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秦可卿和探春都能预感到贾府的衰败,为何贾母不能预知呢?

邓继敏

如果连秦可卿和探春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子们都能感受到贾府的衰落颓败,精明老辣,目光深远的贾母怎合预感不到贾府的败落?他不但感受到了,还并为挽救贾府而做过种种努力。



一,送元春入宫。元春是养在贾母身边的,她能因“贤孝才德”之名而被选入宫中,自是贾母让人宣扬的结果,一个养在深闺的女子,若无人炒作包装,其贤其孝其才其德,外界如何得知?元春也不负贾母重望,元春被皇上加封为“贤德妃”,成为贾家一把保护伞。可惜,元春短命,三十多病因病而亡,且无留下一儿半女。



二,与贾赦分宅而居,同房异爨。许多人以为贾母对贾赦不满而将其住宅隔断在荣国府的一角,其实这其中暗藏玄机。一是贾赦贪婪好色,包揽词讼等,很有可能酿成大祸。二是这样守望相助,不至于败落之时,被人一网打尽。后来荣国府被抄,虽然贾政也被牵连,程度却轻的多。



三,在甄家寄放银子。贾家与甄家互相寄放银钱,物品,以供走投无路之时救急之用。其实许多大家族都是这样做,有的甚至不止一处。



四,戒赌。贾母听说下人夜间有赌博喝酒现象,马上以雷霆手段查抄,严惩头家,其他的打的打,罚的罚,加以惩戒。可惜,子孙们阳奉阴违,有始无终。



五,支持宝黛姻缘,远离危险。许多人以为贾母反对金玉良缘,是为黛玉终身谋划,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如果支持金玉良缘,薛蟠的胡作非为,会使元春的名声受损。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金玉良缘在清虚观打醮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贾母虽然为贾府做了种种谋划,可惜贾府积重难返,贾母也无力回天。


碧水蓝天222533528

贾母必然比秦可卿和探春更能预知贾府的败落。只是她曾经的努力发生在《红楼梦》之前,被现实击破而最终放弃了。

贾母在管事的时候也就是《红楼梦》没有开始的时候做过几件事,不知道细心的读者有没有想到,我们分开来说。

第一,小儿子当家!

我之前说过,荣国府小儿子当家是很遭忌讳的。贾赦不止一次向贾母发难抱怨贾母偏心,主因自然是荣国府贾政当家了。

贾母执意让贾政当家也有原因,第一贾赦不靠谱。整日喝花酒,玩姑娘。我之前分析贾母说的那句我这辈子“大惊大险也经过”,没准就有贾赦不成器闯祸的原因。丈夫死了,大儿子不成器,谁来中兴家业?自然是靠谱的小儿子了。所以贾母才会这样对小儿子贾政偏心,让二房管家。

第二,与林家联姻。

将贾敏嫁给林如海一定不单给爱女找一个金龟婿那么简单。林家不弱于四大家族,林如海又是探花郎,政治前景明朗,绝不是贾政这样的恩科可比。所以,我之前在贾敏为何不嫁给四大家族中人就说过。贾敏嫁给林如海固然因为林如海优秀,给贾家再拉一个豪门联姻才更重要。按照我之前推断贾母守寡应该四十岁不到,那时候贾敏还小,所以贾敏出嫁绝对是贾母的手笔。

第三,元春进宫。

皇宫选秀女,所有官宦世家的适龄女儿都要上报。但不一定要真的送进去。只有有需要才会送。很多人家不愿女儿进宫,直接花钱也可以操作。但贾家还是将元春送进宫。一个送字可知贾家甚至是有意运作贾元春进宫的。元春带着丫头抱琴进宫,从此亲人相见难。贾母为何和薛宝琴这么亲?还强让王夫人认作干女儿,就是因为薛宝琴和抱琴同名,用薛宝琴慰籍王夫人失去女儿的失落。也表达了对王夫人的歉意。

这几件事,都是贾母还真正掌权之时决定和安排的。可见贾母早已未雨绸缪。可惜贾家的堕落远超出贾母的意外,致使她的安排并没有彻底扭转贾家的颓势。而她最后一次为贾家打算,是接林黛玉进贾府,她的预想是将林家再一次绑住,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当时林黛玉来贾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给贾宝玉做妻子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宣于口罢了。可是天不遂人愿,林如海早逝,林黛玉身体越来越差,贾家衰败的越来越快,贾母最后彻底放弃了。只一味的享乐,再不管贾家如何。也是无可奈何,回天乏术之举!


