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这句话现在看来极有道理,其实在古代这种事情也很常见。但为什么道士与和尚在盛世乱世的表现截然相反?有一句来自《新唐书》的成语和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名似乎能解释这个问题。这个成语叫做“终南捷径”,这个有意思人名叫卢藏用。看看唐朝这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我们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说起古代高人隐居山林,我们就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他们是“隐居”,又怎么能被世人直到是“高人”? 我们来看看《新唐书》和《旧唐书》是怎么记载这个“隐居高人”卢藏用的。这个卢藏用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与陈子昂、司马承祯、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称“仙宗十友”的大名人。“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这一说法从“仙宗十友”中的两个人身上似乎可以看出端倪,虽然卢藏用不是和尚,但司马承祯却真是个道士,跟卢藏用这个不是和尚的人比较相像的,是唐三藏的徒弟辩机和尚,因为这俩人走的路径是一样的——抱公主的大腿。从辩机和尚司马承祯这同时代(唐高宗、武后、唐玄宗时期)的一僧一道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和尚和道士的不同。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谷——还是用现代汉语来说吧:唐高宗时期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虽然考中了进士,但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于是就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扩大自身名声。后来朝廷终于给了这位“隐士”一个左拾遗(正八品)的官职。另一个真的无心仕途的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嘲讽地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如此官场气味厚重之地,我还是离开吧”。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卢藏用的名字不是后人瞎编的,虽然这个名字很符合他的人生轨迹:先“藏”起来,然后被“用”。卢藏用是当时的刑部尚书卢承庆侄孙、魏州司马卢璥之子,也算个官二代、官三代,所谓的“隐居”,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罢了。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新唐书》说卢藏用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旧唐书》记载,卢藏用出仕后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后来这个卢藏用被太平公主“用”了,成为了男宠之一,最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发配到了广东——唐朝时期广东还属于岭南,这回他也不隐居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人格尽失,藏起来也没人用了——后来好不容易等到了“起复委用”,打点行装的时候高兴过度,乐死了(《新唐书》说他没乐死,还当了几年官)。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至于唐三藏的徒弟辩机和尚是怎么因为一个枕头被人家破了案(与高阳公主一起绿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最后被一刀两断——真正的一刀两断,腰斩的,笔者在此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往前翻着看看。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至于隐居的有没有高人,肯定是有的,比如那个嘲讽卢藏用的道士“正一先生”司马承祯,就坚决不肯做官,后来成了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是真的从里到外清静无为:“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 怅缅邈兮象欲纷。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从唐朝一僧一道一隐士的表现,能看出救世避祸归隐圈钱的区别吗?

这最后我们要说:“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这句话虽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但是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很多“高人”“隐居”的不同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