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7狐狸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被后人称为南宋历史上唯一的‘’明君‘’。赵昚生于1127年,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1162年,宋高宗赵构56岁时,禅位给养子赵眘,赵构为太上皇。1189年,在位近28年的赵眘传位给儿子赵惇,自己做太上皇,直到1194年去世。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后,一改宋高宗时期的颓废时局,给冤死的岳飞平反、起用主战派、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官污吏。他统治时期被称为“乾淳之治”,‘’乾淳之治‘’是继北宋真宗和仁宗之后,宋朝的又一个盛世期。

对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后人的印象大多是昏庸无能,重用奸臣,残害忠良,宋高宗赵构生于1107年,比宋孝宗赵眘大20岁,因无子,收太祖后人赵眘为养子。1127年,也就是宋孝宗出生的那一年,北宋发生了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20岁的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


深受靖康之耻影响的赵构,迫于形势,不得不起用岳飞和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人,但在主和派黄潜善、王伦和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却一心求和,用12道金牌令召回抗金名将岳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他的这一行为一直被后人不齿。赵构在位35年,南宋一直屈服于金人,1162年禅位宋孝宗赵昚后,还做了近26年的太上皇,直到1187年去世,享年年81岁,赵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

1162年宋孝宗赵眘继位后不久,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给岳飞平反,贬斥秦桧。此时太上皇还精力旺盛,而且没有完全放手权力,可对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赵构并没有阻止,更没有反对,这就让后人感到奇怪,明明是赵构杀害了岳飞,宋孝宗这样做不是打赵构的脸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从赵构禅位开始说起,按说1162年赵构只有56岁,他怎么会禅位呢?这就是时局所逼,赵构杀了岳飞后,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南宋局势并不稳定,加上打仗给财政带了很大的困难,应该说赵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内忧外患一直让他头痛不堪,于是只好学他的父皇宋徽宗禅位,其实这是一个不愿担当的懦夫行为。

宋孝宗确实是有一定能力和魄力的,赵构也想借助宋孝宗的能力,消除世人对他的不满,慢慢的去洗白自己。而且此时的秦桧已经去世7年之久(1155年)。所以宋高宗赵构铁了心的要让秦桧这个死人,把黑锅背下去。

关于岳飞的死,后人分析的原因种种,但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岳飞权势太大,直接威胁皇权,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一直提醒着宋高宗,他对手握重兵的将领心有忌惮,做出了不得民心的举动。


宋孝宗赵眘继位后,给岳飞平反,追贬秦桧,正符合赵构的心意,这一行为完全可以给赵构圆场,当初杀岳飞只不过是听信了秦桧等小人的谗言,是误杀,我赵构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何况宋孝宗赵眘继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领的势力没有像岳飞那样的‘’岳家军‘’。

此时宋孝宗给岳飞平反,也说明我赵构知错能改,态度诚恳,以此来博得人民的谅解,很多人说我赵构贪恋皇权,不想迎回二圣,你们可以看,我把皇位传给养子。很多时候后人只能从史料去揣摩赵构的心思,具体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

不过宋孝宗赵眘继位后,虽有很多政治主张,可真正落实的很少,如北伐中原就在赵构的干预下没有付于行动,赵构做了太上皇,并没有闲下来,放手让宋孝宗自己去干,因此宋孝宗也不得不在赵构去世的两年后,即1189年禅位给儿子赵惇,因为赵构实在太能活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一直受到压制,虽有雄心壮志又能如何?

尽管我们说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是打了赵构的脸,实际上做这个决定是宋孝宗请示了赵构之后的结果。这是宋高宗赵构的过人之处,可以想象赵构确实是个天资聪明的人。


