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想要南迁,而大臣们都知道崇祯的意思,为什么没人想讨好皇帝主动出来替他背黑锅?

冯开朗

有很多人觉得崇祯皇帝就是个榆木疙瘩,觉得他完全可以迁都南京,以避李自成和满清的锋芒,座山观虎斗,等李自成和满清斗个两败俱伤,再效仿太祖朱元璋北伐收复失地,然而,难道崇祯皇帝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不然,崇祯最后想过迁都,不过被大臣“劝”住了。当时确实有很多大臣想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提出来这个观点了,崇祯也默认了,所以并不算被黑锅。但是,这个看起来不错的主意被一些道貌岸然的大臣给否决了。

崇祯皇帝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了崇祯皇帝最后一次考虑南迁的过程。崇祯十七年(1644年,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这一年)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在德政殿召见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左都御史李邦华和总督吕大器将其举荐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在召对中询问其御敌良策,李明睿请崇祯屏退左右,走进御案之前,小声的向崇祯皇帝建议:“臣最近听到贼寇气焰越来越嚣张,已经渐渐逼近京城附近,现在唯有南迁可以缓眼前之急。”崇祯皇帝听了之后,说:“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乱说。”过了一会,又问道:“不知道天意如何?”李明睿答道:“天意难测,还是要靠皇上圣心独断,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影视剧中的李明睿

一般大臣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随便提出南迁的建议的,而李明睿则不顾自身利益提出了南迁的建议,眼见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祯皇帝也不由得将自己的心声托盘而出,崇祯皇帝对李明睿说:“南迁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没人愿意帮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谋而合,但是外臣都不愿意南迁,该怎么办呢?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万不可外泄,否则定要治你重罪。”之后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崇祯皇帝还给李明睿赐宴,可见崇祯皇帝对于李明睿提出的南迁主张十分赞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边已无险可守,情势越发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劝皇上南迁,崇祯皇帝十分赞同,于是将李明睿的奏疏下发各部讨论。然而奏疏发出去之后,百官哗然,有些道貌岸然、死读书的伪君子跳出来反对迁都,其中以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为首,他将主张南迁之意斥为邪说,还上疏参了李明睿一本,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光时亨阻止迁都

但是光时亨此举无疑是拍到了马蹄子上,他可能并不知道崇祯皇帝也是主张南迁的,于是崇祯大为恼火,气得破口大骂:“光时亨阻止我南迁,本应处斩,但是姑且饶了他这一次。”虽然崇祯皇帝大发脾气要斩了阻止他的光时亨,但是他在关键的时刻又不够强势,于是南迁之事经过这一闹,又不了了之了。

崇祯皇帝大怒

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在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就进了北京城,而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至死也没有迁都,而且连儿子都没有送出北京城,就就导致了江南残余的南明政权缺乏一个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皇帝,最终各派势力互相争斗,被满清各个击破。而崇祯皇帝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应该为此事负责,毕竟是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南迁这一唯一挽救大明王朝的机会。

1644年4月形势图


天涯看点历史号

皇帝想要南迁?

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等到事不可为之时,想起来这个念头来了,按照这个皇帝一贯的脾气,把责任推给大臣,当初我要走,你们不让走,

关键的问题是明军已经对朝廷没有希望,盼着朝廷早点死,皇帝想不到更不敢想

看看当时的形势,表面上根本没有走的必要,李自成在1644年一月,还在陕西,这个时候走,真是会在历史上留一下一笔,贼在千里之外,皇帝望风而逃,

李自成东征,就打了一个硬仗,在宁武关打了十几天,死伤了上万人,后来基本上没打仗,一路和平解放,包括北京也是和平解放的,随便哪儿再打个十几天, 慢腾腾的吴三桂也该到了,

四路勤王大军就来了唐通,唐通还降了

李自成东征就这个情况,明军对这个朝廷早就绝望了,都盼着早死早超生,混到这个份上,是这个皇帝平常的一贯做为,忠臣良将一个个惨死,要么被皇帝杀了,要么死了皇帝却也不知道抚恤,

这个皇帝死好面子,有事情就把责任推给臣子,当文臣武将是傻子吗,能混上去的都是人精,

到死都是诸臣误我,死了活该


书剑漂零

在崇祯一朝能够当大官,除了身体健康,能够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参与南迁讨论的大臣,都是比猴还精的人。

