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运行与展望(2018)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


摘 要

2017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整体呈现风险企稳、业绩向好的趋势,金融去杠杆已取得初步成效:

1、2017年,银行资产增速放缓(8.7%),股份制银行尤为明显(增速仅3.1%)。大型国有银行资产增速为7.1%,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增速虽大幅下降,但仍保持在10%左右。

2、结构上看,贷款占资产比重上升,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出现净减少,“脱实向虚”与“金融乱象”问题得到初步整治。但在存款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部分银行对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同业存单增速达27.55%),预计这部分银行在2018年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3、银行信用风险平稳。不良贷款率自2016年底以来保持平稳(1.74%),关注类贷款率从2016年3季度以来持续下降(2017年末,3.49%),潜在不良资产生成压力在减弱。分机构看,大行不良率下降明显,城商行、农商行仍在上升。农商行拨备率已降至164.31%。

4、净息差回升。2016年,净息差水平收窄到2.09%,2017年一季度进一步收窄到2.03%。进入二季度后,银行业净息差开始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别上升到2.05%、2.07%和2.1%,呈加速趋势。大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回升明显。

5、净利润增速上升,ROA持续下降。2017年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98%。净利润增速上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资量企稳导致的拨备成本下降。但净利润的上升并不代表银行盈利能力上升。2017年末,银行业ROA为0.92%,比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延续了2011年(1.3%)以来的下滑趋势。其中,农商行下降明显(0.11个百分点)。

6、银行业双向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走出去”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约22家中资银行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53家海外分支机构;对外开放方面, 2017年12月,银监会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就市场准入、业务准入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展望:2018年,银行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会继续强化。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空间有限,资产质量和净息差将继续改善,但随着“影子银行”回表以及资本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预计部分银行会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2017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整体呈现风险企稳、业绩向好的趋势。而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高压下,同业去杠杆也逐渐深入,在经历了几次流动性考验之后,金融去杠杆已取得初步成效。十九大之后,银行监管制度完善步骤明显加快,短短一个月中,资管新规和流动性监管修订等重磅监管规则相继出台,反映了政策当局强化监管制度建设,夯实金融乱象整治成果的决心。预计未来,强监管成为银行业的常态,但随着银行合规经营意识的提高,强监管对经营的短期冲击将逐渐减弱,并为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一、银行业运行情况

总体上看,2017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情况稳中向好,“脱实向虚”与“金融乱象”问题得到初步整治,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创新与转型步伐也有所加速。主要运行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增长放缓,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出现净减少

截至201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5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年末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各项贷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分资产类型看:

贷款占资产比重上升。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高于同期资产增速2.6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3.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已连续保持正增长,较上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

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出现了净减少。截止2017年末,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4%,较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已连续11个月下降,其中同业理财累计减少3.4万亿元;中小银行下降尤为明显,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余额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40和90个百分点。

存款增长乏力,同业存单的依赖度较高。截止2017年底,银行业机构本外币负债232.87万亿,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148.97万亿,比上年同比增长8.37%,其中,居民存款64.9万亿,同比增长7.6%,单位存款79.3万亿,同比增长9.24%。同业负债(银行加非银金融机构)余额29.44万亿,比上年净减少7645亿,同比增速为-2.5%。债券(含二级资本债、金融债和同业存单)发行余额22.58万亿,同比增长12.31%,其中,同业存单余额8万亿,比上年末增长17290亿,同比增速27.55%。体现了在存款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部分银行对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的依赖度有进一步上升。在去杠杆的监管力度日趋加大的背景下,2018年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依赖程度高的银行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分机构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放缓最为明显。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全年增速仅为3.1%,首次低于大型国有银行(7.1%),有3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较上年净减少。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增速仍保持在10%上下,但较上一年均有大幅回落,尤其是城商行,降幅在11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受监管强化的影响最为明显。

银行业运行与展望(2018)

图 各类银行机构规模增速(资产) %

(二)信用风险趋于平稳

2017年,不良率保持稳定,关注类贷款率持续下降。截止2017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万亿,比上年增加1935亿,同比增长12.79%。不良率为1.74%,从2016年四季度以来,一直保持稳定。关注类贷款率从2016年3季度以来持续下降,从4.1%的峰值下降到2017年末的3.49%,意味着潜在不良资产生成压力持续减弱。

分机构看,大行不良率下降明显,中小银行仍有压力。2017年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率1.53%,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71%,较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率0.7%,比上年下降0.23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分比为1.52%和3.16%,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和0.6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仍面临较为严峻的信用风险考验。

资产质量趋稳也带动了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回升。

2017年末,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81.42%,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为180.45%,从2016年一季度以来稳步上升。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79.98%,较上年末大幅提升近10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4.48%和164.31%,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5个百分点,并逼近150%的监管红线。

(三)净息差逐步企稳

2017年二季度后,净息差开始回升。2016年,净息差水平收窄到2.09%,对银行业盈利能力产生了明显冲击,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和金融套利业务的加速。不过,2016年下半年以来,净息差收窄的幅度明显有所收敛,有企稳的趋势。进入2017年之后,受营改增和同业负债成本上升冲击影响,2017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到2.03%。进入二季度后,银行业净息差开始触底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别上升到2.05%、2.07%和2.1%,呈加速趋势。