君笺雅侃红楼

读者都知道,《红楼梦》中贾府的结局是被抄家,赫赫杨扬的侯门贵府,最后落得个家散人亡的下场。这个结局,在书中无数个地方都有过预示。书里的人物,也有很多对家族的衰败都有过预感。

在王夫人发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三小姐探春就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见,探春对家族未来的预感和担忧。在她代凤姐暂理荣国府的时候,就因深感家族“大不如前”,而采取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无奈后来也是无疾而终。

除了三小姐探春,还有宁国府的媳妇秦可卿也对家族的衰落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在生前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写到秦可卿理家的细节,更没有提过她是如何应对家族衰败的。她英年早逝,但在魂归太虚之前,却给王熙凤托梦说了很多关于家族兴衰的事。

原文: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掌家媳妇,而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实际掌家人,所以,秦可卿托梦给凤姐,并且说的都是家族兴衰成败的大事,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秦可卿不但提出了告诫,要重视“登高必跌重”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结局预示。还向王熙凤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原文: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秦可卿虽为一介女流,但是她的建议措施真可谓是箴玉良言啊。只可惜,也不知道究竟是何原因,王熙凤最终也没有实现这些措施,最终还是令贾府全组子孙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果。

贾探春也好,秦可卿也罢,都是贾府的小辈孙女或者孙媳。而作为精明一世的侯门老祖宗贾母,为何连这些孙辈们都能预感到的结果,她老人家就没有一点预感呢?

虽然在书的一开始,贾母就已经不理家事,一心只做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老太君。但是,在整饬大观园聚赌一事上,还是能隐约看得出老太太当年的理家风范。在平日的小事上,也能看得出贾母虽然年高,也仍然不失为一个耳聪目明、精明聪慧的老太太。可是,为什么贾母就是对贾府的衰败迹象视而不见呢?是对子孙荒淫无道、奢靡浪费已经完全无力了吗?还是确实已经老到没有精力和思绪去为家族筹划后手了?

秦可卿在给凤姐托梦时所说的那些举措,对于老族长贾母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几句话吩咐下去,着人去办就好。如果老祖宗真的吩咐人办了,那么贾府在最后被抄家了,也能像可卿说的那样,“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读者都知道,《红楼梦》中贾府的结局是被抄家,赫赫杨扬的侯门贵府,最后落得个家散人亡的下场。这个结局,在书中无数个地方都有过预示。书里的人物,也有很多对家族的衰败都有过预感。

在王夫人发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三小姐探春就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见,探春对家族未来的预感和担忧。在她代凤姐暂理荣国府的时候,就因深感家族“大不如前”,而采取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无奈后来也是无疾而终。

除了三小姐探春,还有宁国府的媳妇秦可卿也对家族的衰落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在生前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写到秦可卿理家的细节,更没有提过她是如何应对家族衰败的。她英年早逝,但在魂归太虚之前,却给王熙凤托梦说了很多关于家族兴衰的事。

原文: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掌家媳妇,而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实际掌家人,所以,秦可卿托梦给凤姐,并且说的都是家族兴衰成败的大事,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秦可卿不但提出了告诫,要重视“登高必跌重”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结局预示。还向王熙凤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原文: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秦可卿虽为一介女流,但是她的建议措施真可谓是箴玉良言啊。只可惜,也不知道究竟是何原因,王熙凤最终也没有实现这些措施,最终还是令贾府全组子孙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果。

贾探春也好,秦可卿也罢,都是贾府的小辈孙女或者孙媳。而作为精明一世的侯门老祖宗贾母,为何连这些孙辈们都能预感到的结果,她老人家就没有一点预感呢?

虽然在书的一开始,贾母就已经不理家事,一心只做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老太君。但是,在整饬大观园聚赌一事上,还是能隐约看得出老太太当年的理家风范。在平日的小事上,也能看得出贾母虽然年高,也仍然不失为一个耳聪目明、精明聪慧的老太太。可是,为什么贾母就是对贾府的衰败迹象视而不见呢?是对子孙荒淫 无道、奢靡浪费已经完全无力了吗?还是确实已经老到没有精力和思绪去为家族筹划后手了?

秦可卿在给凤姐托梦时所说的那些举措,对于老族长贾母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几句话吩咐下去,着人去办就好。如果老祖宗真的吩咐人办了,那么贾府在最后被抄家了,也能像可卿说的那样,“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云语红楼

秦可卿预感贾府的衰败,带有虚幻色彩。祭祀祖先时常常会请求:“保佑后代儿孙”,而这些祖先生前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阴阳一隔,人们相信,死去的人具备着超能力,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认知。

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提出的几点建议确实很冷静清醒,但也只是一般道理,反倒是她提到“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预知了元春封妃省亲的盛况。

