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痛”!半导体人才都搞金融去了?

文 | 马晓苏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宣布,因违反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中国电信设备商中兴通讯将被禁止从美国市场购买零部件产品,期限为7年。

这一事件引爆舆论,中国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缺失的痛点被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财经自媒体大V曹山石更是讽刺发言,“缺芯少魂”,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

“芯痛”!半导体人才都搞金融去了?

曹山石微博(点击放大)

他们如何看待“芯痛”的半导体行业?

张凯

电子工程学博士,现从事芯片设计

2007年我在一个企业开始的工作就是做芯片设计,我和同事一起做出中国第一款基于TD-LTE协议的4G手机芯片。

在2010年世博会演示是靠我们这款芯片为主。到2012年中国4G预商用的那一年,运营商的招标中,我们也是排名靠前的芯片厂商。

可惜在2013年后创业公司上市失败了。有很多原因啊,现在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以全网通号称,但是当时我们这种国内企业新的公司一开头都没法做到全网通,这种地方是比不上高通和联发科的。后来要很快就出全网通,对我们公司来说很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很大一笔钱去做并购。本来2012年是要上市继续扩大的,但是那一年中国IPO停了。我们排了一年,就愣没排上,后来出现资金链的问题,市场又继续变化,公司后来就没落了。之后我们还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武汉地铁的一些通讯系统使用的就是我们公司的产品。

2015年之后就到了现在这家芯片公司,做过WCDMA的手机芯片,到现在主要是做物联网芯片。 这么多年来,芯片公司要成功还是很困难的。芯片的技术含量很高,做芯片需要很多很聪明的人做很多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在高通/Intel这样的大科技公司里做是很好赚钱的,但这个行业有一点赢者通吃的特点。

比如高通/Intel已经挣了很多年钱了,中国的同类企业属于后进生。高通的资金、人才实力都是我们这样的国内公司无法匹敌的。我很多同学都去了高通/Intel,像我这样在国内公司的没几个。当然他们也是很厉害的人。

这一行创业很难,新公司要“烧人”又要烧钱,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第一次很难筹到钱,因为基本上很难几年内赚到钱。去找风投,他们说给你几千万都不是大问题,但是想要再多就很困难。而且中国不像美国已经有大批成功的芯片巨头来收购创业型的芯片公司,给创投基金提供退出的机会。

所以这个行业需要国家很大的支持,之前大家都没那么关注,中兴事件以后才开始关注。我们行业有些基础芯片都是靠美国的,比如中兴的基站和手机里面的高速AD芯片,DSP/FPGA芯片都是美国的。这些通用的芯片从商业上很难做,我们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公司在做。所以为什么中兴被人“打”得没法活,因为没有替代品。而在通信芯片本身我们国家不是完全没有替代品,差得没那么大,预期几年就能追上来不少。

大家就会反过来说,为什么中国没有?我看很多人都说中国不行了。其实全球范围内就美国最全面,它要卡任何公司都可以卡掉。处理器领域主要就是美国的Intel和NVIDIA,英国的ARM(现在被软银收购)。内存方面有韩国和美国的公司,射频芯片主要都是美国的ADI公司,FPGA芯片主要是美国Xilinx,DSP芯片主要是美国的TI公司。美国在芯片领域全面领先了很多年,这是他们的优势。

中国比美国差很多,但也还有能进入全球前十的芯片设计公司,也有自己的一些军用芯片。不能说我们芯片完全没用,但是要和美国相比确实很不容易。

芯片领域三星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样板,现在三星在全球手机供应链里面非常重要,比如他们的显示屏面板,内存芯片等等。三星是怎么起来呢?其实是韩国举国之力支持它的。他们内存一开始也是什么都没有的,也是研发很多年才搞出来的。他们也是拿了很多投资,花了很多金钱才搞出来的。

我们国家这几年逐步开始有一些动作,比如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及紫光开展一系列并购活动等。未来国家可能需要重点去扶持一两家大公司,坚持五年、十年,就会看到一些效果。

因为先让一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哪怕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但是至少积累了人才、技术和资金。比如Inter很多芯片都是亏钱搞,但是无所谓,因为处理器一年就可以收入数百亿,赚很高的利润。我们国家的企业因为是后进的,没法像Intel一样垄断现有市场来赚钱来养活自己,所以头几年就需要有力量去支持。这不能单依靠民间力量,民间的风投基金最终目标还是盈利的,所以不可能给,给了也可能不够。

我们曾经听说华为想以后任何一款芯片都研究国产替代品。这对我们国内公司是利好。其实运营商也可以跟我们合作。

在资本市场方面,现在国家在考虑支持独角兽企业,比如说富士康通过走特殊通道就可以快速上市。其实芯片业内大多数公司也是处于还没盈利,但是规模很大,可以先上市。资本市场也有一些支持,所以有一些东西国家也在做,我觉得也是可以的。紫光国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搞得不错,有这个基础,剩下需要花几年沉下心来做。

