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在中國最大的誤解是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科學人猶如浩瀚群星,照耀人類文明的天空。把人類社會帶離自然動物時代,在不朽的事業中尋求真理,探索未知。5月30日,是我國第二個科技工作者日,藉此時機,科普中國網走訪科學家,希冀找尋科學與科學家精神。

周忠和:在中国最大的误解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科普中國網:什麼是科學精神?

周忠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答案,我們要找到其中最共性、最本質的內容,提煉最具人文的特點。科學精神是在科研實踐中形成的一套價值、行為規範和信念。既然科學精神是文化和精神的提煉,需向社會、公眾推廣,就要通俗易懂,我歸納為十二個字:求真務實、探索創新、理性質疑。

科普中國網:李約瑟提出了一個世紀難題,到今天我們還在求解,中國人有沒有科學精神?當下,我們為什麼要強調科學精神?

周忠和:“science”是個舶來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科學”的概念。在中國最大的誤解是把“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ology)兩個概念混為一談,這兩者雖然相關但不盡相同。科學的本質是探索發現,追究基本的規律和原理,它常常產生各類應用,也就是我們平時直接接觸到、眼見到的技術。舉個例子,計算機本身是一項技術,但背後有各類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雖然古人發明了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等,但是沒有形成體系科學,沒有探索背後的機理。

因此很大一部分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常常帶有片面性和功利心。認為我們發展科學,就要立馬見成效,需要在GDP上有所反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的發展不能首先考慮實用性。科學的本質是人類對於自然的求知與探索,繼而被應用到社會各方面,對社會經濟、人類生活產生影響。我們之所以提倡科學精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因為科學活動本身的客觀、公正、自由、非功利性等人類追求的一些共同價值理念。

科學精神的意義和影響力超越科學本身,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關心、瞭解科學,但是人人都需要具備某些科學精神。我常說,宣揚科學精神比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學精神的樹立是提高國民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先決條件。

科普中國網:如您所言,在科普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樹立科學精神,我們也在尋求路徑。

周忠和:國人並不缺乏科學技巧和獲取知識的熱情,現在很多科學知識可以通過上網獲取,但學會運用邏輯思維,理性質疑尋求真理,是樹立科學精神的基本素質。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好奇心,保護探索欲。好奇心是許多動物與生俱來的自然生理行為,是科學創新的源泉,是基本的科學素質。另一方面,既要尊重知識,也要有挑戰權威的勇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科學進步就是不斷髮現舊有知識的錯誤和侷限性,但質疑一定要強調理性的基礎。第三必須講究邏輯,用實證檢驗猜想。

在科學界還有很多著名的言論“眼見不一定為實”“科學研究不靠投票”等,也是對此最好的註腳。

科普中國網:在樹立科學精神方面,社會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周忠和:在中国最大的误解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