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拼命在一二線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故鄉還回得去嗎?

故鄉,在中國人心裡,是個永恆的主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量的人群從鄉村來到城市。有些人迴歸了鄉村,更多的人,已經回不去了。故鄉的鄉土,只是回憶和戶口上籍貫一欄短短的幾個字而已。

很多人離開頭條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在廣州定居的人,回憶兒時成長的故鄉,哀嘆故鄉的衰敗和再也回不去。連同的譴責了一下農村的空巢。

突然有感,就想寫點什麼。

中午,母親發來視頻。

她坐在老家廚房餐桌前,背景是灶臺和廚房吊櫃。

她臉色蒼茫,微微皺著眉頭,鬢邊的白髮微微散著,有種無力感。

信號不好,視頻斷了。

那些拼命在一二線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故鄉還回得去嗎?

晚回舟

她走到大門口繼續視頻,背景換成了大門。門楣上XX路66號的牌子有些斑駁了。門玻璃上貼的賣房的紅紙已經被撕掉,還留著一些痕跡。

20年前,新農村建設,填海之後規劃出一塊地造住宅,村裡統一規劃,村民自己出資統一建造。郭文家是第二批抽籤到的。這批房子總共造了四排,每排15間。他家就在第三排的第九間。

這房子,是父母辛苦勞作積攢出來的全部家當。房子總共五層,每層南北兩個房間,中間是樓梯。總共220平方。

一樓前面是客廳,地上鋪著大理石,牆上貼牆紙,頂上做了天花板。擺放著一組木頭沙發。這是日常接待客人的正廳。後面是廚房餐廳。

二樓朝南的房間也是起居室,親朋好友過來就在這招待。朝北的就是郭文的臥室。房子從一樓裝修到三樓,四樓按照傳統留著等他結婚的時候裝修做婚房。

二樓北面的房間是他的臥室。這間房間,陪伴他整整20年。

那時候,郭文想這應該是他們兩代人要住一輩子的屋子了。

炎熱的夏天午後,打開二樓的窗戶,讓風灌進來,他就光著膀子坐在沙發上,風被太陽烤的微熱,從窗戶魚貫而入,掠過他的皮膚,劃過流汗的毛孔,那種舒服的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空的時候,母親會邀鄰居在一樓打牌消磨時光,麻將的噼啪聲響,門外街上推著三輪車叫賣冷飲的吆喝聲,偶爾別家孩子快速跑過的腳步聲,在夏日的午後裡,成為寧靜生活的美好點滴。冬天的時候,五樓頂上有個平臺,日照充足,整個午後就坐在頂上,曬曬太陽,愜意的消磨掉那無限美好的時光。

人生總會有一些瞬間的美好,能久遠的留存於記憶。在某個瞬間,勾起你無限的美好的回憶,如同曾今沐浴的春風,照在身上的皎潔明月。故鄉生活的許多點滴,也是如此。

後來,郭文在杭州定居。

這間五層的房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老家。

父母依然住在那裡,偌大的房子只剩下他們倆個。每天的電話裡,母親總感嘆老了爬不動樓梯。郭文叫他們來杭州和他同住。父母堅決的拒絕。 因為覺得,這房子應該是他們最後的歸宿,他們會一直住在這裡,直到人生結束。

過年回去,郭文就坐在一樓的樓梯口,那是用一株松木鋸出來的板材,十多年了,依然堅硬如故。 看著門外街上的路人。那些或許熟悉或者陌生的面孔,在眼前流過,就像老屋看著他們成長及壯。

老屋如同故人,我們的飲食起居,我們的歡聲笑語,我們的悲苦辛勞,他都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裝下太多我們歲月成長的記憶。

後來,結婚回到老家的屋子又擺一場。空著的四樓,終究沒有裝修,郭文也不需要拿他做婚房了。姐姐們提議賣掉老屋,畢竟這屋子太大了,不好打理,並且只有兩個老人住,也非常浪費。姐姐們都已經在城裡安家。她們希望接父母去城裡住。

賣掉老屋,父母內心是失落的。有種燕子飛回,以無舊日巢穴的彷徨。對郭文來說,卻是一瞬間的唏噓。

老家,對郭文來說,是真實的存在。而對他的孩子,卻只是一個名詞的稱謂。父母總說,等他們老了(去世),你們也不會再回去了。的確是如此,日久他鄉即是故鄉了。

一個人真正心裡的故鄉,應該是他少年時候成長的地方。

城市化是風,無論順風逆風,我們都在風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終究會吸走絕大多數人,那些鄉村的破敗,是歷史的必然,誰都抗拒不了。那些鄉愁的情緒,也會隨著時間的流淌和人物變遷而變淡。

那些拼命在一二線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故鄉還回得去嗎?

城市日暮

80年代的人,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的第一批,也是最大一批主力。

99年的大學擴招開始,數以萬計的人從家鄉來到一二線城市,在此紮根停留,娶妻生子。過著與父輩們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的孩子,出生在城市,與父母的故鄉,只是口中的故鄉。他們的故鄉,就是他們生長的城市。

那些拼命在一二線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故鄉還回得去嗎?

圖片來源網絡

這批80後的人們,在城市打拼,習慣了城市的現代化,享受了城市先進的各項設施。回到家鄉,只是成為他們週末閒暇的一種休閒,或者只是一種對兒時的懷念。

此時的故鄉,除了老人,幾乎與他沒有什麼聯繫了。因為他們的生活、人際關係,都已經在他工作的地方了。

或許,他們在飯桌上,或者在得意時,或者在失意時,想起回鄉。但是隻是一種情感的宣洩而已。如同魯迅筆下回到的故鄉一樣,對伊來說,只是若有若無的羈絆,鄉音而已。

近四十年來的中國,是五千年來最大的社會變革。城市化的過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迅猛和寬廣。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故鄉以不是昔日的故鄉,回故鄉,只是一種心靈的鄉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