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快樂金魚91046841

看了這麼多人回答,我也插一腳湊湊熱鬧吧!自我感覺劉備已經對諸葛亮有了戒備之心,後面有刀斧手也說不準!

劉備白帝城託孤,躺在床上對自己的繼承人劉禪極為不放心,又拉著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寥寥數語,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託付,後人一直也以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來比喻最值得信任的君臣關係。但我從這幾句話中讀出了一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備說這句話時蜀國的局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得知後親征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蜀國開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託孤一事發生在劉備親征失敗之後,兄弟之死不能報,只能含恨而終。接著白帝城託孤又語出驚人:君可自取。難道劉備真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說人品不錯,但絕不會把自己姓劉的江山改送他人。

我們在往前看,劉備第一句話就把諸葛亮的死穴點破了: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不難理解,意思就是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但這裡要注意啦,曹丕是什麼人?建立曹魏的開國皇帝魏文帝,也是曹操的次子。那麼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你的能力比魏文帝還強十倍,是個了不起的人。看看,意思是不是變了?

三國時期謀士無數,像龐統、郭嘉、魯肅個個都是能人,如果劉備說君才十倍龐統或者十倍郭嘉,我都可以理解,為何偏偏要說十倍曹丕?這句話當然有玄妙之處,妙就妙在巧妙的點出諸葛亮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自取!

臣子,永遠只是臣子,而君卻是世襲的,當然你也可以學王莽篡位,但這裡劉備給諸葛亮敲了一個鐘,你的能力比皇帝還強十倍,你要不要自取當皇帝啊?

諸葛亮一聽這還了得,這是要把我往火上烤啊。最後,只能是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為什麼要這麼提防諸葛亮呢?諸葛亮所處的形勢很微妙。國家正處在新老政權交替之時,內憂外患不斷,曹魏集團虎視眈眈,劉禪繼位又能力不以服眾,關羽身死無老將輔佐,而諸葛亮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畢竟是個外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必須考驗一下諸葛亮的忠誠,才說出這麼一番話來。為了自己的兒子,也真是操碎了心。

要是諸葛亮在那時說,行,那就我來吧,這可就真是入了套了,說不定真有刀斧手在外同小說中的情節一樣,只等摔杯為號然後血光四濺。不過諸葛亮豈會不知劉備的小心眼,立表“繼之已死”以示忠心。然後,劉備又拉著諸葛亮,讓劉禪拜其為乾爹,這樣一來,諸葛亮要造反就是不義了,也是劉備為其套上的一個枷鎖。


田之雲

有刀斧手嗎?這個我真不知道。但是當時劉備已經不信任諸葛亮了,對其處處提防。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下面我逐一分析:



第一,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只是不出,劉備無奈拿出絕招,放聲大哭,淚沾袍秀,衣襟盡溼。大家想想,衣服都哭溼了,得哭成什麼樣了?縱觀劉備手下其他人,誰曾讓他廢過這麼大的勁?說不記恨是假的。

第二,當年劉備依附劉表,只有新野彈丸之地,曹操起大兵來犯情形甚急,諸葛亮獻策:荊州兵精糧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劉備說:劉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來劉備是故意裝樣,只好說,且再做商議,劉備不悅。

第三,甘夫人病重而亡,孫權用美人計,以妹嫁劉備,實為討還荊州,讓劉備去東吳完婚。按說此行非常危險,是不應該去的,但孔明確說但去無妨,把劉備放了風箏,雖說最後有驚無險,但孔明這麼做實在是沒把劉備的安危放在心上,後來劉備也想明白了,也曾懷疑孔明用心。



第四,曹操赤壁兵敗,路過華容道,孔明早已算出,他明知道關羽義氣深重,放過曹操的可能性極大,還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最後再裝好人饒關羽不死,這是何用意?這件事劉備、關羽都不高興。

第五,劉備要立儲君,問孔明誰合適?其實劉備看出來了,劉禪資質一般,不大想立他,但他又是長子,因此左右為難。就問孔明,孔明這個老滑頭,說:此乃家事,問關張可也。結果關羽說:劉封是義子,不能立儲君,廢長立幼也不合適,還是立阿斗吧。後來關羽兵敗被圍麥城,劉封記恨他故意不發兵救援,關羽最終身亡。



在這裡,我不得不懷疑孔明是何用心,他故意不給意見,讓劉備去問關羽,也知道關羽肯定這麼說,說白了就是想讓阿斗繼位,還不明說怕得罪人。讓阿斗這個廢物繼位,孔明想幹什麼?是不是有想篡位的想法?