史道驿站x


这件事,我思考过多次。

学历史,连贯起来学才能搞清楚是是非非。

岳飞是南宋肇建的功臣,没有他这支队伍,宋高宗赵构没有求和的本钱。

宋高宗本不舍得杀岳飞,只是因为他要换回自己的母亲韦太后。

1127年,靖康之变,宋高宗的父亲、母亲、兄妹和五个女儿全部被金国掳掠到北方,五个女儿有三个死在了路上,两个长大后被送进了浣衣院当奴才。

赵构的独子两岁夭折,自己丧失生育能力,53岁死后禅位给养子宋孝宗。他这样的遭遇,早已看淡生死,皇位对他而言也不重要了。

他很想接回自己的生母韦太后,也想接回自己的女儿。但是,金国人就是不放。打又打不过金朝,怎么办?后来,金兀术提出,可以用岳飞的头换回韦太后。1141年除夕,岳飞岳云父子被杀头,半年后,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从哈尔滨回到杭州。宋高宗宁要母后,不要女儿,可谓孝顺至极。但是,他借了岳飞父子的头,这是下流的。但他没有办法,宋朝标榜以孝治天下,不要母亲,禽兽不如。他的母亲回来后,皈依了佛门,算是赎罪。

宋孝宗继位后,马上给岳飞平反,封王。这时候宋高宗是太上皇,而宋孝宗又十分孝顺,这事肯定是经过宋高宗同意的,宋高宗为什么同意给岳飞平反?因为,被俘虏到北方的至亲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经过宋高宗励精图治,南宋也积累了一定实力,不用太担心金国来灭南宋了。被冤杀的忠臣,总是要平反的,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坐看东南了


前哥回答。


宋孝宗即位后,立即为岳飞平反是事实。但是,这远远称不上“打赵构的脸”。如果要说打脸,是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的完颜亮,给了赵构一记响亮的耳光。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目的,不仅仅是顺应民意,更在于收揽军心,为隆兴北伐、建功立业做准备。但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力度是有限的,他在平反过程中不仅没有打赵构的脸,反而尽可能地维护了赵构的脸面,因此已经退居太上皇的赵构,不会、也没有必要反对这有限的平反。


01 金海陵王南侵宣告了南宋“绍兴和议”的彻底失败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高宗和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金册封赵赵构为皇帝,两国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同年十二月除夕之夜,赵构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部将张宪。


但是,这种苟且偷生的“和平”只维持了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悍然撕毁和议,兵分四路,大举南侵,宣告了赵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南宋朝野上下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严惩主和派,为岳飞等主战派平反。


大臣杜莘老上奏宋高宗,请求为岳飞平反,并录用其后代:“往者秦桧擅权 ,力主和议 ,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 ,使不得伸……岳飞 ,良将也 ,以决 意用兵 ,(秦)桧文致极法 ,家属尽徙岭表 ,至今人言其 冤 ,往往为之出涕。臣愿陛下……昭雪岳飞 ,录其子孙 , 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



御史中丞汪澈为抗金而“宣谕荆襄 ” 时 , 鄂州 岳飞旧部将士“哭声如雷 ”,联名上书 ,要求为岳飞冤案平反 。

太学生程宏图、 宋苞联名上书 ,要求朝廷采取 三大举措: 一,宋高宗下“罪己诏“”。 二,惩办秦桧等误国奸臣:“首正秦桧之 罪 ”,“凡前日中外之臣 ,误我国以和议者 ,无问存没 , 悉正典刑。” 三,恢复岳飞官爵,重用其后人,“复岳飞之爵邑 ,而录用其子孙 ,以谢三军之士 ,以激忠义之气。”



但宋高宗既没有向国人承认错误,也没有惩办秦桧等人,更没有采取为岳飞昭雪的具体行动。绍兴三十一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不再过问朝政。



02 宋孝宗时期,对岳飞的平反昭雪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不彻底


宋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积极主战,很想创立一番事业,洗雪北面称臣之耻。君有恢复中原之心,民有昭雪名将之意,此时为岳飞平反,既能顺应民意,又能收揽军心,提振官兵士气,为发动北伐战争进行充分准备。



因此,宋孝宗即位后不久,就下诏“追复岳飞元官 ,以礼改葬 ,访求其后 ,特与录用 ”,为蒙冤身死二十年的岳飞昭雪。 乾道五年(1169年) , “岳家军”的原驻地鄂州获准为岳飞建庙 ,第二年赐庙额为“忠烈 ” 。淳熙五年 (1178年)十二月 , 朝廷经过反复 研究和讨论,追谥岳飞“武穆 ” 。


