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替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身为太上皇的高宗为何不反对?

网路昙花

这个题虽然有很多的回答了,但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宋高宗本来就不反对替岳飞平反。很多人把岳飞的平反和宋高宗的态度对立起来,是没有看清这段历史的真相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拿具体的史实来分析分析,宋孝宗在为岳飞平反前,宋高宗已经开始表现出对岳飞一案的“悔意”(真心还是假意不好说,但至少有这个明确的表示)。有个细节很多回答者没有注意的,就是宋高宗在退位前一年,即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下过一份诏书:“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也就是公开向天下宣布释放当年以谋反罪被拘禁的岳飞、张宪的家属。

这份诏书是宋高宗给自己留了后路,因为岳飞的冤案他知道宋孝宗上台后,一定会去平反的,是阻止不了的,现在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己在平反时不会被拉下水。岳飞被冤杀,对南宋的人心打击实在太大,朝廷上下的舆论在秦桧死后,天天都在上疏为岳飞申冤,而且孝宗一心想要收复中原,平反岳飞一案,可以振奋人心。所以成了太上皇的宋高宗并不反对为岳飞平反,他关心的是平反的时候,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圣德”。

有了宋高宗的这份释放岳飞家属的诏书,宋孝宗才有了充分的理由替岳飞平反。才可以在平反诏书中说这是高宗的“圣意”。这样宋孝宗的平反举动,就成了宋高宗的意思了。然后在平反时,把过错都推给秦桧,这样就不关宋高宗什么事了。作为一个“坏”皇帝,宋高宗可能是最聪明的昏君了,可惜他一生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干坏事上。

平反的时候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平反时,宋孝宗和大臣们商量岳飞的谥号时就很有意思。最初,大臣们给岳飞上的谥号是“忠愍”。这个谥号本来很贴切,但宋孝宗想来想去,觉得“愍”在谥法中的意思是“使民悲伤”,这岂不是说宋高宗一伙当年制造冤案,残酷迫害忠良,是在“讥讽”太上皇“失政”,这就有损高宗的圣德了,所以最后用的谥号是“武穆”,武穆不带感情色彩,不会使人想到高宗对岳飞的迫害。因此,为岳飞平反,就必须不影响宋高宗的伟大形象,这一点宋孝宗做得非常好,也令高宗很满意,所以平反进行得很顺利。


只爱潘多拉

我们从小就听岳飞的故事,“岳母刺字”、“直捣黄龙”、“满江红”、“莫须有”,故事是荡气回肠,但是总觉得故事里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岳飞像

首先,岳飞的出身就是个迷,据史书记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 之。”说岳飞才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河发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抱著岳飞坐到一个大缸里,才逃到了岸上。大家都觉得奇怪。确实奇怪,太奇怪了∶月子里的女人身体是最虚弱的,怎麽会大水把别人都淹了,只有她,还抱个孩子逃了出来?就算是在别人帮助下勉强跳进了水缸里吧,我们知道水缸那个玩艺儿,底面积小,重心高,有一点儿风浪就翻个儿了,能载著她母子俩从黄河的大水里逃出来?过去说用大木盆都可以渡江,但是没人敢说水缸也行啊。岳飞的身世都是岳母叙述的,因此很可能岳母在撒谎。可是她为什么要说谎呢?

其次,岳母刺字十分可疑。岳飞背上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精忠报国是误传)野史说是岳母所刺。这也太可疑。俗话说,娘疼儿,连心肉。当妈的拿大针往孩子身上扎出个口号?亲妈干得出来么?再说宋朝那年头儿都只能刺繁体字,简体字要八百多年以后才能普及,那四个字至少四十多画,要当妈的刺一两针或许还行,一咬牙,一狠心,走你~~~~~~四十多画少说得扎几百下吧,这妈得多心狠?而且纹身是技术活儿。别说是在古时候,就是现在也不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能来的。那岳飞身上这个“尽忠报国”是怎么来的呢?

第三,岳飞的老爹身份十分可疑。宋史上只记载岳飞:“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说他老爹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我们知道岳飞的字写得很漂亮,诗词造诣也不低,正史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老实巴交农民子弟、从小没爹,还家贫,那诗词书法从哪学里来的?只能是老妈教的。古代妇女有文化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家,在那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怎么会嫁给普通农民岳和?