第六,關羽身死,劉備藉口為弟報仇,想先吞併東吳,再攻打曹操,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孔明說:陛下,還不是時候啊,望陛下寧耐一時。此時的劉備已經不信任孔明瞭,最終沒聽孔明的話,起兵伐吳,甚至連孔明都沒帶,讓他留守家中。

孔明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東行也。意思就是,要是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伐吳。從這句話也能看出,在當時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只可惜當時法正已亡。

第七,劉備伐吳兵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自知不行了,趕緊把一眾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官至丞相,手握兵權,很多大臣和將軍也都對其頗為信服,可以說在朝中威信極高。而阿斗還不到20歲,又沒什麼心機,要是孔明想造反還不是易如反掌。



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劉備握著孔明的手哭到: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可廢之,丞相可自立漢中王。劉備這番話說的是太虛偽了,他真不管阿斗了?那可是自己的親骨肉啊。當時臺下站滿了大臣,諸葛亮就是有心造反也不能明說啊,只能是發誓以表忠心。

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道:卿可念故舊之情,早晚看覷吾子,勿使有失。意思就是:老趙啊,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敢對我兒不利,殺了就是。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且又忠心,這事交給他劉備也能放心的走了。

綜上所述,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


好孩子就是我

絕對沒有!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


先看看,劉備當時白帝城託孤時怎麼當著諸葛亮和大臣的面說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啥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你的能耐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幫我安邦定國,統一天下,復興漢室。如果我這個兒子劉禪爭氣還能值得你效忠他,那就效忠他幫他,如果不值得你效忠或者不爭氣,那你就取代他自己做蜀國的皇帝吧。

看出來了,這是一個帝王,一個父親說出的話嗎?多無奈,也是沒辦法!

為什麼沒辦法?一般老皇帝死後,如果繼承人年齡小,有兩個選擇,要麼把那些鎮不住的大臣殺了,要麼託孤。

第一:什麼情況下,把大臣殺了?

如果有那種沒大沒小,居功自傲的大臣,就殺,特別是武將。一般是開國、朝廷不穩定時要殺,不然大臣就可能取而代之,例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上位的。


還比如,漢朝漢景帝傳位給漢武帝劉徹時,當時也是局勢不太好,七國叛亂剛平定。漢景帝怕劉徹壓不住梁王劉武和周亞夫,找個理由把周亞夫逮捕氣死,因為周亞夫居功自傲,認為離了他漢朝不行,最明顯的就是周亞夫和漢武帝一起去軍營士兵一致為周亞夫呼喊,完全沒把當時的太子劉徹放眼裡,漢景帝知道了,下定決心要殺了他。

再來一個例子你看朱元璋為了給孫子朱允炆將來好過,能鎮得住下面的臣子,把一些功臣全殺了。這種都常見。


第二:什麼情況下託孤?

建國比較長,國家比較穩定,朝廷的心都歸屬了,認同這個國家了。最重要一點,託孤給文臣。

比如順治皇帝傳位給康熙時,有四個託孤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雖說這個託孤後果不是很如意吧。但結局還算好。

那咱們就說說為啥劉備死的時候沒順帶上諸葛亮。這個是有特殊原因:


按說開過不久應該殺功臣,但是那個開國是天下統一,現在有三個國家,算什麼統一?

當時蜀國內部很不穩定。存在三大勢力集團,荊州派,就是劉備沒入川的時候跟著他的人,例如,諸葛亮,趙雲等等。第二股就是劉璋的舊部,劉璋原來也不是四川的,還有就是四川本地的勢力。這三股勢力其實在暗暗較勁。當時除了劉備,諸葛亮誰還能鎮得住?而且劉禪又不懂得玩弄權術。如果把諸葛亮殺了,不用魏吳兩國攻打,蜀國自己就內耗自己就玩完了。

假如殺了諸葛亮,你認為就劉禪這能力和留下的那些大臣,誰還能幫劉禪打江山,不說打江山了,守江山吧。因為火燒連營蜀國國力大降,再加上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都是人精,天下無雙的謀士呀,諸葛亮死了,鬥不過人家呀!早晚都滅亡!

所以留下諸葛亮,況且諸葛亮一直衷心輔佐劉備,劉備遇到諸葛亮後才發達,打下一片江山。最後劉備決定賭一把。不殺諸葛亮!


古君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開一個巨大的腦洞吧,話說諸葛亮此人是不是有些怪啊,好像是一個橫空出世的一個人,那咱們能不能拋棄那些演繹神話,重新 找個角度,從正史裡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最後發現諸葛亮根本沒有這個人,諸葛亮是誰呢?他就是漢獻帝劉協本人!

怎麼證明呢?

在正史中諸葛亮跟漢獻帝同歲,而且諸葛亮冒出來的時候 在正史裡 正好是漢獻帝發衣帶詔,

之前諸葛亮此人從來不可考, 漢獻帝寫血書給劉備啊,劉表啊, 內容大概就是,不行啊,曹操天天折磨我,我受不了了,活不了了。 你們去把曹操幹了。然後這事不是洩露了嗎。曹操為此大開殺戒,大臣殺了一半,內廷的人全殺光。 為什麼殺了人以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呢,其實衣帶詔是方案A,還有一個方案B 。

方案B是什麼呢。如果沒有成功殺掉曹操,也要用衣帶詔這件事把漢獻帝給救出來, 所以漢獻帝其實就是跑了,跑哪了呢,跑南陽去了,但是他又不敢說他就是漢獻帝,那時候也沒有照片,也沒人認識, 至於曹操那邊把什麼董承啊什麼人都殺光,內廷也殺光,見過漢獻帝的人基本都死了。所以...

跑南陽以後,給自己起了個號,叫臥龍,我天,那年頭臥龍這倆字誰敢自封?

