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一角二角錢為一毛兩毛?

岔道王文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咱們國家的錢幣是有法定單位的,就是“元”,這個元按照正式的解釋是主貨幣的單位,另外還有“角”和“分”這兩種輔貨幣的單位,但是平時我們說的時候大多數都說成幾塊零幾毛,比如五塊零三毛,很少說成正式的五元零三角,這是為什麼呢?通過翻查資料後發現這是一個沒有準確答案的問題,不過有幾個解釋還是有一定依據的,簡單說一下。



1、我國古代的制錢大多數是圓形的,各個朝代的多外圓內方形。一直到民國時期的銀元也是圓形,人們習慣性的稱為一圓錢或者一塊銀元,但是是“圓”字,不是“元”。這個圓字後來發展成我們的法定貨幣單位“元”。可是老百姓的叫法把一塊銀圓的圓給簡化了,只剩下“一塊”,慢慢的人們都默認叫“一塊錢”了,這應該是習慣的叫法演化成了大眾默認的叫法。

2、古代的一塊銀錠,就是俗稱的銀元寶,它在人們交易的時候可能因為價值超過了所交易的物品本身價值,是需要找零的,但是當時又沒有細分貨幣的各種面額,人們只能從整個銀錠上取下邊角的一小塊作為找零使用,所以這個“一角”慢慢的也演變成我們現在的單位。


3、既然有一塊銀錠和一角銀角的單位叫法了,還有一種單位比銀角更小,古人成稱為“毫”。毫作為比角還小的貨幣單位存在,我自己估計是這個毫子寫起來比較繁瑣,人們通過簡化它的上半部分,只剩下下邊的“毛”,這樣一來既能表達清楚意思,又能很快的便於記錄書寫,所以廣大的人民群眾就把一角錢叫做一毛錢的叫法流傳了下來。

以上只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能不一定十分準確,不過要是想要一個科學的結果也是不可能的,毛的叫法沒有可考證的歷史因素。


一墨一帆


gydvj馬蘭老兵

具體為什麼,樓上那個自問自答的哥們已經回答的很詳細了,簡單說就是因為古時候人們對銀塊元寶的叫法,大眾百姓沿用至今而已。

不過,這裡有個網友的腦洞回覆,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套人民幣較為經典,最早的角票上,是紡織廠的圖片,因為全是紡織廠都是毛,所以叫一毛兩毛。

而一元錢上是著名的女拖拉機手,因為耕地都是一塊一塊的,於是毛和塊就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