最后,审岳飞的情节也很可疑。岳飞被捕以後,史书记载,赵构最初派何铸审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就是说岳飞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马上就明白岳飞是冤枉的了。这也太奇怪了吧,身上刺字在那年头儿是很流行的比如水浒里九纹龙、花和尚,当法官的,总不能认为身上刺个“忠”字就是忠臣吧?更奇怪的是赵构听何铸一汇报岳飞刺字的情况,大惊失色,先恐吓何铸一番,罢了他的官, 然后命令秦桧马上把岳飞干掉,杀人灭口。赵构怎么会被一个纹身吓成这样?难道这个纹身对赵构来说有足以让他恐惧的理由?

戏曲中岳飞受审

于是就有人想出了 脑洞大开的另一种可能……

话说,宋徽宗的时候,皇宫里有个姓姚的宫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怀上了皇帝的孩子。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洁,皇帝和宫女睡觉后都会被太监记录在案。怀孕的宫女也会被在皇家家谱“玉碟”上记载。宋徽宗风流成性,对宫女也是出手大方。一夜情之后给姚宫女留下一块写著“尽忠报国”的玉佩。

哪个朝代都有后宫争宠,宋朝也不例外。有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宋朝的故事——说宋真宗无子,李刘二妃同时怀孕,真宗下诏∶先生出儿子的封为皇后。刘妃是假怀孕,就收买了太监,在李妃生下孩子后用剥了皮狸猫换下孩子,孩子偷过来说是自己生的,再诬告李妃生下了妖怪。宋真宗一怒把李妃打入冷宫,以至于后来流落民间。直到二十年后包公偶然发现李妃,把她带回京城,并设计使她和皇上母子相认。

李妃生的孩子有人惦记,姚宫女生的孩子就没人惦记了?姚宫女怀孕以后,就有个没有孩子的妃子来找她谈判,说你生下孩子以算的我吧,我保让你过上好日子。如果不同意,自己想去吧……姚宫女一听害怕了。别把我也弄个狸猫换太子,我往哪找包大人去啊。所以表面上一口答应,心里却在想别的主意。正好那年年底皇上要放一批宫女出宫,姚宫女听说了要放宫女的消息,就用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买通了太监,混在那些宫女里面,出了皇城。姚宫女虽然怀孕七个多月,但好在是冬天,衣服穿得多,别人也不容易看出来。

逃出东京,姚宫女怕宫里发现她不见了派人出来找,也不敢回娘家,只能偷偷在外边找个房子住下来。崇宁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了岳飞。这之后姚宫女就成了岳母了。岳飞将近满月的时候,岳母发现有可疑的人在她们家附近转悠,急忙带了岳飞逃跑。跑到黄河边上的汤阴县,正碰上发大水,过不去了。有好心人过来问,岳母不敢说实话,只能编了个坐在水缸里逃难的神话。问她男人是谁啊,姓什么啊,她随口就答∶“姓姚”,话一出口一惊,不能暴露身份,赶紧改口说“啊,姓Y-U-E 岳”。从此岳飞就姓了岳。岳母把岳飞带大,给他取名字叫“飞”。飞和“非”同音,就是说他本来不姓岳,姓赵。

到了宣和年间,岳飞要去投军,对岳母说∶娘,宣和皇帝要召兵了,我想去报名。报名要填家庭成员,我爹叫什么?岳母脱口而出∶宣和皇帝就是你爹,不过刚说了“宣和”两个字,忽然醒悟,马上改口说∶岳和,你爹叫岳和。想到儿子投军以后就有可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丈夫了,岳母热血沸腾。但是皇帝不认识自己亲儿子岳飞怎么办?岳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给岳飞留个记号,而且是皇上一看就知道的记号,没有什么比那块儿玉更合适的了,但是让岳飞带着,又怕他弄丢了。狠了狠心,让岳飞解开衣服,把皇上给她那块玉佩烧红了,往岳飞后背上一“啪”的拍,岳飞惨叫一声。后背就被印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母一再嘱咐岳飞,当兵以后要是有机会见了皇帝,一定要解开衣服让皇帝看看这四个字,一定啊,别忘了!岳飞嘴上答应,心里一再犯嘀咕∶不能皇上一召见我我就脱衣服吧?

