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評師!

有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評師!

1

最近和一個老師朋友聊天,她說班級裡一個學生悟性和記憶力都不錯,課堂上也不頑皮,但成績始終上不去。

我問她,有沒有和父母溝通過?

她說做過家訪,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態度極其嚴苛,經常否定和批評孩子。

比如字寫的不好立即說是態度馬虎,起床慢一點就說有拖延症,這都不是關鍵。

最近一道超綱的數學題解不出來,他們居然罵孩子太笨,沒有遺傳他們優良的基因!

朋友感嘆說:

我在教學的時候有個禁忌,就是不能罵孩子笨。因為這很容易給孩子消極暗示,讓他們否定自己,放棄努力,但沒想到這對父母卻天天在重複著這樣的暗示!

所以,當她試圖給孩子一些任務,激勵他進步時,孩子並不接納,而是沉浸在自己無助和無力的世界裡。

反觀班級裡學習輕鬆高效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會給孩子恰如其分的鼓勵,心態也比較積極。

因此她得出結論,家庭環境真的可以左右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而父母的態度和言語又是這個環境中最重要的環節。

2

在童年裡,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價值感。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有勇氣去探索世界,而價值感會讓孩子有信心去實現自我。

前者的建立是在年幼的時候給孩子陪伴,並對其要求和情緒作出回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在一起。

價值感,則是父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有“我能”的感覺,這個過程裡,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必不可少。但正是這一點,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有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評師!

演員徐靜蕾在公眾眼裡貴為才女,但回憶起童年卻潸然淚下,說父母對她只有嚴厲,沒有肯定,導致當初考入電影學院,一直深受自卑困擾,甚至差點放棄學業。

而其父親的解釋和很多家長近似:謙虛是美德,批評是鞭策,我這樣做都是想讓她更優秀一點。

但何為更優秀呢?答案卻無從知曉。

自古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一直在頌揚謙虛,貶抑驕傲,但如果父母對此過於執著,就會矯枉過正,將謙虛發展為自卑,將驕傲視為可恥的行為。

研究情緒等級量表的心理學家霍金斯表示:

情緒的等級左右著人的生活質量,而自卑和羞愧,就屬於低級能量,會給人遮雲蔽日之感,無法讓人真正輕鬆和快樂。

相反,一個信任自己的人,哪怕偶爾驕傲,也會更有力量和勇氣探索人生,活出自己。

3

曾有教育家指出家庭教育的怪象:

父母明明希望孩子學習優秀,卻把“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子”當成了口頭禪。

明明希望孩子遵守紀律,卻屢屢把“孩子就是個搗蛋鬼”掛在嘴邊。

明明希望孩子開朗合群,卻總是對孩子發出這樣的感嘆:你怎麼這麼內向呢?

在父母的意識裡,彷彿指出了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孩子就能自動改進並勇往直前。

這實際上是荒謬的想法:根據潛意識的原理,當我們不斷對孩子重複某個評價,這個評價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得到深化,隨即大腦會發出指令,讓孩子作出與該評價相符的行為。

這叫暗示作用,也叫標籤效應

因此有專家指出,頻頻指出孩子的錯誤,是危險的教育。

有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評師!

美國有個羅森塔效應,心理學家羅森塔考查某校,隨意抽取18人的名字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並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過半年,羅森塔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進步非凡,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出色的成績。

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也簡稱

期待效應

4

著名的成功學家和作家拿破崙.希爾曾指出:

當我們將自己的期待源源不斷的輸送給孩子,並堅定不移的告訴他,他有能力做到時,養育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拿破崙曾有個兒子天生殘疾,沒有耳朵。

但他卻堅信孩子具備聽力,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自孩子出生起,他就不斷靠近兒子耳邊傳遞這個信息:你是聽得見的,你是正常的孩子。

這看似滑稽的行為在孩子四歲那年催生了奇蹟,兒子幾乎能聽懂家人溝通的所有語言。後來這個孩子不僅沒有因此自卑退縮,還和健康孩子一起上學,並取得優秀大學的入學資格。

因此,當我們不斷抱怨孩子如何讓我們失望,如何與我們的期待南轅北轍時,不妨檢視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某些消極評價在影響著孩子的動力呢?

如果是肯定的,我們不妨做如下調整:

第一:從指責和否定的模式中走出來

父母和老師作為權威的代表,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如果權威不斷否定自己,孩子就會自動內化這些否定,認為自己是不行的。

因此走出負性評價模式,是讓孩子感覺良好的第一步。

第二:給與孩子正向積極的鼓勵

孩子需要鼓勵和肯定,如同種子需要陽光和水。

當我們真正看到孩子的優點,並及時表達肯定,語言就如同放大鏡,會讓孩子重複類似的良好行為。

第三:找到孩子的優勢

曾將三個兒子送進常春藤名校的母親陳美玲說: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能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孩子的優勢,然後因勢利導去栽培,就能讓孩子不被埋沒,又充滿自信。

有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評師!

最後,讓我們重溫養育的初心,並對孩子的能力深信不疑,做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陪伴者,而不是壓抑和摧毀孩子信心的差評師。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