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習近平這樣準備

認識這堂“課”的重要性——生態興則文明興

這堂“課”講述的生態文明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在今年5月18至19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這樣說道:“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石。中華文明雖然是近代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中華文明的內涵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如出一轍,早在《莊子·齊物論》中就有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周禮》曰: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在幾千年前,生態智慧的光芒就已經熠熠生輝。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還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是全黨全國的目光匯集點,但如若生態環境沒有保護好,第一個受到環境傷害的就是群眾,更會無法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如何上好這堂“課”——六個原則,缺一不可

對於如何上好生態文明建設這堂“課”,習近平在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之後,於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六點原則:“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人類因破壞大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懲罰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人類順應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融洽相處的例子也不計其數,現實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人與自然只有和諧共處,方能永恆!“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完美詮釋了綠色發展的內涵,猶記得福建的閩東那片林海,30多年前因過度砍伐差點成了荒山。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看到後,給當地指了一條出路,“振興閩東在於‘林’字”,30多年後,山綠了,百姓也富了。“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的本質觀從一定程度來說是為了人民,彰顯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為生態環境的好壞是直接投射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習近平曾說的:“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唇齒相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萬物各從其類,各為依賴,無法分離。“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生態文明的建設更需設置“一條高壓線”,嚴肅劃定保護環境的一尺一寸。“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一花獨放不是園”,世界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大花園”,無論缺了誰都將“黯然失色”,只有共同保護其健康成長,“大花園”才能“大放異彩”!

要呈現一堂怎樣的“課”——美麗中國

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課件”要求,就得知道習近平想給國家、人民呈現的是一堂怎樣的“課”。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直言:“要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習近平將這堂“課”的時間定在本世紀中葉,要給大家呈現的是能體現“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境界的美麗中國。在昨天(5月27日)播出的央視新聞中出現的離拉薩市區20公里的達東村,可以說是習近平這堂“課”展示的一小節“預告片”。新聞視頻中村民們正在為1.8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儲備乾淨的山泉水,這些水將用於澆灌全村十幾萬棵樹木。達東村歷史悠久,擁有保存完整的藏家古村落,但在兩年前,這裡還因為水土流失嚴重,村容村貌不佳,並不被外界所熟悉。從2016年開始,達東村下大力氣整治村容村貌,修渠修路,在全村展開大規模“造綠行動”,種下十幾萬棵桃樹、梨樹、楊樹。經過規劃和整治,如今的達東村風景如畫,鄉村遊也搞了起來,古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3000元。新聞中還提到位於藏北草原的納木錯,一直是遊客進藏的熱門選擇,從今年2月份開始,當地啟動“冬遊西藏”活動,遊客同比增長了近八成。但大量遊客的到來,卻沒給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負擔。藍天碧水,是遠來遊客眼中的世間美景;一草一木,是當地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來自西藏自治區旅發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西藏累計接待國內遊客266.7萬人次,同比增長63.5%,實現旅遊總收入超35億元。這些鄉村既恢復了“綠水青山”,又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麗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