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的蒙古骑兵的武器是弓箭,请问,箭杆是什么做成的?

天长水秋

《天工开物》对明代军用弓箭(用于弓射的箭)的制法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说,箭头通常长一寸,形制有多种,满蒙地区的箭头像桃叶枪,广东南部黎族人的箭头像平头的铁铲,中原地区的箭头像三棱锥。

《武备志》中也记载有多种不同的箭镞,这些箭镞的用途不同,形制也各不相同。有专用于射缆绳的月牙箭;用于射马的艾叶头箭、铲子箭、狼舌头箭;既可射马,又可射人的菠菜头箭、凿子头箭、柳叶箭;还有用于破甲的破甲锥箭;用于射马或打猎的三叉箭、菱叶箭、眉针箭、兔叉箭;由戚继光创造的两开肩箭;用于打猎或传递信号的铁扑头箭;用于演练的皮顶角顶小扑头箭;还有四扣马箭、荞麦棱箭、无扣箭、攒竹箭、半边扣箭等多种箭矢。

《天工开物》里说,箭杆一般长二尺,末端有一个凹槽,称为“衔口”,用于扣弦。各地制作箭杆的材料也不同,如南方用竹,北方用柳木,满蒙地区用桦木。

如果箭杆上打有孔,射出去时就会和安装鸣镝的箭一样迎风发出声音,即“响箭”。这种响箭宋代也有,称为“鸣铃飞号箭”。从《武经总要》上的插图来看,鸣铃飞号箭的箭杆便有多个穿孔,与《天工开物》中的记载类似。和使用鸣镝相比,这种制作响箭的方式相对比较简易和廉价。

一般来说,用竹制作箭杆时,并非使用单根竹材,而是要用三四条竹条粘合在一起,然后再将粘合好的竹材削成表面光滑的圆柱体长条。削好后,两端要用丝缠紧,然后在表面髤漆,这种箭杆又称“三不齐”。

但也不是说不能使用单根竹子制造箭杆,如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直接截取枝干即可作为箭杆使用。

如果使用柳木或桦木制作箭杆的话,需要选取较为圆直的树枝,然后再稍加修正就可以。

竹制的箭杆一般不需要矫正,而木制箭杆风干之后会变弯,这时候就要用一种被称为“箭端”的工具来矫正。箭端是一块木板,上面刻有槽,矫正时,将木杆放在槽里来回刮拉,箭杆就会变的平直。

箭杆的后端装有箭羽,箭羽非常重要,其优劣直接影响箭的速度和准确率。箭羽为剖开的鸟羽,用胶粘在箭杆末端,一共三条。制作箭羽的鸟羽越硬越好,以雕翎为佳,角鹰和鹞鹰的翎次之。

《天工开物》里说,南方没有大雕,鹰也不多,因此南方人经常使用雁翎或者鹅翎制作箭羽。这些翎毛由于比较软,不抗风吹,箭射出去后,遇到风就歪了。因此整体上说,南方的箭质地不如北方的箭。


冷兵器研究所

●就题论题不做任何扩展。


●南竹北木。以下图中蒙元箭杆用材应为硬直木,似以桦木杆为上。

●向引用网络图片的原作者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