他们知道怎样做一个大臣,怎样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这太正常了,就拿现代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讲,一个企业里两个人一个级别,一样的工资,但是A提出公司各种弊端,想积极努力工作,但是由于性子急,总是冒犯领导;B对待工作很消沉,但是很热衷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一张嘴能说会道,老板即使知道他不爱干活,但是也不是很讨厌他。

到年底考核的时候,A得了一个良好,B得了一个优秀!发完年终奖A就辞职了。

所以,在朝廷为官,尤其到了中央层面,不是那些能力出众,为国分忧的,而是那些会来事,懂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并且能说会道的人。

这样一群人,在太平盛世的时候都只顾自己,结党营私,在大厦将倾的时候,还会出来给崇祯背锅吗?

而且,崇祯对跟他一个阵营的小弟,那是好不心慈手软啊!有一种人就是这样的,改革牺牲啊什么的都仅自己人下手,等到有好事的时候,就都想着别人。

我们村以前村长是咱家亲戚,政府征地的时候一点好处没有,还得带头签字,村长说,咱是亲戚,不能让我难做吧!后来,才知道,那些钉子户拿的比我们多得多,避嫌!

村里都如此了,何况朝堂之上。

崇祯就是这样的村长,谁真心对朝廷好,对皇上好,魏忠贤绝对是一个,虽然我一再强调魏忠贤是一条狗,但是魏忠贤也是一条看家护院的好狗,崇祯登基第一件事,干掉这条狗。谁战功赫赫,前线抗清,袁崇焕吧!虽然我一再强调袁崇焕志大才疏,情商比较低,不会做人,大局观比较差,没有战略意识,爱说点大话,但是人家毕竟是京师防卫司令衔的人,对明朝还是忠心耿耿的,还是勤王来的,崇祯说杀就给杀了。

要说为军解忧,替崇祯背锅的人以前还真有过,兵部尚书陈新甲,那时候明朝已经式微了,崇祯有意和清议和,陈新甲从中操作,后来事情泄露出去,引来京师官员的声讨,崇祯就杀了陈新佳,以泄民恨。这,以后还谁愿意给你背锅啊!

什么样的皇帝值得背锅,有情有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大方方的。

现在中国讲人情社会,讲说话办事,这一类的书成为大卖的书籍,有一个案例说的非常透彻,就说和领导一个电梯上楼,领导放了一个屁,你马上说是自己放的,就是会来事的人,也就是替领导背锅了。以前你在公司就等着策马奔腾吧!

但是,崇祯是什么样的领导呢?当你说完是你放的时候,还会教训你几句,然后打开电梯,捂着鼻子一脸鄙夷的离开。崇祯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崇祯这样的事做多了,被崇祯摆过一道的人都不在了,剩下那些在电梯里遇到崇祯放屁,要么不说话,要么A说B,你吃粑粑了,放屁这么臭,B说A,才粑粑拉裤裆里了吧!崇祯一脸黑线。

所以,到讨论南迁的时候,崇祯自己还不好意思说,希望大臣提,大臣一合计,说了句,必须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吧!

崇祯气的嘴都歪歪了,自杀前,血书“诸臣误我”,应该是还生大臣的气。


史论纵横

因为背锅会死人啊。之前的背锅侠陈新甲就是在崇祯暗中授意下去跟清那边谈议和的啊,结果过事情败露,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翻脸不认了,根本不保他。陈新甲只好自己花钱保命,贿赂高层搭救一把自己。结果被刑部侍郎徐石麒说: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最后,陈新甲被斩于市。

有陈新甲的例子在前,崇祯的背锅侠哪有这么好当。和珅给乾隆背锅,是又有甜头,又有命在,收拾和珅的是嘉庆帝,好歹和中堂也风光了很多年了,这锅子背得值了。给崇祯背锅,甜头一般,还容易丧命。崇祯这人虽然很勤政也很节俭,但他为人也是真的刻薄寡恩。他当了十七年的天子,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这其中崔呈秀、阎鸣泰跟魏忠贤是一党,革职不意外,死得不意外。剩下的十二个不是革职查办,也就是下狱,只有最后两个离职没什么大事到头上,冯元飙因病退休,张缙彦赶上了大明亡,到了大清他因为贪污被清朝流宁古塔了。中间熊明遇被崇祯革职查办,因素竟然是熊明遇替沈棨辩护了几句,沈棨干了什么呢?其实,他不过就是花钱议和,让清退了兵。刚才提到陈新甲也是崇祯十四个兵部尚书之一。说到底,崇祯这个皇帝是难伺候。