這個時候劉備幹嘛呢? 劉備就是衣帶詔收詔人之一啊。 所以他是知道這個秘密的,黃承彥也知道這個秘密, 所以黃承彥把女兒嫁給了他,黃承彥可是大世家,門閥,如果臥龍不是漢獻帝,黃承彥怎麼可能把女兒嫁給一個荒村野夫, 當然還有幾個人是知道秘密的,比如說徐庶,司馬徽 , 然後這倆人就開始炒作營銷臥龍, 什麼臥龍如何如何牛逼,得臥龍可得天下,什麼臥龍知天下勢, 呵呵 漢獻帝肯定知道天下事啊,他當然會說,天下三分如何如何。

有一個細節,劉備三顧茅廬畢恭畢敬,不惜大罵張飛。見到諸葛亮的小黃門就說,我是什麼什麼將軍,豫州牧,小黃門打斷了他,你就說你名字吧,說了那麼多,我都記不住。






簡單說,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其實就是逃出許昌的漢獻帝——換而言之,有一刻開始,曹操手裡的獻帝是假的。  試想:劉備是皇叔,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為什麼要沐浴更衣去草廬拜訪一個村夫?為什麼劉備絕不能讓張飛動粗,要三個人一起畢恭畢敬地候著?真相只 有一個:他們要見的是真的大漢天子,他們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禮儀。再試想:為什麼諸葛亮的門童為什麼要對劉備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頭銜?顯然,這位是天子近侍,他必須要先折煞一下外臣、軍將的氣焰——而這裡的童子,說的更多的是聲音而不是年齡。  

於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為什麼在草廬時,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有《隆中對》的視野?因為這許多年來,他坐天下之中,觀英雄成敗,他看得太清楚了。為什麼諸葛亮平居敢自稱“臥龍”?為什麼劉備臨終前會對諸葛亮說,“汝可取而代之”?因為這位就是大漢天子,終究還是漢室天下……  

關鍵在於獻帝是如何成功脫身的?脫身之後的他為什麼不即刻起兵討曹?  顯然,衣帶詔是成功的。獻帝——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他——從一開始就是傑出的策劃師,他的每一滴血都沒有白流。劉備接到衣帶詔以後,不可能潛逃,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為營救漢帝的計劃成功了。曹操畢竟也是高手。他發現真的皇帝不見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處決。這樣,在許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沒有人知道獻帝長什麼樣,曹操說是誰就是誰。

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貿然出擊。他後來回憶道:“外頭要是知道皇帝失蹤了,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獻帝離開了許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討曹,但這太危險了。假作真時真亦假——“天子”,某種意義上就在許昌,一個外人突然宣稱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術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場。

是的,在他沒有實足的證據或相當的實力之前,各路諸侯都可以宣稱他是冒充的,以討伐叛賊的名義討伐他。他需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這也是“臥龍”的喻意。而獻帝從來是謹慎的——這就是後世說的,“諸葛從來不用險……” 現在,當務之急,他需要投奔一個可靠的人隱居起來。  這個人當然就是劉表。  

一則他也是漢室宗親,再則襄陽畢竟離許昌很近,免去許多周折——事實上,他隨時準備著殺回許昌。當然,這件事應該只有劉表、劉備、水鏡先生、徐庶、黃承彥等很少人知道。於是,黃承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獻帝,從而鞏固荊州集團與獻帝之間的合作。而劉備也不惜千山萬水,來投奔劉表。一個以南陽為中心的集團就形成了。從這一天起,劉協字伯和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諸葛亮字孔明,他的荊州團隊精心為他打造的身份。  

劉備勸劉表偷襲許。事實上,這是漢獻帝的戰略安排。  獻帝回到了許都就可以恢復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諸侯。以劉關張之勇,統劉荊州之兵,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不幸的是,劉表有他自己的算盤。獻帝一旦起兵攻許,最後還是他的荊州軍與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淚掉下來的曹操也會把他當做頭號敵人。

無論最終勝負如何,劉表只是鷸蚌中的一個,而得利的恐怕是劉備或其他諸侯。劉表不願意冒險,他決定觀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貨,他希望在對他更有利的時候撒出去。  劉表的舉動讓漢獻帝大失所望。這讓他意識到,他不能只是南陽一屆隱士,他必須更進一步,獲得一個真正的決策者的身份,投身到這個權力的世界中。  

三顧茅廬其實是漢獻帝和劉備之間的往返磋商。  經過三輪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劉備給漢獻帝軍師的身份,漢獻帝從此掌握劉備集團的決策權——甚至劉備很多時候都要服從他的指揮——顯然,這會讓不瞭解內情的關張很不滿。但漢獻帝為此做出了重大讓步:他將放棄劉協字伯和的身份,從此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這意味著,最終繼承大漢天子的,將是劉備的後裔,而他,終究是要向劉備下跪的。獻帝的內心是痛苦的——但為了大漢天下, 這又算得了什麼!  