宋孝宗采取的平反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迫于宋高宗仍健在、秦桧党羽势力仍然盘根错节的状况,出于平衡各方力量、防止武将独大等考虑,平反工作进行得并不彻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追加的谥号等级不高。


淳熙五年 (1178年),朝廷决定给岳飞追谥,拟议官最初提出的谥号为“忠愍”。太常议:危身奉上曰‘忠 ’ ,使民悲 伤曰‘愍 ’ 。拟议文写到:“公素志恢复 ,会和好已定 , 南北息肩 ,于是登庙堂 ,位枢弼。彼忌功嫉能者方相与与谋孽厚诬 ,以媚权臣 ,乃罢本兵 ,兴罗织 ,致坐事以没。”明确指出岳飞是遭到陷害含冤而死。



但宋孝宗看到后不满意,下令重新拟定。议谥官反复揣摩宋孝宗的本意,讨论了一年做,最终将“忠愍”降格为“武穆”。谥号是对人一生的盖棺定论,因此意义重大。谥号中含有“忠”字,意味着朝廷认可此人为忠臣。秦桧死后的谥号是“忠献”,规格最高;南宋诸臣之中,韩世忠谥忠武,李显忠谥忠襄, 魏胜谥忠壮,吕颐浩谥忠穆,张俊谥忠烈。


显然,宋孝宗虽然给岳飞平反了,但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和宋高宗同样不认为岳飞是忠臣。岳飞后人岳霖、岳珂心中不平,为此奔走呼吁数十年,终于在宋理宗朝为岳飞改谥“忠武”。


其二,岳飞没有获得配享宗庙的待遇。


淳熙十四年(1187年) , 宋高宗赵构驾崩。翰林学士洪迈上奏,拟以宰相吕颐浩、 赵鼎和武将韩世忠、 张俊四人配飨高宗庙祠。但是朝野对张俊异议颇多, 有人认为他晚年依附秦桧,力主和议,诬杀岳飞 ,不应作为配飨大臣。吏部侍郎章森提议武将改用张浚、 岳飞较妥,宋孝宗没有采纳,仍然决定弃用岳飞。



其三,陷害岳飞的凶手并没有得到惩处。


宋孝宗非常孝顺,宋高宗对他有养育三十年之大恩,登基前后一直对宋高宗恭敬有加,嘘寒问暖,礼数周全。平反之时,宋孝宗不可能不考虑会对宋高宗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也注定了他对岳飞的平反程度是有限的,不彻底的。

最大帮凶秦桧、主要帮凶张俊,都未受到宋孝宗的追究。就连率先诬告岳飞的王俊等人,韩世忠的长子韩彦直曾奏请“乞追贬部曲曾诬陷岳飞者,以慰忠魂 ”,也没有被贬官。


因此,在宋孝宗这样极力维护宋高宗尊严的平反过程中,宋高宗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干预和反对。



03 宋宁宗、宋理宗时期,岳飞才得到彻底平昭雪,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宋宁宗登基后,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积极准备“开禧北伐 ” ,在岳飞后人岳珂的奔走呼吁下,追封岳飞为“鄂王 ” , 并追夺秦桧王爵 ,改谥“谬丑 ”。 “开禧北伐”失败后 ,韩侂胄被杀 ,主和派再次得势 ,秦桧的爵谥居然也被恢复。



宋理宗宝庆元年 (1225年) ,朝廷认为岳飞“定谥‘武穆 ’ ,未足以宣皇祖之本意 ,其赐谥‘忠武 ’”。“忠武“”的规格高于“武穆”,一代名将岳飞含冤被杀后八十余年,终于等来了官方的最高褒扬。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后世的史书、小说称呼岳飞为“岳武穆”显然欠妥,应该尊称“岳忠武”更为恰当。