戎装岳飞

后来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岳母心急如焚,每次见了岳飞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圣”。就是一定要救你爹啊!那时宋朝经常派人去金国问候宋徽宗和宋钦宗。估计岳母也给宋徽宗带过信儿,告诉他那个逃出宫的宫女生了个儿子,现在是宋朝大将,一定要救他回来。那是绍兴五年,宋徽宗接到信息量这么大的信实在受不了,一激动死了。消息传来,岳母悲痛欲绝,过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临死之前,把岳飞的身世对他讲了,岳飞大惊,自己的父亲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里。自己居然是当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

岳飞觉得心里乱得很。弟弟赵构那么懦弱,就知道逃跑,不知道收复失地,北方的老百姓们在金兵统治下生灵涂炭啊。如果自己当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灭了,重振大宋雄风。可是赵构对自己不错,又是自己的亲弟弟,怎么能夺他的皇位呢?岳飞越想越痛苦,哎呀,老子不干了!於是才有岳飞接连两次撂挑子,什么官也不想当了。皇帝赵构那时还蒙在鼓里,死活不让岳飞辞职。而且金人大兵压境,岳飞不得已,才又带兵和金人大战起来。

可是,日子长了,秘密总有走露的时候。岳飞有个部下听到了风声,马上被岳飞的老婆抓起来,杀了灭口。渐渐的,赵构也听到点儿风声了。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估计赵荣应该带来了宋徽宗的遗物,里面可能也岳母给赵构他爹宋徽宗的信。赵构一看大吃一惊,连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桧以修徽宗实录的名义,好好检查一下所有的宫廷档。这已经是三十多年的旧档了,而且在战乱中又丢失了不少。不过秦桧也是个能人,居然在宋徽宗的起居录找到了∶崇甯元年X月X日,帝幸宫女姚氏之类的话。以及玉碟纪录:崇甯元年X月X日,宫女姚氏有孕,后不知所终之类的话。赵构把日子一对,这不是岳飞还能是谁!

赵构赶紧让人找来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看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这句,把赵构吓得把书直接掉地下了,你岳飞要“收拾”“旧山河”,旧山河是你能收拾的?还“从头”,这“头”不就是皇上吗?这不就是要把我给收拾了吗?于是赵构赶紧“先下手为强”。让秦桧杀了岳飞。韩世忠问岳飞有何罪,秦桧哪敢乱说啊,岳飞可是赵构的哥哥,自己给岳飞定了什么罪名,难保下面拍马屁的上纲上线,对岳飞甚至岳飞祖上说出什么难听的话,那可就等于骂皇上了。只能说“莫须有,莫须有”想替皇帝打个马虎眼过去。没想到老韩是个实在人,把这话传出去了。说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秦桧替皇上背黑锅也不敢辩解,只能一辈子背下去了。

后来赵构老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想起岳飞毕竟是自己亲哥哥,还替自己卖过命,于是心有不忍,就暗示加默许孝宗替岳飞平了反。


山头说历史

宋孝宗此举彻底洗白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名,又给足了赵构面子,他为啥要反对?

一、岳飞之死,秦桧是帮凶,赵构是后台,两人狼狈为奸

秦桧陷害岳飞造成冤狱,已是人所共知,从当时到今天,骂他的人数也数不清,虽说有些人别有居心地为其翻案,却迷惑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下三滥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终,活到66岁才死,死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

当然,大家都知道,杀害岳飞之事,秦桧是直接凶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赵构才是幕后元凶。当初审讯岳飞时,由于迟迟找不到证据定罪,着急的秦桧不小心向有关人员透露出一个“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说“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打着太上皇旗号,给赵构留足面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赵构选择退位,让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赵眘继位,自己当上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继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宋孝宗刚一即位,就表现出励精图治,积极备战,恢复河山的意图,迫切需要收揽民心,激发士气,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就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官职,恢复名誉,将遗体依礼改葬。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在这封诏书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说岳飞是被冤枉的(“坐事”),还提到赵构对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圣意”)为岳飞平反的。