這之前還發生了一個插曲。徐庶的母親是潁川人,一開始就是漢獻帝身邊的人,從許昌一直護送獻帝到南陽。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關鍵線索,開始嚴刑逼供。這個時候徐庶就只能離開劉備,去許昌處理這次危機。所以徐庶臨別的時候說得很隱晦,他說他現在方寸亂了——是的,不止他,整個計劃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嚨口。好在,徐庶出色地處理了這件事。徐母自盡。曹操失去了關鍵證人,只能設法控制住徐庶。這個過程中,挫敗讓曹操動了殺心,於是他打算大軍南下,擒住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  於是,改變身份之後的漢獻帝終於可以於曹操對決了。

他首先火燒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惡氣,然後,依據他的戰略規劃,就要聯絡東吳。這時,他真正擔心的事終於被擺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實沒見過諸葛瑾!雖然他和他的團隊早有準備,當一旦當面對質,難免尷尬。所以《三國演義》說:  瑾曰:“賢弟既到江東, 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  這都是面上的話。諸葛瑾其實說的是:“你誰呀!”獻帝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著……我們慢點聊。”現在,整過過程中牽線搭橋的就是魯肅。在魯肅等人的牽線搭橋下,孫劉聯盟,大破曹軍。而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對假兄弟,也必須演下去。其實,從名字中還是可以看出破綻的:諸葛“瑾”、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橫是後世的傳抄的遺漏,好比華雄很有可能叫葉雄,就是因為繁體字華和葉相近。

顯然,諸葛亮與他們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實就是“非常”、“很”的意思,亮、孔明就好比後世所謂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臥龍也好,這都是獻帝一開始設計好的、標記自己帝王身份的線索。  

說來,魯肅真是一個好人。他也知道,劉備勢力太弱了,這個盟友沒有什麼價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機會可以幹掉諸葛亮,進而瓦解劉備勢力。甚至,在他本來的戰略規劃中,東吳就是要取西川的,孫權就是要稱帝的——這裡根本就沒有劉備的位置。

但無奈他知道了內情。天性忠厚的他決定為大漢盡最後一份忠誠,他要保護諸葛亮。而周瑜,當然是鬥不過臥龍的。後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喚“神龍”——無論是大霧還是東風……周郎選錯了對手。很多年後,當事人都死了,孫權後來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際遇,又覺得魯肅這傢伙當時背叛了他——說的就是這件事。  

之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劉備每在外作戰,諸葛亮總是坐鎮中軍,這都是一開始約定好的。諸葛亮——也就是大漢真正的天子——會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業!  

曹操這邊就比較苦悶,他眼巴巴地看著天子溜走了。對於他手裡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無須敬畏,這是他找來的冒牌貨——終於荀彧都察覺出了曹操的變化。曹操也是無奈。

醉了的時候,他吟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南飛的烏雀或許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終究可以依靠誰呢?”曹操問。“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是回我這裡吧。  然而,漸漸,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漢獻帝)之間產生了裂痕。  

一個導火索是劉封事件。劉備處死了這位養子。這不能不讓諸葛亮(漢獻帝)擔心自己的處境。如果劉備開始剷除劉氏成員,以鞏固劉禪地位,那麼下一個遭殃的職能是諸葛亮自己。在一段時間內,諸葛亮處境相當尷尬。但隨著劉備自作主張,夷陵慘敗,白帝託孤,一切又回到了一開始的草廬協議下。

大敗之後的劉備,或許明白了過來:“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開手去取吧。”於是諸葛亮揮師北伐,光復本屬於自己的漢室……  他內心的苦悶只有自己知道。《出師表》中,他說了那麼許多,最後卻說: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他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他說的那些,什麼布衣,什麼躬耕,其實都不是真的!他也許想說,“真正懂我的人應該知道,我之前講的那些都毫無意義——你們要像扔掉梯子一樣扔掉他們。”但他連這都不能說。一切有意義的,他只有保持沉默。只有他的淚水,這是真的。  眼看著白痴的劉禪,他固然想過恢復自己的身份。

但想到當年草廬的約定,想到與劉備之間多年的羈絆,他又有所猶豫。這麼多年來,他早已習慣了漢臣的身份。他多麼希望自己真的是大漢的丞相啊。九泉之下,背對飄零的漢室,他可以對大漢二十三朝列祖列宗說一聲:“臣盡力了!”然而,他不能夠。他不只是漢臣,他是大漢第二十四位天子。“為什麼偏偏是我,要肩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許多許多年後,一位異國的詩人這樣唱道。  

現在,他只能步步為營。打算先攻入長安,再加十錫。等出現了五星匯聚、高祖再世的異相,再見機行事——或可以公佈自己的真實身份,真正復興漢室?然而,北伐大軍在勝利在望的時候,劉禪卻把他召了回來。餘下的只有無奈……  與諸葛亮真實身份息息相關的還有兩個人:王朗,和司馬懿。  

作為文武全才,王朗當然有自信拿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但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漢天子!他正義凜然的一剎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這根本不是一場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陣前訓斥自己!頓時,又是驚,又是喜,又是懼,又是羞愧,又是無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馬死了,死在他曾經發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  

還有司馬懿。他追到了城樓上,諸葛亮彈了一首隻有宮中才有的曲子——是出於震懾?還是要喚起世為漢臣的司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宮廷樂律的司馬懿,瞬間就明白了坊間謠傳是真的!他選擇退兵。也不知道是因為他內心深處身為漢臣的悸動,還是因為他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後來西晉篡魏之前,首先選擇滅蜀,就是想獲得諸葛後人,漢室正統,作為可能的一張牌來打。