前哥说历史


岳飞之死是宋金勾结杀岳换议和的结果。

岳飞被害后,替岳飞鸣冤叫屈的声音始终激荡在朝野上下。而当时的局面是秦桧权倾朝野架空高宗,所以秦桧的存在成了岳飞冤案迟迟未能昭雪主要原因。

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病死,秦家失势,朝堂上下本以为横亘在岳飞冤案前的绊脚石被踢出,长期被压抑的主战派看到了希望,因此为岳飞平反的呼声高涨,开始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 当时秦桧死党万俟禼以金国刚刚愿意和南宋和平相处为名,阻挠为岳飞平反,胡说南宋一旦为岳飞平反,金国必然会怀疑南宋对和议的诚意,因此力主不可为岳飞平反,从而平反不了了之。可以看出,这件事恰恰契合了“必杀飞,始可和”的金宋密议, 按秦桧死党万俟禼 之意,平反岳飞是动了金国的奶酪,因此这件事情是杀岳换议和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而当时的高宗仍然做着苟安江南的美梦,他并不怀疑金国人宋金和议的诚意,因此尽管他早已对秦桧一党产生了厌恶,但他仍任用秦桧死党万俟禼为相,这表明他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延续苟安政策,不想违背宋金所达成的绍兴密议,所以当时他是不可能为岳飞平反的。

然而在绍兴三十二年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平反时刻,这起特大冤案制造者的宋高宗当时还活着,并且对岳飞平反一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如果说孝宗为岳飞平反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敷衍过去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而孝宗诏书却强调岳飞“能事上以忠”对皇帝忠诚,赞美他“余烈遗风,于今不泯”。这种评价,简直是对高宗冤杀岳飞的彻底翻案,这难道不会叫太上皇的赵构大发雷霆之怒的惩治孝宗吗?事实上宋高宗虽然做了太上皇,但是并非真正退出政治舞台,他做太上皇后常常干预朝中之事,制约孝宗行使政权,可见他在岳飞平反上的无语并非被孝宗“软禁”的结果,他的无语是另有原因的。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丁卯日,宋高宗赵构宣布对被羁管于岭南和福建等地的岳飞、张宪家属“放令逐便”。诏许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 受禅即位后的宋孝宗依据宋高宗的这份释放岳飞家属的诏书, 自觉替岳飞平反寻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在平反诏书中说这是高宗的“圣意”。这样的措词把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转化成高宗的意思。接着宋孝宗在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日,追复岳飞原官。孝宗淳熙五年, 史浩再度拜相,江东转运使颜度上奏请赐岳飞谥号,得到太上皇宋高宗首肯,意味宋高宗间接承认岳飞无罪。

孝宗为岳飞平反诏书说“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用西汉周勃、周亚夫父子冤狱喻指岳飞之死,虽暗示岳案是冤案,却不肯明说。在给岳云复官的诏书中说岳飞“困于谗诬”被杀,已经暗示责任在秦桧身上。

事实上杀岳换议和秦桧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在杀岳过程中是在矫诏过程中完成的。高宗赵构对秦桧议和进行事后追认,是因为在议和的条件中包含从金国换回其母亲的一款,如果对议和之事进行否定,则会顾忌留下不孝的名声。而赵构本意是同意议和的,但是他在对秦桧议和进行追认时并没有肯定秦桧以杀岳来换取议和的方式,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对岳飞进行了平反,表面上看是孝宗主导了平反过程,实际上没有高宗的认同,则孝宗为岳飞平反之事是难以推进的。 宋孝宗说自己是“仰承”高宗的“圣意”来平反的,并提及高宗对岳飞的“念之不忘”,这么做给高宗留足了面子,在孝宗看来这也降低了高宗对岳飞平反一事的阻力。而当时虽然为岳飞平反但是并未彻底昭雪,这不仅是当时秦桧余党尚在,而且高宗也自知将获谴汗青,因而留下尾巴的意图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

然而为岳飞建庙的是高宗,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

可以明显的看出,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发生如此转化的催化剂竟然是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后的南侵。看到杀害岳飞换来的和平竟然如此脆弱!此时他一定是在痛悔自己的自毁长城的愚蠢行为。