不能据此认为秦可卿预感到贾府衰败,只是作者借鬼魂,来奠定《红楼梦》的悲剧基调而已。

探春在抄家时怒而反抗:“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她倒是有几分冷静认识,但认识的基础是自己的怀才不遇:生母“辱亲女愚妾争闲气”;好容易获得了王夫人的赏识,想着大展拳脚,却又百般掣肘;最后索性把娇生惯养的众女儿,当成嫌犯来搜查抄检。她预感到贾府的衰败,但也没能知道是快是慢,只是因为年经,想着自己逃不过,所以才有“我但凡是个男人”离家立事业的理想。


贾母呢,她是否感到了贾家的衰败?她已经退休,

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

这段话并非谦虚,贾母现在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虽然睿智仍存,但已是抓大放小,不再事事亲力亲为了。凤姐托鸳鸯偷东西借当,贾母明明知道而托作不知;王夫人擅自撵走晴雯、擢升袭人,她知道了也淡然说一句“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甚至王熙凤被婆婆邢夫人当众折辱,她明知道“这是大太太素日没好气,不敢发作,所以今儿拿着这个作法子,明是当着众人给凤儿没脸罢了”,事后鸳鸯当众替凤姐抱不平,贾母自己绝不出面。

真正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隐退。贾母就是在许多小事上放权,才能保持大事上的一言九鼎。八十回后如果她健在,王夫人绝不敢放着黛玉、把宝钗嫁给宝玉。但如果是黛玉早死,贾母也不可能听凭宝玉终身不娶。


换到贾府衰败这样的大事上,是大事,也是大势。“忽喇喇似大厦倾”,“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能可保常的”。贾母意识到大厦将倾,也很清楚没有人能挽回颓势。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及时行乐。七十六回中秋家宴,听到笛音悲怨凄凉,贾母竟“禁不住堕下泪来”。但同时她又说:“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

虽然没到天亮,也到了四更天。连众姐妹都熬不过去睡了,只有刻意求上的探春陪着。贾母是任性,或者老糊涂了?不,

她知道贾府的衰败越来越近,这样的盛宴不会再有几次,抓着繁华的尾巴不肯放手而已。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探春和秦可卿知道贾府要衰败,贾母却是比所有人都更早的知道贾府要衰败,而且为延缓贾府衰败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贾母为什么要把家里女孩子全部接到自己身边亲自培养;为什么男孩里单单宠爱贾宝玉。贾母的无奈如同薛宝钗的父亲,薛宝钗从小被父亲精心培养,就是因为薛蟠实在不成器。贾母这个历经贾府辉煌时期的老祖宗,早就慧眼识珠,把可能振兴家业的可造男女子孙全部接到身边,亲自教导。



首先,贾宝玉是贾府子孙男孩里唯一有慧根的,因此贾母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就是为了振兴贾府。不仅贾母看出贾宝玉有慧根,荣宁二国公魂魄也央求警幻仙子警醒贾宝玉,原因就是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还可望成器。有人说贾兰也不错,可惜贾兰太年幼,贾府眼看就要大厦将倾,培养贾兰已经远水救不了近火了,况且贾兰母亲李纨教子有方,不像贾母其他媳妇不靠谱的不靠谱、木头人的木头人。大家都说贾宝玉最后也不成器,可是贾母除了押宝在他身上,其他子孙更是一点都指望不上。


其次,贾母早就知道家里女孩子比男孩子都要孺子可教,可以曲线救国,培养出女孩子为家族联姻增强外围势力。因此贾母在自己子女里着力培养唯一聪敏的贾敏,嫁给钟鼎之家和高中探花的官场超级潜力股林如海,林如海果然官至巡盐御史。在孙子辈里着力培养四春,就算被称为二木头的迎春棋艺和最小惜春的画也都是拿得出手的,何况还有贵为皇妃的元春和神采不凡的探春这样出类拔萃的女孩子。确实最后元春和探春也为家里做了很大贡献。



再次,贾母让刻板严谨不惹事的小儿子贾政夫妇当家,以便延缓贾府落败的进度。贾母虽深知小儿子贾政不聪明,但为人刻板严谨,不会给贾府带来祸端,而大儿子贾赦胡作非为的品性会很快把贾府毁了。这也是贾母的良苦用心,可是作为长子的贾赦就不服气了,用讲笑话的方式说明贾母偏心,贾母自己也自嘲她的心也需要针一针。可是贾母不这样做,让贾赦当家,就看他为了抢石呆子古扇子时候弄得人家破人亡的狠毒,就知道他当不几天家就要毁了贾府。



