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公認的國學導師傅佩榮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

全球華人世界公認的國學導師——傅佩榮教授全新力作《傅佩榮講孔子》上市,本書旨在用更輕鬆、更生動、更簡明的方式,帶領讀者直達先哲思想源頭。快速讀懂孔子的思想智慧。以全新的方式講人性、講何為道、講何為聖。新書出版之際,我們採訪了傅佩榮教授。在傅佩榮筆下的孔子究竟有哪些不同?年輕人要如何培養與國學的親和力?讓我們來看看傅佩榮教授是如何解讀的——

全球華人公認的國學導師傅佩榮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

傅佩榮:我們唸書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螞蟻搬家,第二是蜜蜂釀蜜,第三是老鷲摶雲。螞蟻搬家就是把經典老老實實地一句一字念清楚;蜜蜂釀蜜就要醞釀個人心得;老鷲摶雲就是可以樂在其中。我這本書已經儘量到了第三個層次,就是我希望能夠把孔子的思想講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孔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靈魂的偉大聖賢,我研究孔子幾十年,這次重新再把他的思想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介紹出來,讓現代人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跟著書的脈絡,把經典加以消化,加以享受,從而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傅佩榮:年輕人學國學,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要求至少有三:第一是講道理,第二是合邏輯,第三是可應用。

第一是講道理,就是把道理說清楚,說透徹。年輕人聽你講傳統文化,雖然在語言文字上是文言文,時空上和現代也都有些距離,但是裡面的道理是一樣的。人活在世界上,都有理性可以思考。你講的道理如果是正確的,千年之後,也是一樣可以回應,正如《易傳》所言“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第二是合邏輯。每個人都會思考,怎麼能從具體的事實,根據這些材料,做出合理的推論,得出今天可以用的結論,這是年輕人很關心的重點。

第三就是可應用。如果閱讀和學習沒有讓你的生活發生任何改變,那等於白學了。學了之後你要用在生活上,就會跟沒有學過的人不一樣。這一點要向宋朝的程頤學習,他說:學《論語》之後跟學《論語》之前,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改變的話,他就是不曾學過《論語》。

因為我知道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有這三點基本要求,即講道理,合邏輯,可應用,所以我這本書就儘量達到這三點要求。

傅佩榮:儒家經典對現實生活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想用四句話來作概括: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重點是“約、恕、儉、敬”這四個字。

第一,談到儒家,一定要談修養,也就是說,不管你受到多少教育,還要落實在生命的改善上。修養簡單來講只有一個字——“約”,從約束自己開始,話到口邊留半句,做事給人留餘地。開始時會有壓力,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變成你的第二天性,整個人的修為就會慢慢顯示出積極的效果。

第二,對別人要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有“恕”這個字在心中,尊重別人與尊重自己一樣,就會走遍天下。這個“恕”字來自孔子回答子貢的提問,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子說應該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三,對物質要儉。人活在世界上,我們已經使用了許多大自然的物質,所以要儘量節儉珍惜。這個道理在今天特別有用,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能忽略對自然資源的珍惜。

最後,對神明要敬。神明包括我們的祖先在內,你敬畏祖先,你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一定要修養自己的德行,讓自己變的更完善,讓社會變得更美好。這才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走的正確的路。

傅佩榮:孔子和蘇格拉底有什麼共通之處呢?他們兩個人都非常真誠。真誠就是:我按照理性的原則去探求真理,我只要真心追求,一定可以獲得瞭解真理的機會。

他們兩個人自己不斷地學習,後來也不斷地在辦教育,並且總希望開導更多的年輕人。他們求真的精神讓人佩服。像蘇格拉底,有一個字說不清楚,他都不會放過,一定要跟別人討論出結果來;孔子對於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他都不會迴避,一定因材施教。

並且他們兩個人都具有實踐精神,認為智慧要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出來。所以他們最大的共同特色就是:非常重視理性的作用,有人道的情懷,同時充滿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

傅佩榮:我總結出三點不同:第一,人們的學習熱忱要比以前更為強烈,我看到大家都在主動學習國學;第二,人們都希望能夠有原典作根據。如果只是講一些簡單的心得是不行的,還要有根據,所以我這套書談孔孟老莊,每一句話都從原典裡面提煉出來的,這樣才能夠滿足讀者求真的心。第三是生活應用。如果知識對生活不能起到指導作用的話,那就很容易忘記,也不容易跟別人做深入的討論。

所以,現在我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跟十年前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習熱忱,要求原典,生活應用。

傅佩榮:我從孔子的價值觀來說明,這樣的價值觀對現代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參考。

一般人的價值觀分三個層次:

第一是自我中心,這是一個人天生的本能,不管受沒受過教育,他一定都是自我中心,先考慮自己的需求。在這個階段,價值觀有兩種價值,第一種是生存,第二種是發展。人一定要先活下去,活下去之後就會要求怎麼發展。

第二層次是第一層次的向上提升,即人我互動。人我互動的時候也有兩層價值,第一層是禮法——禮與法律,第二層是情義——有情有義。法律是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它是禁止你不要做危害社會的事;禮是引導你積極地跟別人互動,彰顯了一種適當而高尚的情懷,比如說禮儀、禮節、禮貌,這些都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

第三層次就是情義,有情有義。到了這個層次一定需要有某種犧牲奉獻的精神,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活得很好。有情有義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同樣也有兩種價值,一個是無私,一個是至善。無私就是不要有私心,要向顏淵學習,就把自我的執著完全消解,自己有優點不要誇耀,有勞苦的事情自己來做,這樣一來,就跟一些宗教裡講到的“無私”的精神是可以相通的。第二個價值是止於至善,那就是孔子達到的境界,也是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希望天下走上大同的境界。

所以,這樣一個完整的價值觀對現在人來說是最好的參考,這樣的價值觀它具有普世的魅力。

全球華人公認的國學導師傅佩榮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