所以,鄧艾在殺害諸葛瞻父子之後立刻被做掉了——他哪裡知道水有多深;而鍾會從姜維那裡得知真相之後,也打算自己動手,不幸變成了一出鬧劇。這些都是後話了。當然,最後司馬氏放棄了諸葛身份的手牌,選擇讓這件事消失在歷史之中。  

當然,早先獲得了徐庶的曹魏漸漸地也瞭解了其中隱情,只是將計就計而已。他們並不需要真的獻帝,只需要一個人來表演獻帝,來完成各種儀式,尤其是最後的禪讓。曹操一開始就安排好了。諸葛亮死了以後,假獻帝也沒有了價值,自然被做掉了。

史學家非常隱晦地記載了其中的關係:所以獻帝的出身年和諸葛亮也是一樣的——對,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生卒年是一樣的。  

說到這裡,似乎還有一絲懸念:  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均的親哥哥,這個人真實存在麼?獻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後,他到哪裡去了?他本來叫什麼名字呢?我想,這恐怕就文獻不足徵了。我傾向於這種理解:這個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後使用了一個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獻中的朱士行極有可能是真正的諸葛瑾之弟,諸葛均之兄。他去哪裡了呢?他出家了。

所以,名字裡的“行”,也許就是對梵文Tathāgata的一種解讀,那樣得去了(tathā-gata)——雖然後世習慣理解成那樣來了(tathā-āgata),也即如來。無論如何,朱士行是有記載的漢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來他的內心也有許多的悽苦,或許他早已找到了解脫?他的事蹟也成為漢地佛教的一個新的開始。  

當然,這只是猜測了。  整個蜀漢,為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隨風散去,幸而,終有一些蛛絲馬跡,長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評話與戲劇之間,最終通過羅貫中的筆,匯聚到了《三國演義》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會找到這些真相。不!自始至終,都有人堅守著真相,堅守著這大漢的秘密。他們,是漢的意志的繼承者——譬如,他們中的一個人,我們在電視上早就見過了。  

而我,真的遇到過一位。十年前,我流落交州,招賢館裡就有一位和我投緣的在野武將。他自雲姓胡,名說之(讀為“悅之”,博君一笑的意思),號八道山人,大漢宿將胡車兒之後。有一天深夜,說起獻帝在許昌的際遇,我痛哭流涕,不能自持。他有所不忍,就把這個故事交給了我。他說,本來,這事只有在“乙未”之年才能講與人聽——“以”(“乙”)成大漢“未”竟之事業。

他還對我說,這個故事認真想下去是很恐怖的,因為他時刻提醒我們這樣一件事:“許多時候,我們自以為讀了許多史料,勾稽系聯了許多史實,解釋了一些前人不能解釋的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是錯的——完完全全就是錯的。明白通達的人,見之放聲大笑;但陷入其中的人,終其一生或許都不能自拔——轉眼間,書冊已黃,鬢髮已白,他的一生就這樣毀了。這是讀歷史的可怕之處。少年,你細細體會吧。”


松軒先生


問: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答:胡說什麼刀斧手?純屬危言聳聽!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懷疑劉備託孤時在帳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就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表現。

“白帝託孤”的情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記的:諸葛亮到了永安宮,劉備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不可以輔佐,先生就自行其是、自己稱帝吧。諸葛亮聽了,淚如雨下,毫不猶豫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默然,回頭下詔訓示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白帝託孤”事,很多有識之士都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將之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一千古佳話。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劉備此舉歷歷落落,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中最大公無私的典範,劉備已經把整個國家和親生骨肉全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可謂毫無保留、毫無私心。

晉人袁宏也稱讚說,劉備授國給諸葛亮並無疑心,諸葛亮受劉備之託並無懼色,相授與相納者均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資治通鑑》注者胡三省直接作注:“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

清史學家趙翼更是盛讚:“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但是,寫《魏氏春秋》的晉人孫盛卻認為這是劉備的“詭偽之辭”。他說,世人有人以為,劉備這是赤誠付國,可代表全蜀人的意志,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如若被託孤之人是忠臣賢士,無須如此說這種虛偽的話,如若所託非人,說這種話豈不是給其留下極好的篡逆理由?所以,古代留下顧命之言,必須表示明確,詭偽之辭,絕非託孤之語。幸好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亮之威略,足以威懾群臣,免起二心,否則,恐怕就要產生君疑臣懼之局面,釁亂將生。

懷疑劉備託孤時在帳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應該就在孫盛所說“詭偽之辭”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產生的。

以這種心理,是解釋不了晉國人豫讓和韓國人聶政伏劍自殺的行為的。

因為,用利己主人和陰謀主義沒法解釋。

但是,如果從感情、大義,報恩、報怨等因素來思考,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劉備有君主器量,亦有俠士之風。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其:“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因此資以千金。曾有仇家買兇去行刺劉備,刺客見了劉備,竟“不忍刺,語之而去”。足見劉備待人至誠,深得人心。