三、宋高宗借着为岳飞平反,彻底把锅甩给秦桧,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皇帝,但他给岳飞平反,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有多么崇拜岳飞这个人,而是做足岳飞这个“死人”的文章,为北伐造势。

只是赵构这个“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脑袋瓜也不糊涂,而且仍然大权在握,时刻束缚着孝宗的手脚,想要给岳飞平反,就必须考虑到“为尊者讳”,给他留足面子,否则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说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顺便给台上戴一顶高帽,免得他阻挠。

其实自岳飞死后,不少人提过平反之事,赵构都拒绝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这次不一样,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飞的黑锅全甩给秦桧,彻底洗白自己。

这招果然奏效,牺牲秦桧的赵构成功甩锅,少挨了很多骂,后来人把秦桧当家常便饭,想起来便拿出来痛骂,真正的幕后元凶赵构却逍遥自在,鲜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这次平反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的首犯赵构成功逃过了历史审判。

所以说,岳王庙前的五个跪像漏掉了最无耻的一个:宋高宗赵构!


狄飞惊

关于岳飞,就不用多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但是反观秦桧,非但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是以善终结尾。宋孝宗登基后,开始为岳飞平反,但是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依然健在,为何赵构不反对?这可是自己当年犯的错,这不是啪啪的打脸吗?

提升士气

宋孝宗登基后,整个宋国百废待兴,宋孝宗也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但是南宋经过了赵构与秦桧二十年的委曲求全,国人早已习惯了苟且偷生的情况。这个时候迫切需要一件事情可以振奋全国,激发抗金的士气,收复壮阔山河,而为岳飞平反则是眼下最适合,也是最快的方式。


宋孝宗登基后的第二月,就颁布诏书为岳飞平反。岳飞追复原职,恢复名誉,将之前遗体改葬,并且为岳飞建立“忠烈庙”受后人香火。同时剥夺秦桧的王爵封号,修改谥号为“缪丑”。

为赵构洗白

在宋孝宗给岳飞的平反书中写到:

飞虽做事以殇,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以录用。

岳飞是被冤枉(做事)的,太上皇也时刻想着岳飞(念之不忘),而自己是仰承圣意(太上皇的意思),为岳飞平反。

宋孝宗确实是宋朝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是并不是说对于岳飞被冤枉有多么的难以释怀,而是在借助岳飞这个冤死的抗金将领,来为抗金做准备。当然太上皇上还健在,自己必须给太上皇留足了面子,所以这也是在给赵构洗白。

甩锅秦桧

其实在赵构退位之前,就有很多大臣上书要给岳飞洗白,但是赵构一直没有同意。毕竟自己给自己洗白显得太牵强,皇帝又不可能去认错。所以赵构是在借宋孝宗的手来甩锅秦桧,反正秦桧现在已经死了,怎么说都无法反对。


利用秦桧成功洗白的赵构,少受到后世史学家的笔罚,都是把矛头对准了秦桧,只要一提起岳飞就是秦桧。实际上的幕后元凶赵构,好不逍遥自在。宋孝宗的这次平反可谓是一箭双雕,真正的幕后元凶成功的逃过了历史的审判

在你看来谁才是幕后凶手?是秦桧还是赵构?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史之策

首先,赵构杀岳飞不算是被逼无奈也算是事出有因,因为这是一桩冤案!

那么当冤案被平反的时候,或许是宋孝宗自己所为,也或者是高宗授意!

当初杀岳飞,高宗可谓是孤注一掷且下定决心,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都必须要杀。那么当了太上皇的赵构,是没有能力去反对了吗?

还是说,他当初就是无奈之下才做此决定,已经后悔莫及或者心存内疚

当然了,皇帝是不可能也不能认错的,那只有一个方法,让继承人来解决,也就是默许自己的错误(历来冤案大多如此,儿子要给老子擦屁股)

高宗绝非昏君,也并非雄才大略之人

当初在金国完颜宗弼的授意下,秦桧开始游说高宗准备议和,起初高宗是断然不同意的,因为他觉得丧权辱国


缘何最终答应了苛刻的条件(纳岁币,放弃失地,杀岳飞)这跟秦桧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秦桧注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而赵构情有可原

