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這3類人,收入差距100倍,值得一看

職場這3類人,收入差距100倍,值得一看

以我對金融行業職場的觀察,裡面的人大致分三類。

1. 有資源的。老一點的比如各種合夥人,年輕一點的比如各種二代。

2. 有不可替代的能力的。比如牛逼的交易員/基金經理,靠實力吃飯,在哪個公司無所謂,不開心了自己幹一樣過得很好。

3. 賣勞力的。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就只有靠熬時間。

這三類人,收入差距可能高達10倍,甚至100倍。比如一個典型的賣勞力金融民工,可能一年收入十幾二十萬,而一個手握資源的合夥人收入達到千萬級並不罕見。

這段話之前發在朋友圈,分分鐘被贊爆,說明大家還是認同這樣的劃分。事實上,除了一些特殊行業(如醫生),大部分行業裡的人,都可分為這幾類。

1

有資源的

通常又分成兩類。如果用打遊戲來類比,一類是通過辛勤勞作,一路打怪升級獲得技能。另一類則是人民幣玩家,直接砸錢買裝備獲得技能。

第一類,通常是職場裡比較資深的大叔。通過熬時間,拼技能,並且以常人難以承擔的付出和代價,掌握了行業的一部分資源。他們一般都是各大公司的高管層,比如金融行業的各種合夥人。

一般來說,合夥人帶給公司最重要的東西,是客戶。他們已經化身超級銷售,大的單子,大的投資標的,都是他們出馬拍板。

這些資源,往往直接為公司產生收入。

第二類人,則是各種二代。這個二代是一個廣義的含義,指剛剛出身社會不久,但憑藉父輩甚至祖輩的積累,可以輕鬆在職場獲得機會和晉升的人。

二代們在職場生存,其憑藉的要素,本質上和第一類人無異,都是為公司直接帶來收入的資源。比如投行裡常講的一個段子:

為什麼你進不了投行,因為你不是部長的兒子。

很多人對「部長的兒子」這個群體,頗為不滿。認為他們能「進投行」,是一種社會不公。

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如若你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則全然不同。公司招人的目的除了能幹活,也需要經驗和資源的導入,尤其是後者。

誰能為公司帶來最大的收入,誰就能優先獲得機會,這是一個樸素而直接的道理。

此外,對於那些想通過打怪升級,最終掌握資源的人來說,我建議大家在職場生涯當中,尤其要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

很多年輕人對做銷售有先入為主的牴觸,這不是好事。所有公司的最高層,都是最頂級的銷售員,這一點似乎沒有什麼例外。

不管哪個行業,只要存在競爭,到最後誰能掌握客戶,誰能掌握優質資源,誰就能站在職場最頂端。

2

不可替代的

這部分人是職場金字塔的腰部。其人數比掌握資源的多,但是又比塔底的少得多。

人們常言的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指代的這種相對不可替代性。為什麼加了個相對,因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範圍內,這種不可替代性才得以成立。

職場上的技能,很難說有人一直或者說在哪裡都能做到不可替代,很多不可替代性都會隨著時間空間改變,尤其是當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

不可替代的相對性,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職場法則:持續投入和學習。

只有堅持不懈地投入和學習新知識,不斷升級迭代自己的思維,不可替代性,才能得以延續。相反,懶惰和守舊,很快會讓你喪失已有優勢。

具有不可替代能力的人,通常是公司的中堅力量。有資源的人,把資源導入公司後,將這些資源轉化成公司的收入,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可替代能力的人來完成的。

不可替代性越強,在職場中獲得回報和地位就會越高。

比如早年的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他可能並不會做多少銷售意義上的事,但是憑藉其高超的投資能力,也在華夏基金獲得了高層的職場地位。

通俗來說,這類人是憑真本事吃飯。什麼叫真本事,我認為必須要滿足以下幾點:

1. 是真的,而不是包裝出來的。

2. 是自身內部具有的,而非外部賦予的。

3. 具有相對獨立性。

4. 能產生經得起檢驗的成果。

第一點看上去有點像廢話。但大家應該都見過很多所謂很厲害的人,都是人為包裝出來的,尤其是出於某些商業目的。

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各種學長學姐回來做宣講,西裝筆挺,男帥女靚,再放些高大上的PPT,很多同學就覺得這些人真厲害,但真實情況如何,大家畢業了自然就知道。

第二點的意思是,真本事是相對內生的。它的存在,不需要外部背書。你在大公司,拿著大公司的名片去談生意談成了,這不一定是真本事。對方可能僅僅看的是你服務的是大公司,才把單子給你。

真本事是,無論你在大公司小公司,都能把生意談成。我們常覺得大公司的人厲害,這些人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厲害,但他們是不是就有真本事,我覺得也不盡然。

第三點的相對獨立性,說的是,有真本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可能不是必須需要某個平臺提供支持。這和第二點類似,但獨立性強調的是能力的完整性,不是說缺了別人的支持就發揮不了。

比如,在金融行業,一個牛逼的基金經理或者交易員,在任何公司都可以做得好,有人願意把錢給他管,這就說明他的投資能力具有相對內生性,不需要公司的背書。在公司幹得不開心,可以選擇自己單幹,甚至不幫別人理財,只做自己的錢,也可以生活得好,這就是能力的獨立性。

真本事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可以讓你很自信地以結果來證明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和別人講了很多話,不外乎就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自己很厲害。但這些邏輯往往並不能直接說服人,因為爭論的雙方都有自己的邏輯。

牛逼的人,往往都懶得多說,直接用結果告訴你,他真的很厲害。

牛逼的程序員常常說,Talk is cheap, lets show the code. 意思是,多說無益,讓我們用代碼說話。巴菲特也常常用一句話諷刺華爾街的人,They are smart,but I am rich. 意思是,他們那麼牛逼,有啥用,反正沒有我有錢。

3

賣勞力的

這是金字塔的塔底,也對應了最廣大的職場人士。人們常常自嘲自己是XX民工,把工作戲稱為搬磚,倒也很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塔底人民的職場生存現狀。

這些人藉以獲取收入的要素是勞動。而勞動的投入,具有最弱的不可替代性。

以我對金融行業的觀察,儘管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時候,設立了很高的學歷門檻,一個銀行櫃員也要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畢業,但這些崗位所需的技能,難道你認為一個高中畢業生培訓三個月做不了嗎?