分机构看,大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回升明显。大型国有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受益于资金来源稳定的优势,净息差回升相对明显,尤其是农商行,净息差较一季度上升了27bp;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受调控影响较大,息差管理的压力犹存,均较年初小幅下降2bp。

银行业运行与展望(2018)

图 各类银行净息差变化 %

(四)净利润增速有所回升

主营收入负增,但净利润回升。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亿万元,同比增长5.98%,较上季末上升3.31个百分点。在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和拨备前利润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增速的上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资量企稳导致的拨备成本下降。从收入结构看,2017年,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22.65%,比2016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主要受监管治理金融同业乱象,资金同业业务受到一定抑制有关。

ROA继续下降,农商行下降明显,大行盈利能力最好。尽管净利润增速较2016年有小幅上升,但利润增速低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银行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继续下行。2017年末,银行业资产利润率(ROA)0.92%,比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从2011年(1.3%)以来一直维持缓慢下行趋势。银行盈利能力仍面临挑战。分机构来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均较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农商行下降0.11个百分点。外资行则较上年同期上升0.02个百分点。所有类型银行中,国有大型银行的盈利能力最为突出。

银行业运行与展望(2018)

图 各类银行资产利润率%

(五)银行业双向开放持续推进

“走出去”方面,国有大行已拥有大量海外分支。截至2017年6月末,约22家中资银行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53家海外分支机构,其中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约为1279家。其中,国有大行的海外分支已经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经济体;股份制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

对外开放方面,银监会对外资行准入进行修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具体到银行业,2017年12月,银监会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定》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增加了关于外资法人银行投资设立、入股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许可条件、程序和申请材料等规定,为外资法人银行开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是取消了外资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被清算的外资金融机构提取生息资产等四项业务的审批,实行报告制。

三是进一步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合并支行筹建和开业审批程序,仅保留支行开业审批;优化外资银行募集发行债务、资本补充工具的条件;简化高管资格审核程序,对于同质同类外资银行机构间的平级调动或改任较低职务的情形,由事前核准改为备案。

二、2018年展望

(一)银行监管:广度和深度还将继续强化

2017年,“金融治乱象”和“金融去杠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政策意图尚未完全实现,预计2018年金融强监管仍将继续。

理财规模依然较大,非标资产久期较长,规模下降和调整都需时间;表外资产规模结构复杂规模庞大,调整更需要较长时间;同业存单发行量过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可忽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预计2018年在“降杠杆、防风险”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监管的广度和深度还会继续强化:

一是作为双支柱体系的一级,MPA评估体系将更加完善。从总量扩展到结构,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积极信贷结构;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等等;

二是资管、流动性等监管规则相继出台。监管制度日趋完善,不过,也要看到的是,经过2017 年的“金融治乱象”整治,潜在风险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2018年的监管整治对银行业的边际冲击应小于2017年。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监管重点转向制度完善,尤其是流动性监管新规和资管新规的相继落地,将从根本上改变同业业务和资管业务的运行规则,对银行业的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银行运行:规模增长空间有限,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净息差方面,预计2018年将继续维持小幅上升态势。一方面,2018年,在整体经济结构性改善延续以及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银行信贷需求仍然有支撑,资金供不应求是大概率事件,银行议价能力继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以及受美联储加息的牵引,不排除央行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如果真的上调,将有助于银行净息差的扩大。

资产质量方面,预计银行信用风险将进一步改善。2018年,宏观经济走稳以及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驱动下,资产质量改善趋势明确,存量风险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一是部分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明显,产能过剩行业的升级转型,不良生成率延续下降态势;二是2016-2017年,银行业普遍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力度,存量风险得到了一定的释放;三是监管政策引导。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按“一行一策”原则,考虑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则由2.5%调整为1.5%-2.5%。此举主要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主动释放不良和加快核销,这将有助于信用风险的进一步下降。

规模方面,受制于存款增幅乏力的制约,增长空间有限。从目前看,2018年银行存款压力仍然比较大,一是受MPA的限制,银行以贷款创造存款的空间急剧缩减;二是同业资金价格较高且同业存单监管趋严,银行资金来源源受限,银行对存款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提高了居民存款的利率敏感程度,直接分流了银行的活期存款,进一步拉高资金成本。资金来源受限,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空间,预计201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与2017年基本持平,低于10%。

资本方面,银行业在2018年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一方面,对“影子银行”的清理会迫使相当规模的表外资产回到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带来资本补充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商业银行在2018年底前达到《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过渡期间,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逐年提升。这意味着,除表外业务回表的压力外,银行在2018年还同时面临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达标的问题。为确保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监管部门开始鼓励商业银行拓宽资本补充渠道。2018年3月,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下称《意见》),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工具创新。当然,从长远看,资本约束强化的背景下,银行应逐步调整发展理念,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更为资本集约的业务模式,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通过自身积累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