而在岳飞被害后朝野上下呼声始终充斥在他的耳畔,送还他的生母的金使的一番肺腑之言更如惊雷击顶!“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金使刘祹评价岳飞的这番话不可能不传到高宗的耳朵里,这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话不知他听到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岳飞被杀害,就连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也愤愤不平。绍兴十二年夏,金国送回高宗的母亲,韦太后自五国城启程归宋。回到故国,韦氏在万分感慨之余,她还特别关切地问了一句:“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岳飞母亲故去时患上了眼疾,眼疾痊愈后落下了两眼一大一小的毛病,所以人称之岳飞为“大小眼将军”)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之极的怒斥宋高宗为何要自毁长城,并且表示要出家做忏悔。高宗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韦太后才做罢。她深知没有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取得的成果,金国人不可能主动提出议和。在北国深受凌辱的韦氏对此一清二楚。韦太后心中充满了对岳飞的感念,所以从此她终生身穿道家素服,以表对岳飞的追悼与深深的愧疚之情,对此高宗不能视而不见。

实际上宋高宗从杀岳飞那天就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在他到晚年时曾对陈康伯讲:“我这些年不修德啊”,指的就是冤杀岳飞这件事。

宋高宗知道岳飞冤狱的内情,他一方面为了兼顾自己做为皇帝的面子,另一方面兼顾朝野臣民怀念岳飞的心情,所以在对待岳飞冤案昭雪一事上,宋高宗采取的是一种遮遮掩掩的方式。

可见,在给民族英雄岳飞平反的问题上,众望所归,在当时已经是势所必然,宋高宗自知如强硬阻拦,野蛮压制,终将留下骂名千古,因此他的默许也许是一种忏悔吧?这件事情正应了岳飞临终留下的遗言——天理昭昭!



萌萌妈妈董小华


我们知道赵构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秦桧死后,赵构为很多遭受秦桧迫害的人平反,唯独没有岳飞,甚至赵构还把岳州改为池州了,可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他这个时候是太上皇,可是他对朝中的人事任免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还是他的人,他想反对可以说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时局的需求

当时南北政权对立,被朱熹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皇帝金世宗,上台之初就停止了对南宋的大规模用兵,他还勤俭爱民,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定盛世”,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及每年必须向金国进贡,南宋皇帝要俯首称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不甘在金国皇帝面前低声下气,忍受屈辱,史书记载说他“锐意恢复”,“雄心远志,无日不在中原”,他是立志北伐的。而要北伐必须鼓舞军心,提振民气,必须取得抵抗派的支持。历来人人都知道,岳飞早晚会被平反,岳飞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义士之气”,可以得民心,还可以为北伐造势,宋孝宗是一定会做的,因为这是提鼓舞军心,提振民气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他骨子里是想求和的,属于投降派的代表,对于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对的。他对岳飞恨之入骨,要给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对,可他这时为什么没反对呢?我认为一是形势所逼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万一金国出尔反尔不想求和,是要南宋的江山呢?况且当时北伐的呼声很高,这种情况下赵构必须多加斟酌,权衡利弊。二是他对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负而且年轻气盛,这个年轻的皇帝曾经在政治斗争中支持过自己,虽然是养子,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宋孝宗刚上台不久,需要民心,需要磨练,更需要他这个老爹的肯定。出于大局的考虑,出于对孝宗的爱和理解,赵构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反对。

2.宋孝宗对岳飞平反这件事处置得当,没有触碰宋高宗的底线

.宋孝宗颁布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

从这段诏书中,我们知道宋孝宗挺英明,他只夸岳飞的功劳,而不讲他的冤屈,也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只以“坐事以殁”这四个字简单带过,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害岳飞的人。另外,他还给宋高宗赵构一块遮羞布,说这次平反是“仰承圣意”,也就是说是宋高宗的意思。在给岳飞起谥号时,当拟定为“忠愍”时,宋孝宗当场就反对,因为这个“愍”字,意思是使民悲伤,这个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赵构的意思。所以,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始终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我们上面也说了,给岳飞平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虽然孝宗跟岳飞也有感情,但是远远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也远远比不上大宋江山。既然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赵构的底线是岳飞的死与他无关,不能牵连到他),那也就没有必要反对。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父子感情,舆论压力,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实力对比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创作不易,请大家帮我点赞,鼓励鼓励我!!!!