劉關張三人早年“入則同臥,出則同坐”,形影不離,推心置腹,“恩若兄弟”,為後人所傾慕。

近來有陰謀論者說,關羽之死,其實劉備擔心其尾大不掉,和諸葛亮合謀整死的。

持此論者,說話根本不過腦。

試想想,就算劉備是要想整死關羽,也犯不著讓偌大荊州作為陪葬品啊。

《三國演義》寫關公死於孫權之手,劉備悲憤不已,以傾國之師替二爺報仇。

有人不以為然地說,替二爺報仇只是藉口,劉備不過是要收復荊州罷了。

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看來,情義是很輕的,利益才是重要的。

我覺得,如果一切只看利益而不談感情,劉備肯定會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冷靜看待魏吳蜀三國中蜀國最弱的事實,繼續走聯吳抗魏的路線。

劉備不顧不管,發了瘋似的要興師伐吳,只能說,是感情戰勝了理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就記:“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劉備發起夷陵之戰的緣由是“忿孫權之襲關羽”;孫權求和,劉備“盛怒不許”。

劉備拒絕孫權求和,這不是要報仇是什麼?!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同樣,對於劉備的“舉國相托”,在陰謀者看來,是試探諸葛亮的反應。一旦諸葛亮面露喜色,便讓埋伏在帳下的刀斧手將諸葛亮砍死。又或者這是故意設個圈套讓諸葛亮鑽,逼諸葛亮在文武大臣面前表態擁護劉禪,給諸葛亮背道德包袱,套政治緊箍咒,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氏子孫效力。

這些,都是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後世爾虞我詐、伴君如伴虎的君臣敵對關係推出來的。

劉備兵敗猇亭之後,於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由陸路退駐白帝城,且一病不起。

“白帝託孤”事發生在章武三年 (公元223年)春二月,這期間隔了長達六個多月,劉備肯定想了很多。

毫無疑問,劉備原先是想由兒子來接自己的班的,他曾煞費苦心地讓劉禪的岳父張飛兼任行政官職司隸校尉,另外也把法正、孟達、黃權、吳壹、吳班、魏延等等一大批可靠的能臣武將恰到好處地安置到合適的位置,替兒子鋪路,讓這些人為兒子保駕護航。

但是,法正早逝、關羽遇害、孟達投降、劉封被殺……佈局被打亂了。

接著,夷陵之戰前後,張飛、張南、馮習、馬良、許靖、劉巴、馬超、糜竺等相繼去世,嫡系損失殆盡。

更加令人震怖的是,敗軍剛退到白帝城,成都附近又爆發了漢嘉郡太守黃元叛亂事件!

這也是劉備呆在白帝城而沒有回成都的原因。

可以說,蜀漢帝國內外交困,風雨飄搖。

我們有理由相信,病榻上的劉備經過了無數番苦苦思考和苦苦掙扎,最終說服了自己——只有將蜀漢大業交給諸葛亮,才不會致使自己畢生掙來的這一點事業轉眼成空。

另外,劉備自己也兩次經歷過“舉國相托”的事。

第一次是陶謙讓徐州。

陶謙不願徐州落入曹操之手,三讓徐州,對劉備說,我自己年邁,兩個兒子又不成器,難堪重任,“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只有由使君您來管理徐州,我的一家上下才能保全,徐州百姓才可脫禍。

如果陶謙讓徐州不成功,後世持陰謀論者,肯定會說陶謙曾在帳下埋伏刀斧手,所說的一切是詭偽之辭、虛偽之語,目的是試探,是以退為進。

可是陶謙讓徐州成功了,大家無話可說。

第二次是劉表讓荊州。

《三國志 先主傳》中裴松之的註記: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劉表讓荊州沒成功,裴松之於是斷言,劉表其實是言不由衷,所說的一切是詭偽之辭、虛偽之語,目的是試探,是以退為進。

劉表死後,荊州由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接管,劉琮和劉備的兒子劉禪是同一類人,曹操一來,他就束手就擒。

目睹劉琮的前車之鑑,劉備當然不願自己的兒子劉禪也是這下場。而且,這時蜀漢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比當日的徐州、荊州好多少。

所以說,劉備託國相付給諸葛亮,是真心實意的。


覃仕勇說史

劉備託孤的事兒被過度解讀了。

有一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劉備根本沒想到自己那麼快掛掉,才63歲啊,又沒有曹操那樣的頭疼症什麼的。正是因為劉備沒想到自己死那麼快,所以接班人這種大事沒有完全安排好。畢竟,劉禪歷練不夠權威不夠,如果有大臣不服(特別是四川的大臣,畢竟劉家是“外來戶”,荊州派和蜀地派歷來有矛盾),那劉家的基業就麻煩了。這個時候,劉備必須找個最牛的大臣出來鼎力支持劉禪,這樣其他人就不會說什麼了。而諸葛亮,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關鍵是怎麼和諸葛亮說?

劉備能當老大,自然有過人之處。他沒有走尋常路,叮囑諸葛亮一定要盡心輔佐劉備,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云云——這種話讓諸葛亮自己講最好。劉備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最壞的結果說出來:“彼可取而代之”。

這是真心話還是虛偽?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是真心話,康熙則認為是虛偽。

其實,不過是帝王術罷了,用這種話表達對臣子的信任,讓臣子感恩戴德。這種事在歷史上並非劉備託孤一起,和他同時代的就有一起——孫策託孤。孫策臨死前,把張昭叫來,說了這樣一句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再回到劉備託孤的事情上。有一個問題大家可能沒注意:諸葛亮沒出山的時候,家離曹操很近,他為什麼不投奔勢大的曹操,而選擇了沒什麼勢力的劉備?這是因為諸葛亮有道德潔癖,因為劉備姓“劉”,是漢室後代,曹則是漢賊。劉備託孤的時候,和諸葛亮相處久了,很瞭解諸葛亮,知道他不會有什麼“取而代之”的想法,更不會做。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卻故意講這個話,就是為了激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如此而已。至於刀斧手,小說看多了吧?


