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你養你,你還跟我談隱私?”

“我生你養你,你還跟我談隱私?”

前段時間,有幸和同事去學校參加一個心理宣傳活動。那場活動的主題是,你覺得家長有沒有侵犯你的隱私?

一問到這個問題,孩子就在下面激烈地討論了起來:

“我媽媽總是偷看我的日記!”

“他們不經我允許,就翻我的房間!”

“還有,還有,他們看就看了,還要告訴其他人……”

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強烈。當時坐在最後的家長們,臉色都稍顯尷尬。

活動期間,我們調查了家長對“偷看”日記這一行為的看法,發現家長的態度基本上都是:

“不就是看個日記,有什麼大不了!”

“孩子有什麼隱私,我都是為她好,萬一誤入歧途怎麼辦?!”

“她都是我生的,她的一切都是我給的,一個日記算什麼……”

家長們都認為這是愛的表現,並且也沒意識到這種行為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當時,家長們無所謂的態度與孩子們的激烈控訴,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麼,這種被家長認為“沒什麼”的行為,到底給孩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呢?

其一,父母的偷看,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隱私和心理空間受到了侵犯。

在發展心理學上,孩子在兩到三歲左右會漸漸產生自我意識,開始有“你”、“我”、“他”的概念,渴望有自己的空間。

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空間,也包括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也可以稱為心理屏障。孩子在這個空間裡進行自我發展,並且在這個屏障的保護下能感覺到安全。

如果孩子長久地受到侵犯,就會意識不到邊界,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難以與他人建立起清晰的邊界,又會進一步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

“我生你養你,你還跟我談隱私?”

其二,若父母無視孩子的反抗,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權益無法爭取的無力感。

孩子心理上的無力感又會使他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最後甚至形成攻擊性格和厭世情緒。

我有一個同事就面臨了這樣的情況:她的女兒上初中後,開始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

同事愛女心切,便“偷看”了女兒的日記。女兒知道後,對他進行了控訴,可女兒的不滿最終又被同事給壓制了。

本來很活潑的一個小姑娘,開始變得不願意說話。有次甚至聽說,孩子在家出現了自殘行為。

其三,父母的偷看行為,還會加劇羅密歐和朱麗葉效應。

所謂羅密歐和朱麗葉效應就是,在一定範圍內,當父母或長輩過於干涉孩子的問題時,這個事情對孩子的吸引力會變得更大。

這一點,很多父母應該深有體會。

你說多吃青菜對身體好,孩子偏偏就不吃。你說打遊戲對眼睛不好,孩子偏偏通宵玩遊戲。

總之,就是你說東,孩子就往西。

家長的關心與孩子的需求,總是不能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謂,父母關心有道,但不可毫無剋制。

講座當天家長們表達了憂慮,也表達了想要關心、瞭解孩子的心情。

但有時你想和孩子說幾句心裡話,但他就是不願意和你溝通,總是說不了幾句便聊不下去了。

久而久之,家長們也便越來越無法掌握孩子的情況,內心更加焦慮。只能走到“偷看”、“誤闖孩子空間”的道路上了。

“我生你養你,你還跟我談隱私?”

不可否認,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孩子以愛之名的干涉,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個問題,不再有慘劇的發生呢?

首先,尊重並信任孩子,不盲目的給孩子貼標籤

魯迅先生曾說,如果不先行尊重理解,一味蠻做,就更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吃飯時,所有客人都說菜品新鮮可口,只有海嬰說不好。海嬰母親以為孩子胡說,就責備了幾句。

先生聽罷,便自己嚐了一口,誰知果然不新鮮。於是便感慨道:

“孩子說不好,我們不加查看,一味抹殺是不對的,我們得要尊重信任孩子啊!”

由此可見,尊重是前提。

在家庭中,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學會和孩子平等地溝通

再說一下前文我的那個同事,她和孩子的交流全靠吼,總是武斷決定、壓制孩子。

心理學對兒童的人格研究顯示:

孩子內心都願意依靠父母,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放棄。

作為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拉近自己與孩子自己心靈上距離。

傾聽孩子的想法時,盡力營造輕鬆的氛圍,態度平和,採取商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對孩子加以認可,不過於批判。

“我生你養你,你還跟我談隱私?”

當孩子覺得你和他是朋友,便願意和你溝通,會主動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你。到了那個時候,偷看日記這種行為,你還用得著嗎?

最後,適當和孩子保持距離,不要超過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這個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提出的,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的界限。

父母應該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在一定的心理空間裡感到舒服,你對孩子的愛才會被真正地理解,孩子才會好好地享受跟父母之間的關係。

維斯冠說: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父母希望真正地關心到孩子,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應有的尊重。那麼,就請給予孩子適當的邊界,更合理的溝通,讓孩子更好的遨遊於美麗的世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