图书馆和运动场


南宋高宗赵构,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认为他是一个卖国求荣、冤杀忠良岳飞的昏君。赵构共在位35年,其中有一多半时间在迁都、逃跑、躲藏。被称作“逃跑皇帝”。这样一个窝囊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确实极为少见。赵构20岁即位,55岁退位。退位后当太上皇时间长达25年,约占宋孝宗赵眘在位时间的五分之四。如题所示,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那么,此时仍健在的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赵构对权力属于清心寡欲,他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并非“垂帘听政”,操控实权。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受命于危难之间,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他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这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过大野心的帝王。

赵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区别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权”情景。清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后对来访的外国使者蛮横的宣称,虽然我已退位,但大事还是我办!由此让即位的嘉庆皇帝愣是当了4年的“见习皇帝”。更为令人气愤的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竟然不交出玉玺,也不搬离皇宫,一时间竟制造了一出“传位不传玺”的闹剧。而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明显不属于乾隆的恶意退位情况,赵构退位后做到真正的不问政、不干政,对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没有任何干涉和左右。而是确实的颐养天年去了。

第二,赵构签订《绍兴和议》、杀害岳飞,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政局动摇,赵眘积极主战,大有稳定朝纲的中兴之举。

如题所示,赵构为何不干涉赵眘为岳飞平反一事,首先,赵构在位期间,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赵构签订《绍兴和议》,出卖国家利益,对金称臣,屈辱之极,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其三,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彻底打脸赵构,因此,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远离政治是非之地,躲避骂名。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宋孝宗赵眘即位,当即为岳飞平反、贬斥秦桧,对金强硬,坚决主战。这样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时局的意味。赵构退位后,虽说不问政事,即使得知赵眘纠正自己也不会干预,因为他知道当前大局对于南宋意味着什么,大局是政治的生命,大局是政治的根,赵构深深知道,保大局、维稳定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第三,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帝王。

另一个方面,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赵眘即位后,大力治理整顿,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同时,罢免所有主和分子,起用虞允文等主战派,并连续发动两次对金北伐,由此可见,宋孝宗赵眘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中兴之主。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也区别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第四,中国历史的太上皇,赵构基本上属于一代仁君,重视文化、教育,控奢限侈,反对大兴土木。

赵构虽然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但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赵构定都杭州之后,反对大兴土木,把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特别是皇后吴氏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后宫之主。赵构自从经历“苗刘兵变”后对军队主将极为忌惮,特别是淮西兵变后,这也为岳飞的悲剧埋下伏笔,赵构遵从宋朝祖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屡开科考。赵构退位后,经常去灵隐寺喝茶、会友,由此可见他清心寡欲,对赵眘实行新政并不觊觎,这一点,他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优秀的米老鼠96


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连侄儿都非常勉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庶出幼子——岐康惠王赵德芳的后代,即所谓“太祖系”。他家这一支与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赵曙实际为赵允让之子)家这一支的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换言之,宋孝宗只是宋高宗的一位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堂侄……



宋高宗当初之所以选择过继宋孝宗,实际上就是看上了这个血缘疏远!因为与大宗血缘疏远,彼时宋孝宗本家这一支已经沦落到了与平民无异的地步,缺乏背景、便于控制!而这,正是宋高宗想要的。宋高宗之所以敢那么早就禅位当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孝宗缺乏背景、没有根基,在政治上他不得不依靠宋高宗。宋高宗虽然禅位了,但依然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绝对把控。因此,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宋高宗的。换言之,宋孝宗给岳武穆平反是宋高宗默许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



宋孝宗为何要为岳武穆平反

宋孝宗即位前不久,金国发生内乱,金国皇帝完颜亮(史称海陵王)率军南下攻宋时,留守辽阳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雍(金世宗)发动叛乱,自立为皇帝!随即,完颜氏家族内部为了皇位正式开打,金世宗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内部“平叛”。



宋孝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受宋高宗禅让、登上皇位的。金国的内乱让宋高宗和宋孝宗看到了机会,企图趁火打劫、对金国展开进攻,而为岳武穆平反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换言之,彼时宋王朝的对外政策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主战势力正在逐渐占据上风,而且宋高宗、宋孝宗内心也倾向于趁火打劫、对金开战。为了平抑内部的主和声音,宋高宗、宋孝宗必须有所表态。这个时候为岳武穆平反无疑是有巨大象征意义的,他代表了宋王朝皇帝的态度!当然,这同样是一种权术,宋高宗、宋孝宗并没有公开表态,即便将来战败了,责任、黑锅依然可以让主战派来背!说到底,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也不是为了岳武穆,同样是政治需要。