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高宗赵构,实际上很惧怕金国,但他也明白岳飞当时的号召力和带给南宋的巨大作用。军民收复失地的热情极度高涨,而且连连挫败金国铁骑,直捣黄龙可谓是指日可待

高宗实际上是动摇的,他既想要收复失地不为后人所唾弃,与此同时他又贪图享乐安逸,并无雄才大略

动摇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抗争,因为一国之君的尊严!可是偏偏是秦桧戳中了高宗的死穴,并最终迫使高宗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直捣黄龙,应还二圣后,陛下该何去何从?秦桧正是凭借这句杀手锏,让战于和中摇摆的高宗下定了决心

于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于风波亭,当时的高宗,坚定了两个信念

1.应还二圣,这是不可以的,万万不可以的

2.议和之后,日子还能过,经济还能发展,以后还可以从长计议!

为了这两个信念,高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和金国议和,所以才会答应完颜宗弼的要求,而最让他无奈却也必须为之的就是——杀掉主战将领,也就是岳飞!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属于单方面的行为吗?

选定完继承人的赵构,改称太上皇,继续着自己奢靡无为的生活,把国家交给了宋孝宗去管理


宋孝宗是个立志收复河山的有为青年,虽然没有经过沙场的历练,但他的确属于想要有所为的皇帝,所以他需要重振旗鼓,重新调动军民的热情

为岳飞平反,首当其冲!

即位两个月的宋孝宗,下令为岳飞平反,并将此事的功劳归功于高宗的“念念不忘”,由此可见,这么安排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宋孝宗给足了太上皇面子,深知岳飞一事是冤案的情况下,在当事人仍在世的情况下即为其平反,说不好听的话,是在打高宗的脸,所以他需要圆滑的解决,所以高宗反而变成了一个默认在忏悔决定并意图补偿的人

第二,赵构知情并意图为之,他深知当初杀岳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不想背负如此骂名,毕竟他深知此事必将受后人唾骂,遗臭万年。所以当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时候,选择一个激进有作为的帝王,并让他为岳飞平反,名正言顺且更有说服力

至于是哪种考虑,我也不敢妄下定论,或许有其他原因也未可知,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原因

毕竟继承人是赵构选的,他本人没有生育能力,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而这些人跟自己并无血缘关系,所以选谁其实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那么,他为何要选一个立主战争,与自己的行为背道而驰甚至说远超自己的继承人呢??而且此人为赵匡胤之后,而非赵匡义之后(自赵大死后,子孙尚存但并未涉猎皇位,直至高宗禅让,太祖一支重新归位)

或许,真的是他有意为之吧!

可以这么说,岳飞死后南宋再也不能与金国抗衡,直至灭亡

当时的岳飞就像是一面旗帜,是军民万众一心、收复河山的灵魂!

风波亭上,岳飞父子含冤而死,随之而死的是无数军民的心,所以秦桧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时至今日仍跪在那里

高宗为何要不顾反对,一意孤行呢?其实就是那句直捣黄龙,应还二圣让他感到恐惧和威胁,他不得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是懦弱的

以至于他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杀死了为岳飞上书求情的十几名学生

要知道,纵观两宋,无论罪恶滔天如蔡京、张邦昌、秦桧、贾似道之流,虽十恶不赦却也未曾杀一人,最大不过流放抄家

而为了岳飞的案子,高宗可以一举杀掉如此多的士大夫!

由此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迫切——人总是自私的,保全自己才有未来



置身黑白的精彩

这个话题很有趣!

杀害岳飞的原凶确实是赵构,因为秦桧的‘‘莫须有’’三个字就已经把真相说明了。‘‘莫’’就是‘‘难道’’,‘‘须’’就是‘‘必须’’,因此‘‘莫须有’’就是‘‘难道必须有吗?’’,也就是说没有也可以杀呀!想一想,谁有这么大的权利?当然只有赵构了。

韩世忠听了秦桧‘‘其事莫须有’’五个字之后,就没有去找赵构了,而且主动放弃了兵权,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旁证!因为韩世忠清楚自己也可能被赵构‘‘莫须有’’掉。

当然,本人绝对不去洗白秦桧。秦桧还是有罪的,他如果爱大宋,对大宋负责,他可以劝岳飞放弃兵权,但努力去保全岳飞的性命。可是他没有,而是为了私利,想方设法置岳飞于死地。岳飞之死,赵构是罪魁,而秦桧是祸首!

