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到底有多難?真的能完全恢復原貌嗎?

俞達

做了四年的文物修復,想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看法。

我是做瓷器商業修復的,在所有的文物門類裡,瓷器是最難修復的品種之一,尤其是商業修復。商業修復的目的是要掩飾原來的傷口,把殘器當做完整器賣,也就是要欺騙買家的眼睛,而這些買家,往往是在古玩市場身經百戰的老玩家了,他們往往眼光毒辣,見識非凡,要瞞過他們的眼睛非常困難。也許你會問,玩古玩的大部分水平都一般吧,眼光極好的很少啊。確實如此,但是一件瓷器拿來做商業修復,說明它有比較高的經濟價值,我們修復的器物主要以明清官窯和民窯精品為主。能玩這些價值比較高的瓷器的玩家,基本都是經驗豐富,眼力不凡的行家。商業修復的最低要求,就是要做到即使是行家,也要達到用肉眼無法分辨的程度,這難度可想而知了!

一件器物的修復難度,和它的品種和傷口嚴重程度有關。如果傷口小,又是比較容易修復的品種(比如粉彩),那就比較簡單。如果傷口很大,缺肉,又是比較難的品種(比如青花),那就很難辦了。有人把文物修復師叫做文物醫生,是很有道理的。有傷的文物是我們的病人,但是有些病在現在看來就是絕症,再好的醫生也治不好,這是很正常的。修復師的技術,當代科技水平,材料等都是影響修復結果的重要因素。

其實,博物館裡的展覽性修復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大部分只需要用石膏把器形修補完整,少部分會進行簡單的上色處理。當然,博物館也有類似商業修復的做法,但難度比真正的商業修復要差很多。因為他們只需要修復到把器物放到展櫃裡看不出傷的程度,而商業修復是要經很多專業人士上手檢驗的!這種差別其實不可同日而語。

在修復了很多件古瓷器之後,慢慢地能接受殘缺的瓷器,再後來覺得很多東西其實沒有修復的必要,殘缺,真的是一種獨特的美!由於很多原因,現在已經不做修復了,但是在修復的四年裡,學到了太多太多。以後也會懷念那些做修復的歲月。


莫然212503675

“恢復原貌”並不是文物修復的目的。“文物修復”這個行當,追求的並不是“修成全新的文物”,而是“修舊如舊”,把風蝕破損等的文物修復保養成舊品的狀態。

而文物修復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缺乏可行的統一標準,只能按照修復師自己的經驗作業,而且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屬性,一旦修復出事故破損則代價極大,這也導致了文物修復工作具有極其高危,技術含量極高的特點。

而現在,中國的“文物修復師”正在面臨“手藝失傳”的危險,這個稀有行業正在走向後繼無人的絕境。

至於說“恢復原貌”,造出個十成新的贗品,那仿造大部分文物確實沒那麼難,連恐龍都能造出來。可是仿造品始終不是真的文物的,也沒有文物的價值,頂多拿來賣而已。


Creamy絡

先說結果,文物修復很困難,也不可能不會恢復原貌(原始面貌)。

我們現在日常最多可以接觸到文物的場所一是博物館二是專門的文物市場(拍賣或者其他渠道的轉讓市場)。

這裡捎帶要說明一下,文物和文物也是有區別的,並不是說按等級高低來分,當然這也是一種分類的方式。但是修復通常是要按“物”來說,更接近於,我們日常所說的“字畫”“壁畫”“瓶瓶罐罐”“不可以拆(相對)”等這種概念的說法。

不同的文物對於修復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並不是說把它(文物)修成原始面貌的樣子就是成功——那樣的話,我們做一個複製品,用現代的工業化水準來,幾乎可以完成絕大多數文物的複製——即使不能做成實物也可以做電子模擬的,現在通過像3D打印等技術,創作有了更多的空間。

但是,文物修復並不只是這樣。

文物的修復過程,更願意理解為是一種修行,或者說穿梭歷史時空的過程。歷史的印記,點滴斑駁留在文物上面,這些是無非去抹去和掩蓋的,也是不需要修復的。

而,文物修復的最大難度也恰恰是這樣。並不是簡單的填點硃砂找點顏料把畫的原來顏色塗抹上,也不是把缺一個角的地方再拿塊焊料填存。

而是最大的去展示歷史的痕跡——這不只是取決於修復人員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對“歷史”本身的理解。


小黑豆

文物修復分為兩種:學術修復和商業修復,學術修復是修舊如舊,商業修復才是要追求看起來完美無缺,本人不才,做了10年的商業修復工作,還是能達到您所說的恢復原貌的目的的,只是文物修復上真是人才急缺的,但願國家能夠稍稍政策支持下修復行業,培養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