不得不说,宋王朝的军队是真怂!大张旗鼓“北伐”的宋军居然让处于内乱之中的金军打得一败涂地……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以宋王朝再一次卑躬屈膝的《隆兴和议》草草收场。果不其然,事后主战派的张浚成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替罪羊,被罢相调任闲职。不过,张浚比岳武穆识趣、也比岳武穆滑头,他选择了主动揽下战败的责任、替主子背了黑锅!在宋高宗、宋孝宗还没有处理之前便上书引咎辞职。最终,宋高宗、宋孝宗就坡下驴,将张浚罢相了事。



宋高宗为何会同意为岳武穆平反

“岳飞案”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正如秦桧当初给韩世忠的回复“莫须有”那样,宋高宗杀岳武穆根本就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说白了,宋高宗之所以杀岳武穆,并不是岳武穆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仅仅是政治需要而已。一来,宋高宗是为了收回兵权,杀岳武穆更多地是杀鸡儆猴、做给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看的。二来,彼时宋高宗正在与金人议和,主战派的岳武穆显然成了宋高宗的“绊脚石”。为了将政策的核心思想统一到议和上来,宋高宗必须压制反对派势力,杀掉主战派的代表岳武穆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同样是杀鸡儆猴!换言之,宋高宗与岳武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甚至内心对岳武穆的忠心很可能也是认可的,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才杀了岳武穆。既然宋高宗因为政治需要可以牺牲岳武穆,同样是因为政治需要,又为何不能为岳武穆平反呢?



宋高宗早已留了后手

从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期间宋高宗没有提出异议,再结合宋高宗处死岳武穆时的行为来看,个人认为宋高宗很可能早已留了后手。整个“岳飞案”中,宋高宗都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的姿态。无论是拿下、审讯岳武穆,还是罗织罪名,直到最后处死岳武穆,宋高宗都没有过多地亲自出面,表现得相当“被动”,基本上都是秦桧等人在台前充当“跳梁小丑”!



但是,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非常耐人寻味。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岳武穆的“老领导”兼好友韩世忠曾经亲自去找秦桧,为岳武穆讨个说法!可奇怪的是,秦桧仅仅三个字“莫须有”便将韩世忠轻易给打发了。按理说,韩世忠这种身份地位(韩世忠曾出任枢密使,相当于宰相之一)的人既然出面了,秦桧用“莫须有”三个字恐怕很难搪塞过去。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秦桧的“莫须有”其实就是在暗示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莫须有——“皇上要杀他,还需要理由吗?”这恐怕才是韩世忠最终选择闭嘴的原因!一个秦桧,根本不值韩世忠一惧……



换言之,宋高宗很可能在处理岳武穆之时便已经留了后手。让秦桧等人在台前蹦哒,自己躲在幕后。即便将来因为政治需要必须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也可以牺牲秦桧这些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担个“用人失察、误信奸臣之言”的领导连带责任。到时候,杀了秦桧这些人、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依然可以捞一个“知错能改”的美名,横竖都不吃亏!



综上所述,从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武穆到宋孝宗大张旗鼓为岳武穆平反,很可能就是宋高宗出于政治需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说白了,无论是岳武穆、韩世忠,还是秦桧那些人,都让宋高宗给玩儿了。他们不过就是宋高宗棋局上的棋子而已,需要牺牲时宋高宗不会有丝毫犹豫……岳武穆如此,秦桧亦然!宋高宗这个人虽然在对外方面卑躬屈膝,但是玩起帝王权术来那可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两宋的那些个皇帝,除了开国的赵老二、赵老三兄弟,恐怕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并于风波亭缢之。至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之声还响于耳畔。

其时杀岳飞应该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1.秦桧等投降派挑唆自不必说,至今还跪在岳飞墓前。正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赵构本人胸无大志,时时刻刻想着偏安一隅足矣,万一把金国逼急了,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暂时先得过且过吧!

