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

看過《康熙王朝》或者去過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南京明孝陵裡有一塊“治隆唐宋”碑,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塊碑的來歷。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
治隆唐宋,為清代對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評價,清朝沿襲明朝制度,與李唐、趙宋時期相較社會更加繁榮,即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

康熙皇帝巡幸江南至南京,感慨江南形勝,在祭拜明孝陵時御題“治隆唐宋”碑。此外,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時,在耳聞目睹南京城的盛況後對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讚歎之詞,該碑位於今南京鐘山南麓明孝陵內。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為什麼對朱元璋有這麼高的評價呢?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朱元璋雖然出身貧苦,飽經磨難,但他智勇雙全,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他性格鮮明,嫉惡如仇,痛恨貪官汙吏,對手下皇親國戚、貪官汙吏所做所為決不姑息,嚴懲不貸。

他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他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即使從整個歷史上來看,這都是十分少見的,即使是劉邦,也遠遠好過差點因飢寒交迫而死去的朱元璋,一路走來,朱元璋經歷了風風雨雨,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也成了一國之君。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為什麼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文化上興科舉,緊抓教育,復興漢學……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一系列的改革,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史稱洪武盛世,為明朝三大盛世(洪武盛世、永樂盛世、仁宣盛世)和兩大中興(弘治中興、萬曆中興)之一。

正因如此,後世多讚賞洪武皇帝朱元璋,連後世毛主席也多有贊評,清聖祖康熙皇帝更是御筆親提“治隆唐宋”,祭拜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禮以示敬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