再说这背锅侠,谁愿意去做?奸臣拍皇上马屁做背锅侠,图利也得要命吧;如忠臣不削于背锅侠,他们冒死直谏言,说好听的是为了忠义,其实也为了名啊。一般忠臣靠昏君衬,这些人不怕逆龙鳞,也不怕死,也不图利,但是他们不削背黑锅。良臣,如魏征这样的人,其实官场老油条,谏言是一门艺术,人家深思熟虑说话,这类是要名和要命的,怎么可能不要命去背锅啊。

崇祯这样爱折腾的BOSS,又不给了待遇,还可能送命。试问这口锅子上哪儿找人背啊。另外,崇祯也是死要面子,大臣不愿这口背锅,自己说不完了。何况有些锅很大,基本上都是皇上自己做了,然后大臣们帮忙圆过去啊。


柳氏异闻录

明末崇祯南迁是之所以未能成行,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大臣,而是因为崇祯本人犹豫不定,首鼠两端。

为什么这么说?

崇祯最早出现南迁念头是在1643年4月,周延儒督师通州的时候,由于清兵连续多次入关对北京造成很大威胁。他鉴于内外交困,焦头烂额的形势,曾经与周延儒秘密商议“南迁”的可行性。但是这个机密消息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天启皇后张氏的耳朵里,张氏得知消息后,坚决反对迁都,大骂周延儒误导皇帝。

由于崇祯极其尊重天启皇后,加以清兵北撤,南迁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局势再度发生逆转,孙传庭剿闯失败身亡,李自成顺势占领西安,兵锋直奔北京而来。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京城危在旦夕,只有迁都才能给大明续命。于是,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南迁的方案再次被摆上了崇祯的桌上。

主动提出南迁的是左中允李明睿,他是江西人,天启年间进士,他给崇祯的建议是:皇上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日抵达淮上。左都御史李邦华也力主南迁,不过他也发现崇祯南迁阻力很大,于是提议不妨太子先行南迁,监国。此外,驸马都尉巩永固也极力劝说崇祯南迁。

然而,内阁首辅陈演、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都极力反对南迁,尤其是光时亨,他把南迁的提议上纲上线为别有用心的小人之言。陈演请辞之后,继任的首辅魏藻德也是如此。

最终,崇祯迁都或者太子南迁的议案统统胎死腹中。

历来,很多明史研究者都把南迁未成的黑锅扔给大臣,认为是他们不肯出头才导致大明灭亡。

然而,我认为不是这样。

首先,崇祯的性格就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崇祯在位十七年,面临在关外满清和关内流寇的双重打击,始终拙于应对,左右为难,如果他是一个有战略眼光有魄力的皇帝,早就应该分清攘外和安内的先后顺序,主动与满清和议,放手剿灭四处流窜的农民军。

然而,他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立场,满清威胁大就调兵去打满清,流寇威胁大就调兵去打流寇。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敌人都越打越大,越大越强,直到搞到明朝社稷覆灭,身死国王。

在迁都问题上也是如此,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

如果他能站出来说,我要迁都,手下的大臣谁敢反对?

其次,崇祯并没有意识到明朝的灭亡近在眼前。

1644年正月初三第一次提出南迁动议的时候,宣府、大同等重镇还在大明王朝控制下,这都是明朝经营多年的军事防御重镇。然而,出乎崇祯意料之外的是,除了山西副总兵周遇吉拼死抵抗以外,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通就连抵抗都没有,而是主动联系投降。

然而,就是这个姜瓖,在1649年起兵反抗清朝,在满清重兵围困下,坚守大同长达一年。前后不过五年,反差如此明显。假如他在李自成进攻的时候,坚决抵抗,崇祯本来也没有迁都的必要。

本来,李自成在宁武大战后,也打起了退堂鼓:“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

可以说正是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通给了他进军北京的底气。

最后,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害了自己,更害了大明。

当时,有人建议,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定王和永王就藩(地点未定,但大多数主张是建藩南方)。这本是为国家考虑的一腔好意,但没想到的是,崇祯居然怒不可遏:“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先生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

这本来是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办法,却因为崇祯自负多疑的性格再次作废,随着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身死,三个儿子就此下落不明。

这个,又该怪谁呢?

所以说,什么大臣不愿背锅都是假话,最终决定权不是在崇祯本人手中吗?


