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芯片 我們的這一項技術同樣依賴進口 受制於人

據媒體報道,今天我國正式取消了對美國高粱的傾銷調查。在前些日子中的中美貿易戰中,我們見識到了自己的軟肋--芯片受制於人的難受滋味。前一秒還在大棒準備制裁美國的農產品,後腳就因為中興被制裁不得不與美方談判。今天這一政策的宣佈,算是我國對美國的一個讓步,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危險和有求於人不得不讓步的屈辱,那麼除了芯片技術,我國還有什麼戰略軟肋受制於人?

不僅僅是芯片 我們的這一項技術同樣依賴進口 受制於人

第一個,是傳感器。我們經常會在各種軍事文章中見到一個術語---傳感器:某某導彈在傳感器的引導下準確命中目標,某型戰機裝備某種類型的傳感器。傳感器不僅在軍事領域大範圍應用,在民用領域同樣至關重要。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傳感器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並稱為三大支柱,我們開的汽車,使用的手機等等,都是傳感器大規模集成運用的產品。離開了傳感器,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回到石器時代的水平。第二個,是高端電容電阻。電容電阻,是電子行業的最基礎的組成,是電子工業的黃金角色。任何一部電子設備,電容電阻佔去了其構成的另外一半的組成。以上兩種電子行業的生命命脈,我國都無法獨立製造,或者無法制造高性能的產品,亦或是無法制造性價比高的產品。

不僅僅是芯片 我們的這一項技術同樣依賴進口 受制於人

是不是有人擔心,如此大的軟肋,我國會在戰時的時候被國外卡著脖子?答案是否定的。我國早在80年代就重視此類高新技術的發展,在軍用領域,基本上能保證自給自足。但是在民用領域,一直是沒有太多進展。要麼就是產品低端,技術不先進,要麼乾脆就是沒有資金投入,處於空白狀態,長期依賴進口。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今天這個狀況?我們知道,在民用領域,最重要的是性價比。像高端電容,我國有能力生產,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性價比。降低製造成本需要新的技術,更高水平的製造工藝。這些都是我國缺乏的,高技術人才的缺失,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缺乏長期規劃,都是這兩類產品成為我國軟肋的重要原因。

不僅僅是芯片 我們的這一項技術同樣依賴進口 受制於人

在經歷了此次貿易戰被卡脖子的痛楚之後,國家對此類技術的研發投入了足夠的重視。可以說未來將會有更好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需要解決的是人才缺乏的問題。人才方面存在的一大問題是,現在大部分的高校和學生,更偏向於對軟件層面的學習。很多人只希望利用現有的計算機設備,去寫軟件,賺錢,而不去想不去學習鑽研內在,就是這些設備是怎麼製造的,原理是什麼。較為浮躁的氣息和社會氛圍使得更多人選擇做軟件而不是去研究基礎的硬件去發掘原理。這就和某些大型企業一樣,利用了別人的平臺做一些產品的研發,自己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硬件平臺。如果在未來再次被掐脖子,必然會像危樓一樣轟然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