3.岳飞要迎二圣还朝,赵构何以自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世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回去后成功复辟就是例证。岳飞统领着号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且心心念念要迎回二圣,万一拥护了宋钦宗另立朝廷,那岂不是祸患无穷。

4.岳飞多次向赵构提出立储君之事,而这正是为臣者的大忌。中国历朝历代立储君之事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何况赵构身体还很强健。

综上所述,赵构明知杀岳飞是自毁长城之举,但岳飞也是必死无疑。

至于后来为岳飞平反,这完全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历史的需要,纵观中国历史,这种事例比比皆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在明英宗复辟成功后成了替罪羊,最后不是也平反了吗?







惬意逍遥游


小孩在一、二年级前,总认为自己的爸爸最有本事。到了五、六年级,发现原来比爸爸本事大的人很多。到了上高中以后,觉得爸爸很无能,甚至不如自己呢!到了将近四十岁左右,觉得自己怎么越来越像老爸了,老爸过去一些烦人的说教好像有些道理呢,要是我多听老爸一些话就好了。孝宗不过一愤青,上台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从哪里开始?北伐。赵构呢,玩弄权术已经得心应手了。孝宗不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吗?行。天下大赦也好,给蔡京平反也好,给岳飞平反也好,支持!放手让你干一场。干好了,老子也高兴。干不好,看,生姜还是老的辣吧?老子太上皇还是掌控朝中一切。


抛砖引狗叫


自古以来,君王的每一个决定都不会完全处于他自己的意愿。

毕竟,一个决定影响着全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更何况,赵构并不是什么草包,这个决定,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心里认同了的,所以,既然心中有了准备,他自然不会反对。

至于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其实他明白这件事是自己的错误

赵构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他杀了岳飞,是形式所迫。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民众,他也不会希望岳飞死,可作为君王,他察觉到了岳飞的威胁,所以,即使心中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他也会顺水推舟。

因为他心中明白。

维持王权的最好办法,就是怀疑所有人。

岳飞忠心吗?毋庸置疑。

其实赵构心里也明白,但这并不代表,他能真正信任岳飞。

毕竟岳飞太厉害,功劳也太大了,宋太祖是如何得到的江山?

只要一想到这里。

没有几个君王能容得下这样一位能臣。

更何况这位能臣还是打着“迎回二圣”的旗号北伐,若真应了回来,赵构这位皇帝还当不当?


即使岳飞没有成功,但他在军中地位又太高,终究是个隐患。

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所以赵构顺水推舟,明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依然下令杀了他,如今有机会为岳飞平反,这也算是弥补他心中的一丝愧疚吧。

2.军中形态已经变化

皇帝防的是能臣,而像岳飞这样的能臣没那么多。

宋孝宗时期,军中已经没有像岳飞那样说一不二的人物了。

这时,宋孝宗又一心想要北伐。

那么,为岳飞平反的事就必须提上议程了。


毕竟这是个多么划算的买卖啊。

恢复一个已经死去的臣子的名誉,但是却可以让他的旧部死心塌地。

这样,也有利于鼓舞军中士气,何乐而不为?

赵构本来也有不想丢面子,可是既然这件事如果办了,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弊端,那么面子就不值钱了。


于是,赵构也没有明确反对,甚至是有些默认了。

这也是有一部分因素在的。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3.冤杀岳飞这个锅有人背

让我们想一想,岳飞平反之后被骂得最惨的人是赵构吗?

不是!

是秦桧!

这就是最好的靶子啊!

毕竟的确是他主使的呀!证据一堆,无从抵赖,况且……


秦桧已经死了,死人背上了这口锅,他也不能爬出来为自己辩解什么。

更何况他也没法辩解。

这样的话,没几个人敢去质疑活着的赵构,大家只会去痛骂秦桧如何如何!

这样的话,宋高宗赵构也不过是个可怜的被臣子蒙蔽的君主罢了,大臣们最多劝诫一二而已。


但是赵构都退居二线了,劝诫也没什么必要。

于是……

赵构的损失不算大,不过丢点面子,可换来的却是全军的士气。

这可是千金难买的。

一个如此划算的买卖,赵构自然不会太过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