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時期的蒙古騎兵的武器是弓箭,請問,箭桿是什麼做成的?

天長水秋

《天工開物》對明代軍用弓箭(用於弓射的箭)的製法作出了詳細的闡述。

書中說,箭頭通常長一寸,形制有多種,滿蒙地區的箭頭像桃葉槍,廣東南部黎族人的箭頭像平頭的鐵鏟,中原地區的箭頭像三稜錐。

《武備志》中也記載有多種不同的箭鏃,這些箭鏃的用途不同,形制也各不相同。有專用於射纜繩的月牙箭;用於射馬的艾葉頭箭、鏟子箭、狼舌頭箭;既可射馬,又可射人的菠菜頭箭、鑿子頭箭、柳葉箭;還有用於破甲的破甲錐箭;用於射馬或打獵的三叉箭、菱葉箭、眉針箭、兔叉箭;由戚繼光創造的兩開肩箭;用於打獵或傳遞信號的鐵撲頭箭;用於演練的皮頂角頂小撲頭箭;還有四扣馬箭、蕎麥稜箭、無扣箭、攢竹箭、半邊扣箭等多種箭矢。

《天工開物》裡說,箭桿一般長二尺,末端有一個凹槽,稱為“銜口”,用於扣弦。各地製作箭桿的材料也不同,如南方用竹,北方用柳木,滿蒙地區用樺木。

如果箭桿上打有孔,射出去時就會和安裝鳴鏑的箭一樣迎風發出聲音,即“響箭”。這種響箭宋代也有,稱為“鳴鈴飛號箭”。從《武經總要》上的插圖來看,鳴鈴飛號箭的箭桿便有多個穿孔,與《天工開物》中的記載類似。和使用鳴鏑相比,這種製作響箭的方式相對比較簡易和廉價。

一般來說,用竹製作箭桿時,並非使用單根竹材,而是要用三四條竹條粘合在一起,然後再將粘合好的竹材削成表面光滑的圓柱體長條。削好後,兩端要用絲纏緊,然後在表面髤漆,這種箭桿又稱“三不齊”。

但也不是說不能使用單根竹子製造箭桿,如浙江和廣東南部有天然的箭竹,直接截取枝幹即可作為箭桿使用。

如果使用柳木或樺木製作箭桿的話,需要選取較為圓直的樹枝,然後再稍加修正就可以。

竹製的箭桿一般不需要矯正,而木製箭桿風乾之後會變彎,這時候就要用一種被稱為“箭端”的工具來矯正。箭端是一塊木板,上面刻有槽,矯正時,將木杆放在槽裡來回刮拉,箭桿就會變的平直。

箭桿的後端裝有箭羽,箭羽非常重要,其優劣直接影響箭的速度和準確率。箭羽為剖開的鳥羽,用膠粘在箭桿末端,一共三條。製作箭羽的鳥羽越硬越好,以鵰翎為佳,角鷹和鷂鷹的翎次之。

《天工開物》裡說,南方沒有大雕,鷹也不多,因此南方人經常使用雁翎或者鵝翎製作箭羽。這些翎毛由於比較軟,不抗風吹,箭射出去後,遇到風就歪了。因此整體上說,南方的箭質地不如北方的箭。


冷兵器研究所

●就題論題不做任何擴展。


●南竹北木。以下圖中蒙元箭桿用材應為硬直木,似以樺木杆為上。

●向引用網絡圖片的原作者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