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志敏先生,是當代書法大家和引碑入草開創者,尤以狂草和魏碑聞名,

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他在《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一書中開篇即表明心跡:“予偏愛草書,猶重書之精神內涵。故所書唯求任情恣性,不備六體。”他作狂草,滿懷激情,提筆之前,佇立審視案上的幅紙,連連吸菸。一旦意象在胸,便將全部心神傾注於毫端,迅速揮掃,一氣呵成。之後,把筆一投,欣然微笑,暢遊於藝術大化之境。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在指導和點評書法創作

李志敏的草書探索思路,與于右任和林散之這兩位近現代草書大家明顯不同。于右任主要是將章草和小草結合,並融入碑的味道,並未觸及狂草這一書法至高之境;林散之的草書從總體上看,也未超越小草範疇,且在功力上還弱於于右任。李志敏則選擇了比于右任和林散之更高難的探索方向——狂草,將北碑與唐草融合,晚年開創引碑入草獨特書風。正是由於三人創作思路不同,從而造就了不同的書風。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藁書:《標準草書指南》序言手稿

李志敏先生的好朋友,泰國公主詩琳通的書法老師、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會長張振國(翁圖)教授撰文說:“李志敏道長是沈尹默之後北京大學歷史上又一位書法大家,其書藝書論雙臻,尤其是引碑入草的書風使其獨步書壇。他對自己的書作充滿自信,曾言‘生不留名,死留名’。實際上,其生前已名播中外,去後人們益發發現其書法價值,愚識其必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一席之地。”李先生生前也常說:“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這足以表明他對引碑入草探索的執著和堅韌。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大草千字文

如何認識“引碑入草”呢?在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風貌距離最遠,最具實踐之難度,其實踐價值亦最大,所以,引碑入草當為碑帖結合之高級形態。作為有深厚學養和藝術創造力的書家,李志敏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將碑派書法之內核及精神植入草書,使草書從筆法、結體到風貌為之大變。啟功先生說過:“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國際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也說過:“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由此可見,引碑入草是當代書法特別是草書發展的一個重大前沿性命題。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引碑入草的首要問題是結合什麼?引什麼、入什麼?需要澄清的是,引碑入草並非是在草書作品裡加些許碑體字,簡單地將兩種書體穿插在一起,而是要將兩種書體徹底融為一體,包括從內在技法到外在精神的高度融合,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書體形式和一種新的草書風貌。探索引碑入草,必須敢於和善於取捨。其取捨原則,就是取其最本質之特色優點,同時舍其餘之諸特色優點。引碑入草正是要將魏碑和草書在高級層面,即將兩大書體之“魂”融合一體,而並非是要將所有諸要素無一疏漏地保留下來。否則,引碑入草必將失去實現之可行性,妄圖“眾美”卻丟掉“大美”。這是探索引碑入草的理論前提和實踐基礎。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自作詩手札:“獨抱寒衿思不眠,長思死前二九年,愛國忠誠如烈火,舍......

李志敏探索引碑入草的開創性意義,就在於他的思維裡有著明確的“取捨原則和強烈的“求變思路,即集中將碑之最本質之筆法和雄強之風貌,從根本上植入草書特別是狂草實踐之中。同時,他又敢於果斷捨棄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則和要求,結字高古,取法漢魏,用筆大膽,點畫簡省,結體奇異險峻,氣韻通達連貫,使他的書風兼具“流放姿縱”和“蒼茫雄渾”之神韻。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論》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畫理,又是書道。惟書道隨物宛轉,探妙於物.....

與當代眾多書家的創作風貌、署名落款千篇一面不同,李志敏的每一幅草書作品、甚至每一幅作品的署名落款都極力尋求變化和差異,這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千篇多面”、“鮮有雷同”的特點,但整體上又能體現出凝重粗曠、雄奇厚拙的碑學意蘊,反映了他對引碑入草探索的執著和深入骨髓的求變意識。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志敏狂草的大氣磅礴之勢,得益於魏碑方筆和圓筆的渾然妙用。他曾提出:“筆圓在多用中鋒,勢圓在點畫柔潤,體氣圓渾。氣圓在氣貫其中。神圓在栩栩如生,流轉完善。”在這一思想下,他將雄強之方筆和開闊之圓筆,自然嵌入草書特別是狂草創作之中,同時以狂草神韻境界為精神內核與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備,並且用筆簡、短、枯、利、碎、險,尖利的銳角線迭出,筆線時生“毛刺”,流暢中不失峻力之氣,拓展和豐富了草書之固有筆法。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李志敏注重將碑學的墨法原則引到狂草創作之中,厚澀之間現樸拙,酣暢之中出力道,形成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線條點畫更具張力、視覺感官更具衝擊力的墨風特色。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張辛教授曾撰文評價:“李先生的草書不滯澀,很流暢。點畫有力度,沉而不浮;結字或出奇而不怪;布白非如‘算子’,而是‘星光閃爍’。總之大墨淋漓,氣象剛嚴。”該論正源於此道。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自作詩《大覺寺》:春色不同豔桃去,幽香又隨玉蘭來。鉛華洗盡成大覺,韻碧神清悄悄開。

李志敏尤為注重“用筆貴約,約而能真”,在“化線為點”的探索中將“點”的運用推向極致,構成作品整體以點為主體的效果,打破以傳統點線互補為佈局的固定模式,創作出另一種“點若崩雲,散若眾星的效果。他特別強調:“書之大開大合,要加黃河之曲伸自然,海濤之起落從容萬不可拗勁扭項,矯揉造作。”這也是不少人將他的書風概括為“散點派”的一個原因。同時,為了避免點的增多阻礙筆勢流動的快感,李志敏還善於突破以往書家偏好“單一取勢形式的風格,使字體的“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出現在同一幅作品裡,並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對比、呼應、補救、依讓等又多依靠多個字來整體促成,使全篇氣勢一氣呵成、了無掛礙。正如包世臣所講過的,引碑入草同樣是“壯其勢而寬其氣”的。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司空曙《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有人批評他的狂草“難認讀”,不“大眾化”。實際上,持此論者往往缺乏深厚的書法審美能力,特別是對草法的認識較淺,甚或只停留在“標準草書”和不多的幾家名帖層面。趙樸初先生就說過:“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趙先生的這番話,很能說明問題。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初創者所作的探索只是開始,其理論體系和實踐探索更是不可能盡善盡美,但他所探索的方向及積累的實踐經驗、技法規律,足以為後輩書家接續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嶄新書風提供寶貴的基礎。

李志敏狂草:“生不留名,死留名”

李志敏書北京大學校訓(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