腦洞大開的歷史

一、劉備信任諸葛亮。後世有很多人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存在一絲懷疑,認為他們之間並不是那麼100%信任。我的看法是,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信任雖然不是100%,但也至少在80%以上,而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忠誠則是100%。

二、劉備並非虛偽之詞。後世有專家認為劉備的託孤之詞是對諸葛亮的敲山震虎,是劉備的虛偽恐嚇之詞。如果這話是劉備自然壽終之前所說,則有那麼幾分意思;但是劉備說這話的背景是兵敗夷陵,蜀國內憂外患,危在旦夕,而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雖然後世有人考證說劉禪並不傻,至少年青時不傻,但是此時太年輕啊,沒有政治經驗可談,顯然以劉禪此時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大局的。因此,對於諸葛亮是懇求加寄託的語氣說的,非常誠懇。

至於劉備為什麼要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不是說“……請君盡力輔吾兒,吾泉下則安矣。”劉備一世梟雄,看人眼光當然不比曹操差,他很明白自己兒子劉禪的能力(太年輕沒有政治經驗),也很清楚蜀國的綜合國力與危險局勢,蜀國在劉禪手中能不能撐過眼前就很難說,往後估計最多能撐十幾年,但是在諸葛亮手中至少能撐幾十年。退一萬步說就算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劉備也不後悔,因為總好過被曹魏取而代之吧,而諸葛亮的人品是值得信賴的——絕對不會濫殺無辜。

反過來說,假設劉備真的是敲山震虎。但是大家想想,諸葛亮真要造反取而代之是你劉備一句託孤之詞都能震住的嗎?人都沒了,說的話再厲害還不照樣是一個屁?!所以,劉備自己也清楚,敲山震虎沒作用,管得了生前,管不了死後。何況,劉備還重重地提拔了諸葛亮,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如果劉備內心真的是提防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助紂為虐”呢?

易中天品三國《永安託孤》一集中還提到了一個觀點:就是“君可自取”不是指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而是指讓諸葛亮另換接班人,因為劉禪還有兩個弟弟。這種說法也能站得住腳的,而且我個人認為是最合理的。

前面我分析過了:劉備充分信任諸葛亮,而且託孤之詞是非常誠懇的,並非虛偽恐嚇。只是在“君可自取”的理解上因為文言文的語法結構問題導致後人可理解成兩個意思:取而代之與另立新君。我個人認為劉備的真實意思應該是後者:另立新君,即授意諸葛亮廢立之權。

理由有三個:

1、符合現實政治局勢。蜀國是三國當中勢力最弱的,而且在失去荊州和兵敗夷陵之後,蜀國元氣大傷,擁立一個有才能的人保住蜀國是當務之急。所以劉備有這個意思,老大不行,換老二;老二不行,趕緊換老三上。

2、繼承權問題。老子打下來的江山當然傳承給兒子,對於劉備而言,傳位於大兒子還是二兒子、三兒子有區別嗎?所以,授意諸葛亮廢立之權是講得通的,換個兒子當國君,蜀國還是在劉家手上。

3、政治上可行。劉備深知諸葛亮忠心不二,如果劉備是“取而代之”這意思,諸葛亮不敢也不會答應的,要做通諸葛亮的思想工作怎麼著也得個把月,快要一命嗚呼的劉備怎麼等著起?而如果是“另立新君”這個意思,諸葛亮就容易接受得了。事實上劉備託孤就是幾天的事,與諸葛亮的談話也是兩三次,從時間上來看應該是“另立新君”意思。

三、劉備留了一手。後世有專家認為劉備留了一手,為了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還安排了另一個託孤之臣——李嚴。諸葛亮和劉關張同屬外來的荊州集團,而李嚴則是本土勢力的代表。這樣的託孤安排,有點相互制衡牽制的意思。這個我是認同的。

但是,劉備的真實想法應該是兩方面的:一是讓李嚴來幫扶諸葛亮共同輔導後主;二是讓李嚴來制衡牽制諸葛亮。或許劉備兩個意思都有,但是第一個意思的成分更大些。

至於劉備安排刀斧手,我敢說是絕對不存在的,因為劉備此時唯一可信賴可接這個湯手山芋的人只有諸葛亮!

除了諸葛亮,蜀國還有誰呢?法正和龐統早就死了。


大結論:

綜合上述,我個人認為,劉備的真實意思是完全信任諸葛亮託孤的,而“君可自取”的意思是諸葛亮可以廢立新君!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歡迎交流探討!


全球華人第一神探

這個三國志裡沒有記載!

