實銷售人員介紹相關保險產品時,消費者對銷售人員說的保險術語或相關演示很多都是沒有概念甚至一頭霧水的,即使解釋很多遍。不要說消費者,有很多保險從業者本身都沒有認真研究過條款,有意或無意誇大部分功能或是產品,注重練習說服銷售技巧.

講給你聽的都是演練過百遍以上的話術套路,這些都成了某些銷售人員的自然反應及口腔記憶,在介紹繁雜又似乎專業化的一堆條款時,突出噱頭或包裝概念,弱化一些關鍵點或是風險條款,再加上消費者本身過度相信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重銷售人員而淡合同條款,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從而加劇誤導的發生和可乘之機。

不少專業能力欠佳的保險銷售人員常用的招數為誘、嚇、吹,大多采用心理戰術,還隱藏個非常有意思的對賭,賭客戶因為人情或是害怕麻煩或是認為有份不錯的保險也行,乾脆就認了,從而不會退保。而對於銷售來說,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未成交,但有較大概率客戶不會在猶豫期內退保。


消費者:

因消費者對保險行業及產品缺乏認知,也就無法判斷是否消費誤導,認知不充分的情況,在整個過程是非常被動的,而一些銷售人員又善於研究銷售心理善於使用套路,他們研究的不是產品,而是購買人的心理。

消費者經常會高估自己的理性判斷,並低估環境氣場等對情緒影響作用,如看到打折優惠甚至是高利率爆款截止是否荷爾蒙上升?最後把對保障的購買建立在銷售人員"吹噓"的基礎上,不重合同內的"剛性"保障,而著迷於銷售人員畫的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