高級一點的如投行裡做PPT和EXCEL模型的,這些職位招人更加嚴格。但其實他們做的事情,做過的人都很明白,也很難說不是流水線作業。一般大學畢業生培訓幾個月,有些財務基礎,也能上手。

網上的一段話說得很有道理: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辦公室的白領們自以為自己的表現,優於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現在在公司的格子間裡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很多年輕人覺得,我在一線城市工作,是不是就意味著比在二線的人要牛逼要高級。或者,我在辦公室畫ppt和做excel,就比外面騎著電動車帶客戶看房子的中介小哥更厲害。

事實上還真的不一定是這樣。

最近兩年大家都在抱怨房價飆漲。我一個朋友,北京名牌大學畢業後留京,在某國有銀行工作。研究生畢業,一年十幾萬的收入。每次和我見面必抱怨北京房價,說他孃的快待不下去了。

另外一個朋友,高中同學,專科畢業後在老家一個快遞公司當快遞員。前兩年聽說北京房價暴漲,就辭掉了老家的工作,跑去北京幹起了房產中介。如今,他已經和北京本地的同事一起,投資了好幾套北京的房產。雖然這樣的中介不多,但你不能視而不見。

研究生畢業在銀行幹櫃員,就是很典型的賣勞力的。幹房產中介,某種意義上需要撮合交易,整合資源,利用信息不對稱,還需要高超的銷售技巧,其實門檻更高,是個更「野生」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我那位高中同學,也只是獲得應有的回報。

我們須要明白一個大多數人不會注意到的道理,那就是,

准入門檻的高低,並不必然代表回報的高低。

如果我那個北京朋友和高中同學的例子還不夠直接的話,大家可以看看醫生和金融這兩個行業的比較。很顯然,要成為一名醫生所付出的投入,顯然比成為一名金融行業從業人員要高,也就是說,醫生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更高,但是回報呢?

同樣的道理,不要以為進一些行業需要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學校,就覺得進去後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了,這種想法十分幼稚。銀行櫃員要求名牌大學研究生學歷,但真的很有可能不如一個房產中介小哥賺得多。

投行分析師也好,諮詢顧問也好,還是銀行櫃員,程序員也好,儘管這些人的收入有所差異,而且這種差異可能還會較大,但從根本上來說,他們的本質是沒有差異的。

這些人的工作本質都是流水作業,按勞付費。因此,他們的不可替代性也較差。

即便年入百萬的投行分析師,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一樣分分鐘被裁。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媒體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寫作能力和自我品牌推廣能力的人,更牛逼一些。

4

靠什麼賺錢

這三層人,分別靠什麼賺錢?

第一層,有資源的人。他們獲利靠的是信息優勢。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手上有客戶,或者你家裡有公司,那麼你在工作當中,就能利用和客戶之間的信任,和家族的信任,讓他們為你的工作買單。這種信任,本質上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對稱

比如說,假設我有個朋友的公司需要請諮詢公司制定戰略,正好我在麥肯錫工作,我就推薦朋友請麥肯錫。朋友肯定就把這個單子給了我,而不是去找波士頓或者貝恩,因為在他那裡,沒有足夠的信息優勢去判斷這些諮詢公司到底哪個更合適。

掌握資源的人,核心都是掌握了不對稱的信息優勢。而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往往才是無本萬利的最牛逼的方法。

第二層,有相對不可替代能力的人。這些人賺錢的方法比較多元,可以靠技能的稀缺性建立壁壘,可以靠錢生錢,可以靠賣注意力賣流量,如明星。

這些多元的方法,有一個共同點:

都建立了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賺錢模式

換句話說,不管你是明星大腕,還是投資大佬,亦或是暢銷書作家,你的不可替代性一旦建立,那麼後續收入對應的投入,可能就會很低,甚至是零。

邊際成本為零的收入,是掌握不了資源的人,賺到大量財富最好的也是幾乎唯一的方法。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在早期大量投入以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層,投入勞動的。這一層很直觀,賺錢的方法就是賣勞力,或者叫上班,玩兒命加班。

這些人因為其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他們很難獲得高收入,你不幹自然有人幹。

他們收入的增長,是建立在邊際成本(即勞動投入)同步增加的基礎上。即你要多獲得收入,就得多付出勞動時間。

這些賺錢的方式,自上往下是兼容的,反過來則不行

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同時靠信息不對稱,零邊際成本,和勞動投入賺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同時可以靠投資或者賣注意力和賣勞力賺錢;而賣勞力的人,就只能靠時間的投入賺錢。

按照正態分佈,很多人可能就忍不住要問:

我踏馬就在第三層,可是我能怎麼辦呢,我也很絕望啊!

不要絕望!講道理,這才是真實的職場。真實的職場裡,大部分人的命運,就應該是老老實實地做一個賣勞力的。

比如你看我,辛辛苦苦碼了這麼多字,沒來得及吃飯,還沒有一分工資,相比在各種大廠里加班的(大廠裡點餐打車什麼的都可以報銷),是不是更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