小奔说史

这件事完全是崇祯自己作下的。

崇祯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毛病--死要面子。不管遇到天大的事情,维护自己的面子是首要的,甚至这已经成为崇祯的潜意识。

我们不知道崇祯为什么会如此的爱面子,但是爱面子这个毛病,的确让大明丧失了许多战略机会。其中一个就是

与后金议和一事

当时农民军与后金轮番折腾,搞得崇祯痛不欲生,这时候他就起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念头,想要先和后金议和,抽出手来彻底收拾农民军。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一想法没问题,毕竟当时的大明无法两线作战。

于是崇祯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后金通信,商议议和的事情。但是有一天,陈新甲将边关发回的后金关于议和条件的密函放在桌子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就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导致议和泄露。

议和事件泄露后,崇祯不仅不维护陈新甲,反而落井下石,将陈新甲斩首,就是怕暴露自己,不愿担上议和的“恶名”。

但是当时朝堂上的大多数人都心中有数,议和是崇祯自己的意思,否则陈新甲一个兵部尚书就算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私自和敌国谈议和的事情。但是崇祯却为了自己的面子干掉的陈新甲,不仅错失了很好的战略机会,而且也让群臣的心彻底凉了。

在群臣看来崇祯就是一个“送死你去,背黑锅你去”的凉薄之人,都不愿意替部下背黑锅,这样的老大跟着有啥意思。

到最后想要南迁时,群臣也都明白崇祯的意思,但是就没人站出来,因为他们生怕自己也和陈新甲一个下场。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朝代亡了,君主必须死,但臣子们不一定啊,只要肯低下头投降,就算不能继续做官,多半也可以回家养老的。所以当时的臣子即没有为大明守节的想法,也没有替老大去死的念头。南迁自然不了了之。


岩上无心云相逐

因为崇祯实在不是一个可以让下属心甘情愿替他出头的领导,作为一个皇帝,崇祯毫无担当。

南迁之议最早由翰林院学士李明睿提出,从崇祯十七年就开始反复讨论。李明睿本人是南迁的主力推动者,逐渐在朝中分为两派:以北方官员为主的固守派,和以南方官员为主的南迁派。

问题在于,李明睿仅仅是个翰林院学士,位卑言轻,而内阁大臣的态度则十分暧昧,没有人愿意明确表示支持南迁。尤其内阁首辅陈演,更是态度明确的反对南迁,而且反对南迁的众大臣还以春秋大义这种古代的政治正确来压皇帝,最终使南迁动议流产。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因为大臣们太知道崇祯是什么样的人了。

崇祯这个皇帝,有个特色就是——功劳总是自己的,过错全是别人的。对待功臣良将,他的赏赐十分吝啬,像卢象升孙传庭这种名将多次有过有功不赏的情况,甚至两人战死之后都得不到抚恤和追认。但崇祯的另一个原则是——有过必罚!而且是重罚,对待大臣动辄斩首抄家,所以史书评价他“寡恩”。

而且崇祯总是习惯性的讲局面恶化的责任推到大臣身上,无论是清军入关还是流寇蜂起,他都不认为是自己政策失当,而总是诛杀大臣。就算是自己的想法,也会在关键时刻推出大臣来背锅。

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三年,崇祯有感于两线作战实在力不能支,于是想和满清议和。但受限于明朝“不议和”的政治正确,这种事情不能明着干。于是密嘱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接触,可是这件事后来被人扒了出来,言官交相弹劾陈新甲,崇祯毫无担当,当即下令将陈新甲斩首,当了自己的替罪羊。

有了这么个先例,大臣心里自然也清楚。就算有内阁大佬公然支持南迁,皇帝到了南京之后,也一定会以“首倡邪议”,丧城失地的罪名将其斩首,明末的大臣们都是人精,谁也不会当这个冤大头,所以君臣就一起在北京等死喽。


小约翰

有很多原因,但很主要一点是侥幸心理!如果知道会身死国灭,崇祯一定立马南迁的!主要是大明建都北京后遇到很多次兵临城下的紧急情况,蒙古人,满洲人……都没有攻破北京城!

况且迁都动摇天下,当时北方虽然很危急,但西有山西明军守着门户,东有辽东铁骑集团,没有料到短时间失守。以为还有机会。

其实崇祯就是死了也没有关系,君王死社稷,会获得民众的同情心!是一个很好的公关!真正的关键问题是崇祯没有把太子送去南京监国!!

如果有太子在南京……明末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