那么,赵构为什么不去阻止养子给岳飞平反呢?原因很简单:赵构是个超级聪明的人!

赵构不够‘‘雄’’,没有秦皇汉武帝的气魄!但他足够‘‘英’’,他对自己和大宋这半边江山是很负责的。

他杀岳飞,是因为他担心岳飞武将做大,来个‘‘陈桥兵变’’!

他反对北伐,是因为自知力量不够。而且害怕金国让他父亲在北方当傀儡皇帝,这样一来,金国打南宋无所顾忌,而南宋君臣却无所适从,毕竟儿子打老子,大逆不道啊!至于说赵构怕岳飞把‘‘二圣’’迎回,自己会失去宝座,这个说法不靠谱,天下是我打的,我当皇帝天经地义,你们俩一边玩去。在此之前,太上皇复位从没发生过(赵构不认识明英宗哦)。

他早早主动退位,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可见是希望养子能经营好江山。他对大宋政权是负责的。

他知道岳飞最终会被平反。因为天下人都崇拜英雄!与其死后自己被骂,不如趁自己还活着,把责任推给秦桧等死人,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况且把责任推给秦桧,自己只是‘‘失察’’,而大宋政权不用承担滥杀功臣的罪名!天下未安定,总有用武将的时候,可不能让武将对大宋寒心。明末的朱由检就是后车之鉴哦!

因此,赵构确实没有雄才大略,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聪明皇帝。同意给岳飞平反,就是证明之一。


古草9


风的导航

岳飞都死了,再给平反,有个毛用。

秦桧活了六十六,岳飞呢,只有三十九,老头子赵构更是活到了七八十。

岳飞之死复杂的很,说是被秦桧杀害,其实归根到底是高宗在幕后指使的。岳飞只能算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算不得高宗心腹,也不算近臣,尤其在对待金国的态度上,两人完全不一致,这也注定了岳飞只能以悲剧结尾。

宋高宗赵构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杀害岳飞是不对的,更不会承认自己重用秦桧是错误的。事实上,秦桧死在了宰相任上,还被追谥了王爵,这份恩宠绝非常人可比的,毕竟异姓王太少见了。岳飞却不同了,他被处死的罪名,大家都知道,是“莫须有”,那么莫须有什么呢?就是诽谤皇帝,意图谋反。所以岳飞的罪名是谋反,他是乱臣贼子!可悲吧?可事实如此。

高宗采取委曲求全的对外政策,可惜金国是喂不饱的狼,结果南宋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金国却年年来犯,大有不灭南宋誓不罢休的劲头。这时候赵构害怕了,学了一下他那个爹,传位,让其他人来挡风险。

孝宗继位后,迫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压力,不能再示弱了,得强硬了,不然国家都被人给吞并了,还能怎么办,打吧。需要树立典型,表明朝廷态度啊,这个典型是谁,没错,是岳飞。为了顾忌高宗面子,以高宗名义下令追授岳飞,其实毛用都没有,不过是南宋朝廷做的一场秀。

高宗在位期间,对金国方针就是消极防守,其实谈不上对错,不过是他软弱的性格使然罢了。他在位期间,所有的主站派都没什么好下场,也没有几人得到重用,比如韩世忠,比如宗泽,都是名将,但都没什么大的战绩,这还不是拜高宗所赐。岳飞死后多年,不停的有人提出要为他平反,高宗当然不会同意,那还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再说他也不认为重用秦桧,处死岳飞是错的,如果承认秦桧是奸臣,自己不就做实了“昏君”的名号,这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说,为岳飞平反不过就是南宋朝廷的一场秀而已,赵构和他的继承人都没有什么真心实意。岳飞之所以这么有名声,不过是被后人夸大罢了,事实上,像这种被屈杀的将军,历史上,数不胜数。