现在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好时机,因为我们现在经常想招人,都很困难,不容易招到。以前学电子通信的人还会来做芯片,现在大部分都会去互联网公司,他们还可能去做AI、VR,因为工资更高,最近还流行去做比特币的公司。年轻人做这样的选择很正常,一来工资又高,其次感觉上这些公司都很热门。

芯片行业我自己很看好物联网这一块,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我们后面去追赶别人一定要有变革才会有后进的机会,物联网这个相当于是新的,新的市场我们追赶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物联网来看我们和海外的产业都是同一起跑线的,我们竞争力蛮大的。

全球产业化转移过程中会有一些芯片产业慢慢转移到中国。美国也看到了这个趋势,害怕中国真的在这一块把他们取代掉,所以他们也做一些事情阻止这一切发生。可见这个东西是重要的。

未来几年这个行业景气程度会慢慢提升。当东西很热门的时候再去,往往是在跟着别人走。比如现在比特币大热,你看到别人挣很多钱,但是过几年就不是这样了。芯片在前几年也很低谷,但是过几年就可能就景气了,这个时候进来还是一个机会。

W博士

电子工程学博士,曾在半导体行业工作,现任职于国家半导体基金

我1999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家是以设立非商业化专项基金的方式在扶持半导体产业,最终效果不太好。因为那是一种研究的性质,或者公关的性质,没办法进行产业化。

后来国家开始慢慢做大基金一期、二期。这时候资金投到企业会有相应要求,要算投入产出比,用商业化基金的方式去投入这个产业。这种方式运作以后效果会明显一些。

半导体本身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如果马上要见到很明显的效果,那我觉得确实是心急了一点。大基金一期也才搞完没多长的时间,其实已经开始见到效果了。

大基金内部现在也开始有长期投入的这种预期。比如说大基金做到四期、五期,那整个半导体产业会见到一定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八年以上会看到整个产业的效果。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房地产、互联网都很火爆。资本往那些行业去投了,半导体得到的资源也就有限了。中国的半导体必须有国家参与,才起得来。因为半导体好多属于基础建设的一类东西,如果国家不去做,单靠民间的力量很难。民间资本不管怎么样都要追求投资回报、投入产出之类的,过去包括像韩国、台湾,也都是因为背后有政府的支持,产业才起来的。

国家往这个方向走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是不容置疑的。

我现在的工作是去寻找行业内比较优质的项目、企业,然后我们去做相应的股权投资。我们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的PE机构。

行业内的趋势,我看到资金在往这个行业进入,上游资金的投入,还有一个就是退出渠道。我听说国家会做一些更宽松的政策去扶持这个产业。我觉得反而现在是相对乐观的时期,比以前好很多。

神男

电子工程系毕业,现从事私募债券投资

那时候很辛苦,又没钱。硬件工程师要做到很高的职位才会有钱。一般台资的普通工程师一年有个一二十万已经很不错了。底层都是干体力活,值钱的是架构工程师。(架构工程师)非常高端,很难培养,是稀缺人才,每个公司也就那么几个。几个大企业中负责产品核心研发的主管岁数都很大,行业经验普遍30年以上。现在中芯负责28nm线的主管是从三星挖来的,之前在台积电做了好多年。你该知道有多难了。研发环境不行,高薪挖人是捷径,但是人家也得愿意来才行。

我在清华和微软研究院实验室做硬件项目的那几年,需要什么元器件直接给TI发邮件,几天就快递过来了。TI,德州仪器,芯片是白送给各方的研发中心。几十上百美金一个的DSP,说送就送。

从学生开始培养用户+员工,美国产学结合得很好。国内差太远了。怎么结合?就是给学校提供很多资源,资助研究项目。很多研究生在学校就用企业的资源在做企业项目,毕业后顺理成章变成企业员工。

巍子

电子工程学博士,曾在某半导体科技创业公司工作,现从事量化交易。

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政策环节、金融支持等等各方面都有问题,和国外差距挺大的。这不是喊句口号、国家支持一下就能短时间搞定的。别的不说,我们在清华EE学的那些课程都是老掉牙的。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日新月异,实践性又很强,不是什么基础理论几百年不变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课程设置中学的很多旧知识,完全没用。

晚枫

通信专业博士,现在从事投行衍生品交易

收入是社会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最好的分配机制。

我是学通信的,电子工程里面的一个窄方向。1998年报志愿的时候,只是拣着当年最热门的专业。当然还有那个年代,在互联网泡沫下,被渲染得高大上的行业。行业泡沫和幻象。读书8年,这个行业早就由当年的“高大上”变成了“矮穷挫”。正如80年代的钢铁工人变成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是被整个行业推动,也是被整个大环境影响的。

现在我做的衍生品行业,进来的人又少了,新人又回到互联网行业。2008年,来我们公司实习的年轻人都想进衍生品部门,因为“高大上”。那时候做个分析员也得是过五关斩六将。现在根本没人来。

投行的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十年后一样面临下岗,都很正常。我上班第一天老板就跟我说要准备好辞职信,随时可能被炒。所以无所谓啊,劳动力市场,我们只是在出售劳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