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馬上過完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算真的過完了。過年回老家除了吃吃喝喝,還有就是聊天啦。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聊到保險,明顯發覺近幾年大家對於保險的觀感在改善,對保險的認識也在提高。很多親戚朋友的反應從“保險沒什麼用”變成了“我也投保了XX商業保險”。對於保險也有基本的瞭解,部分人的認識甚至超過了部分代理人。

一位在大學做理科教授的親戚跟我說:她的代理人講不清楚保險,她比代理人講得更清楚,代理人跟她交流後直接說:“我覺得你保險講得不錯,要不你來跟我一起做保險吧”。看來我們還要不斷自我提升,以適應客戶與市場。

觀察身邊有商業保險的朋友,發現他們大多生活富餘,屬於收入高於平均水平的階層。他們生活幸福、收入可觀、身體健康,大部分也擁有相對全面的社會保險或者相對較強的財務抗風險能力,按理應該是最不需要額外增加商業保險的人群,為什麼他們還會選擇商業保險呢?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飯、穿衣、住宿等。當一個人被生理需求所控制時,其他一切需求均退居次要地位。當生理需求滿足後,人會有進一步的“安全需求”,希望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級,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後才要保障這種需求。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風險的慾望。保險正是實現“安全需求”的一種重要手段。

如果一個人還處在為生存竭盡全力的狀態下,他無暇顧及其他,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問題,也無多餘資金來做其他計劃。雖然也很想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但是限於自身能力,這個時候更多也只能依靠國家基本社會保障,甚至有些需要用到社會救助,如各種慈善基金或者“XX籌”等。

而當一個人年年“有餘”、生活幸福的時候,他會覺得生活很美好,並希望將這種美好延續下去,這時候他有意願、也有能力為自己及家庭享受比一般社會保障更高一級的商業保障。從下表整理的數據可以看到,家庭財富與商業人身保險需求呈正向對應關係,

富餘的家庭擁有商業人身保險的佔比越高。

表:家庭財富與商業人身保險需求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CHFS(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中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投保商業保險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規律,戶主為大專、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的家庭的人身保險投保比例均在30%以上。由此可見,

受教育水平對商業人身保險的投保比例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教育水平與商業人身保險需求(%)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其實我們會發現越是先進發達國家,越是人民生活水平高的國家,保險覆蓋率越高。我們來看看衡量一個地區保險市場成熟程度的指標: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和“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根據 Swiss Re 公佈的數據,2017 年中國大陸保險密度 384 美元,保險深度為 4.46%;世界平均水平是 650 美元和 6.1%;我們的鄰居韓國對應的數據是 3522 美元 和11.6%;日本是3312 美元和8.6%;而世界第一大保險市場美國分別是4216 美元和 7.1% 。在國內來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這些人均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無論是保險密度還是保險深度都較高。

2017年前5省市保險深度、密度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摘自搜狐財經

保險是提供給人們長期保障的,它的效用的集中凸顯往往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保險市場真正開始的時間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2004年起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家逐步放開保險公司的發展。

意味著初期的大部分客戶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投保商業保險,他們中大部分人開始感受到保險效用的時間大約在2030年,屆時商業保險的受益人開始普遍享受保險利益,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大家會覺得就跟有車就會投車險一樣,“富有盈餘”的人群都應該配置人壽保險,大家碰面聊天很自然就會談到“你保險領了多少錢”、“我不擔心去醫院看不起病,就算病情嚴重了有社保報銷XX,商業保險補償XX,算算還有得賺嘻嘻”“你還沒有商業保險啊?!我XX年早就投過了”

保險——富餘階層的享受

本文為鍾文杉老師原創,歡迎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