文史学生仵三源

岳飞是经过大理寺审完,高宗亲诏赐死的,本来罪行应该是杖毙。高宗念旧情,赏了个全尸。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给赵眘,是为宋孝宗,即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倾向抗金,但立足未稳,亟需收揽人心,渴望得到军队支持,于是即位仅 ———— ①《金佗续编》卷三十《百氏昭忠录》卷十四,杜莘老《乞昭雪奏札》。 ②《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丁卯记事。 一个月就宣布给岳飞追复元官,以礼改葬。《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卷之七 9675;记载: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诏岳飞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先是有诏:“飞起自行伍,不俞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以殁,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诏故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岳飞妻、前楚国夫人李氏特与复楚国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岳云追复旧官,前忠训郎、阁门祗候雷追复旧官职。 从以上追复诏可以看出,岳飞是承蒙“太上皇帝念之不忘”,才得以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追复诏不但没有言及岳飞“冤情”,反而重申其“坐事以殁”,显然是指岳飞获罪伏诛。

从宋高宗到宋孝宗,只不过是念及岳飞“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加上“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感到宜褒扬岳飞以激起忠义之气,一致抗金,是故发出以上昭告,与岳飞“冤情”毫无关系,更无为其“平反”之意。 按照宋朝惯例,对于封爵及位至王、公的官员,或文武官僚的职位已到三品以上的,死后都谥以美名。岳飞生前位至正二品,由于被皇帝赐死,未得赐谥。宋孝宗既然给其“追复元官”,理应照例给其谥以美名,但宋孝宗不循朝例,对其定谥置之不理,更不言及为其“平反”。 时人对此颇有异议。

南宋著名学者薛季宣在其所撰的《浪语集》尖锐指出: 使飞果反,朝廷不当昭雪。为之昭雪,是非真反。苟非真反,则亚保之礼不当有废,国家纵不能归其赗赠,追加封爵,犹当返其田宅,畀之恩数,亲降黼座,临奠其丧,会其子孙,以礼归葬……今独不然,惟复其封而已。改葬之礼,非复典彝;官其诸孙,仅同卒伍。 薛季宣认为,朝廷只给岳飞恢复职务,以礼改葬,不给赐谥,不予平反,不伦不类。要求朝廷明确岳飞真反还是未反,按朝廷惯例办事。 其实,追复诏关于岳飞“坐事以殁”之表述,说明宋孝宗仍然认定岳飞获罪被杀,或者说明孝宗任然认可诏狱给岳飞所定罪名。

这是宋孝宗适可而止,没有进一步给岳飞定谥的根本原因。 宋孝宗无论是认定岳飞获罪被杀,还是认可岳飞罪名,都说明仍将岳飞当作罪臣看待。在这种情况下,孝宗为了政治需要,笼络人心,轻率地给岳飞追复元官,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岳飞得以“追复元官”,按照朝例应受美谥。但是,给获罪被高宗赐死的岳飞美谥,则说不过去甚至近乎荒唐。尤其是一旦美谥岳飞为“忠臣”,等于贬斥高宗皇帝为“昏君”,因为只有“昏君”才会下手诛杀“忠臣”。 遑论当时高宗健在,就算高宗去世,以“孝”自誉的宋孝宗,也不会有损给其禅以帝位的宋高宗。 宋孝宗作茧自缚,骑虎难下,只能采取缓兵之计,一拖再拖。尽管众议纷纭,压力不小,孝宗就是不屑一顾,拒绝给岳飞赐谥。

岳飞处死后南宋138年,一共八个皇帝,没有一个认为岳飞“冤枉”,参与处死岳飞的官员,没有一个因为此事受罚,反而是加官进爵。


晓风2016

其实高宗皇帝杀岳飞也是有苦衷的,但他又不能明说,所以着他不反对后人为岳飞平反。

高宗杀岳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岳飞极力主章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也就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其实赵构也想啊。但打仗最烧钱了,但南宋没有啊,靖康之难时赵构正在磁州,后被汪伯颜迎往临安继位,他哪来的钱和粮啊,没钱没粮打什么仗啊。可是主战派不理解,成天喊着打啊打的,所以赵构是恨主战派的。

二,岳飞恃才傲物,曾多次侮辱高宗,并当众说出了国家没救了,皇帝不修德的话,这也成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岳飞参与了立太子的事件,历朝历代皇位的传承对于大臣来说都是禁忌,不能参与,可岳飞在明知高宗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多次进言要高宗立太子,这就成为了高宗杀岳飞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