不過這個問題挺現實,當時是否有刀斧手等待摔杯為號還真不好說。如果帳後有埋伏,原因就應該從伐吳說起。

關羽死後,劉備極為浮躁,欽點三軍,誓要伐吳。諸葛亮百般勸阻,但劉備不聽。據野史傳聞,諸葛亮曾暗中將劉伐吳計劃拆的一乾二淨,由此,劉備起了疑心,倆人之間矛盾加劇,經常拍案爭吵,最終張飛統率一支伐吳部隊先行,卻被手下割了腦袋獻給孫權。

劉備聞訊,悲痛之餘犯了兵家大忌,打著為二個弟弟復仇的心態,調兵遣將,兵發東吳。

諸葛曉以利害,認為蜀權初立,國力尚淺時機未到,還當遵守吳蜀聯盟防魏,以防唇亡齒寒。而劉備斥責其用意不明,對吳態度曖昧。諸葛無奈之下,只能任由劉備禦駕親征,自己留守後方,這也是唯一一次沒有與劉備一起出徵。

當時如果說劉備心存殺機,想借託孤除掉諸葛亮,也不是沒有可能。但諸葛亮也不可能不戒備,換句話說,劉備可能有此心,手下也沒那個膽,再說如果真埋伏了刀斧手,還真搞不清是誰派的……

哈哈,可不敢篡改歷史,只是按問題所問就答,就事論事。歷史終歸是歷史,人心難測啊!諸葛忠心,天下皆之,只是劉備年邁昏庸,疑心太重罷了,若真埋下刀斧手,那段歷史可能就不是這樣了,弄不好劉禪都危險,好在劉備沒有摔杯……

承讓,戲說而已,千萬別當真,將心比心吧!


驍勇34

這個命題肯定是假的!劉備當時要殺諸葛亮就是一句話的事!諸葛亮連跑都沒地方去!蜀漢軍隊的組成派系很複雜!在劉備夷陵之戰後,跟諸葛亮有關的部隊只剩下一萬,這支部隊在成都,負責成都的城防!在白帝城裡,根本沒有一個人會為諸葛亮擋槍的!劉備如果設刀斧手反而會壞事,因為劉備死後,這些人肯定會說出來,然後,反而讓諸葛亮起疑心!

夷陵之戰後,蜀漢剩餘的幾支武裝力量大致有,魏延,兩萬,守漢中。這支部隊是徵荊南的時候受降過來的;趙雲,一萬,守巴郡,臨時調防白帝城接應劉備敗退,這是原本張飛的部隊,張飛被殺以後,劉備緊急調趙雲接管;劉備的夷陵敗兵,五千多,屬於劉備禦林軍,跟張飛部隊同一個編制,但劉備自領;成都守軍,一萬,原屬於趙雲,張飛死後,趙雲調走,歸屬劉禪,但諸葛亮輔國,這支部隊是諸葛亮可能調動的部隊!所以,諸葛亮這時候還真沒法反抗劉備!

其次,埋伏刀斧手針對的是武將,不是諸葛亮這種文臣!在古時候,一般覲見皇帝的時候是不得佩戴武器的,但是仍有人非常勇猛,比如,典韋,這種空手都能拿人當武器的,這時候才要埋伏刀斧手趁機拿下!比如,周瑜就埋伏過刀斧手準備拿諸葛亮,卻因為趙雲名號在那,不敢下手!而諸葛亮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個把士兵都能拿下捆上,用刀斧手是對武將的侮辱!


優己

這個關於刀斧手我感覺並不存在:

1.劉備信任諸葛亮,我的觀點是劉備關於諸葛亮的信任雖然不是百分百,但也不低於百分之八十左右,而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實有百分之百。

2.當年劉備依附劉表,只有新野彈丸之地,曹操起大兵來犯情形甚急,諸葛亮獻策:荊州兵精糧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劉備說:劉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劉備是故意裝樣,只好說,且再做商議,劉備不悅。

3.甘夫人病重而亡,孫權用美人計,以妹嫁劉備,實為討還荊州,讓劉備去東吳完婚。按說此行非常危險,是不應該去的,但孔明確說但去無妨,把劉備放了風箏,雖說最後有驚無險,但孔明這麼做實在是沒把劉備的安危放在心上,後來劉備也想通了,但也懷疑過諸葛。。。

4,曹操赤壁敗,路過華容道,孔明早已經算出來,他明知道關羽忠義,卻還讓他守,還故意讓他立下軍令狀,這件事情讓他哥倆都不高興。。

5。。劉備要力君,問諸葛誰合適。其實劉備看出來了。阿斗資質一般,不大想力他,但他又是長子,左右為難,。就問孔明,這個老滑頭說,此乃家事,問關張可也。。結果關羽說,劉封是義子。不能立,還是立阿斗。。後來關羽兵敗麥城。劉封記恨他,所以故不發兵救援。。

6。。關羽死後。劉備找藉口報仇,孔明說,陛下,這還不是時候啊,。。此時的劉備已經不在信任諸葛亮了,,最終沒有聽孔明的話。甚至連孔明都沒帶,

7。。劉備伐吳失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趕緊把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是丞相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兵權。,在朝野信威極高,,而阿斗不到20歲。如果孔明想造反還不如易如反掌。。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哭。。說,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不能輔佐,丞相可自立為王。這句話實在太虛偽了莫非真得不管阿斗了???之後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死自己的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到,,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對我兒不利,可殺之。。

根據以上原因,我認為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還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甚至後面會有刀斧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