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校訓和學風,是一所學校的精神象徵和靈魂所在。作為享譽中外的最高學府,北大雖未對校訓有過明確認定,但在眾多北大人的心目中,“勤奮、嚴謹、求實、創新”這八字學風,卻是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校訓”,激勵著一代代北大人砥礪思想,奮勇前行。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手書北京大學校訓(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首任所長金開誠在《漫話校訓》一文中回憶:“改革開放以後,記不得從哪一年開始,才在大飯廳的東門看到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我想,這一定就是校訓了。這校訓當然很好。因為其中所提出的四種行為指針都對人很有教益(特別在治學方面),值得廣大師生銘記力行。過去,我每次路過大飯廳,都要對這八個字凝眸一觀。這倒不是為了加固對校訓的記憶;而是因為這八個字乃已故的北大書法家李志敏教授所書,李先生的書法雄健奔放,恰如傳統書評中常常說到的‘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一直得到我的很高評價。北大校訓尤為李先生的精心之作,故而很耐人觀玩。”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手書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在《跟丁石孫校長辦北大》一文中寫道:“在1986年暑假的北大常委擴大會上通過了大力宣揚‘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字學風的決定。其實,在前兩年學生們“讀書無用論”思潮最嚴重的時候,時任教務長的王學珍和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的趙存生等人就已經討論出來用這八個字來概括北大應提倡的學風了,但當時沒有廣泛宣傳。倒是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雲,在一次全國性的教育會議上將它宣揚了,所以一定程度上它成為全國學校應有的學風,甚至成為有的學校的‘校訓’。從此,大飯廳外就有了書法家、法律系李志敏教授所書的這八個蒼勁的草書大字,《北京大學校刊》報頭旁白上也刊登了此八個字,成為北大人人都要努力遵行的學風,不少人甚至以為這就是北大‘校訓’。”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留在北京大學的部分墨跡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教授在《大墨淋漓,氣象剛嚴——懷念書法家李志敏先生》一文中評價:“北大歷史上的名書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羅復堪、沈尹默等寥寥幾人而已。李志敏先生獨步一時,是著名書法家,是書名顯於學名或曰書法和學問兼二為一的教授,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第一人。這由北大各院系所、‘德、才、均、備’四齋、研究生院等單位的的老匾牌,由原寫在百年講堂的北大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由鐫刻在原法學院逸夫樓前的‘建樓銘’,由散落於全國大江南北數以千計、萬計的書法作品可以見證。”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張岱年評李志敏書詣

2000年前後,隨著北大百週年紀念講堂的興建,校訓碑和大飯廳不得已拆除,但季羨林、張岱年、宿白、陳玉龍等先生,丁石孫、吳樹青、周其鳳、吳志攀等校長,以及海內外諸多北大校友,後來卻時常在談話或文章中提起李志敏手書的“校訓”(學風),給予高度讚賞。哲學泰斗、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還特別撰文:“李志敏同志是書法名家,兼擅書論。他的書法在當代獨樹一幟,他的書論亦多獨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手札:臨懷素《自敘帖》及自作詩

李志敏先生雖然已經故去二十多年了,但他的書法造詣卻日益受到書法理論界的認可,他不愧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特別是他手書的“北大校訓”碑,已經深埋北大人的心底,成為北大人永恆的印記。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狂草《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北大校訓”尤為李志敏精心書作|季羨林、張岱年、金開誠等回憶

李志敏藁書:《標準草書指南》序言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