再再次,启用贾赦儿子贾链王熙凤夫妇管理家中内外务,以平衡贾赦夫妇作为长子不能管家的不平心态。贾母这一招也非常狠,王熙凤虽然是大房长媳,却又是王夫人内侄女,等于还是小房贾政这边人。贾链虽然皮肤烂淫之徒,但是比他老子心里有底线,比如他老子安排他弄石呆子古扇子,他托人央求高价买,发现石呆子是人在扇子在的痴货,也就算了,没有强取。而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弄的石呆子家破人亡。贾链看不过眼,说这算什么本事,被贾赦一顿毒打,可见贾链比之贾赦要心地善良的多。



最后,贾母做事情是尽人事,知天命,整天发愁也改不了命,她依旧带领大家笑笑闹闹的过日子。她不光大事上都安排好了,小事也亲自带头,带头打包剩菜送给其他子孙吃,减掉各房送菜给她的惯例、要求禁赌。她尽力做了她能做的事情,尽管贾府江河日下,她明白以她个人之力也无法挽回,生活依旧要过,不如做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老祖宗。这就是贾母,一个大智若愚的老人,在笑笑闹闹中为贾府尽了一切努力,然后知足长乐,尽享天伦。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连秦可卿和探春都能预感到贾府的衰败,为何贾母不能预知呢?

  秦可卿香消玉殒时,曾经托梦给王熙凤,告诉她贾府潜在的危险。她认为祖茔的祭祀没有定项供给,家塾也无一定的供给,现在繁盛时还好,将来败落,就会彻底完蛋,为此,她让王熙凤多买祖茔附近的田产,家塾也放在一起,按房轮流掌管。这样就能保证延绵不绝,就算是抄了家,这些东西也可以成为子孙东山再起的本钱。

  探春在协理荣国府时,看到了家族的衰败,在她权力许可的范围内做了一些改动,蠲了不少重复性的开资,还把大观园承包了出去,一年也赚了四百多两银子,虽小打小闹,却是她一个姑娘家的远见。

  只是,重孙媳妇辈的秦可卿和孙女探春,都感觉到了贾府的衰败,作为贾府的老祖宗,贾母为什么不能预知呢?

  贾母不能预知吗?

  其实她是预知了的。贾府被抄以后,贾母说:“……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道这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我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得台来。……”从她说的这番话来看,她知道。

  贾母从重孙媳妇当起,在贾府生活了六十多年,贾府最鼎盛时就已经在贾府,和王熙凤差不多是一样的管事奶奶,几十年下来,她的人生经历堪比一部经典小说。她有着非常丰富的理家之才,这样的积淀,要说没看出贾府和从前的不同,那是不太可能的。

  再从实际上来看,贾府的许多事情,她并不是稀里糊涂的。贾府大办秦可卿的丧事,为迎接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替甄家收下一箱箱东西……她都清楚。她甚至连贾琏把脏的臭的往屋里拉的事,都清楚,贾赦要纳鸳鸯,她痛骂邢夫人糊涂,她还拐着弯骂王夫人“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她虽不理事了,心里却明镜似的。

  既然都知道了,为什么不试着改变?

  贾母是怎么看贾府的未来呢?如她所说,凭着祖宗建立的莫大功勋,她指望着自己的儿孙们比祖宗强,只要能守住这份基业就成,变不变的,也没什么。而且,她虽然看到了贾府的不如从前,却没有想到竟然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因此,她平时的生活,依然是精致之极,讲究吃喝讲究穿戴,也听戏听琴赏月,和孩子们一起,幸福的生活着,享受着。穷亲戚来了走一遭,她也带着各处去转转,吃吃喝喝玩一玩,至于要多少花费,那是不计算的——自有家底子在嘛。

  当然了,也不排除她自欺欺人的,想缩头的可能。她想着子孙们会变强,其实她何尝不知道现状:儿子辈已经无望,贾赦不用说,色鬼一个,贾政有心无力,多年混下来还是个员外郎,孙子辈贾琏无望,贾珠已死,贾宝玉贾环都没什么前途,至于重孙贾兰,又还太小……

  贾府的经济状态是寅吃卯粮,贾府的政治状态是悬崖边缘,贾府已经没有了未来,既然如此,那就都不管了吧。贾母睁着一只眼,看到了贾府的危机,可是她闭一只眼的时候更多。(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贾母不是不能预知贾府的衰落,而是她已经年老体衰,无能为力了!

贾母在荣国府生活了六十多年,她目睹了荣国府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落。

对于荣国府,毫无疑问,贾母曾经是当家做主的,而且她自己也明说自己年轻时比王熙凤还来得!

而大观园查赌,临终时散余资两件事充分证明了老太太的当家才能!

在《红楼梦》开场前,贾母其实已经未雨绸缪,为荣国府的将来做好规划。

第一,儿女的婚事都是门当户对。

大儿子贾赦的原配不知道是谁,但是绝非普通人家的女儿。

二儿子贾政的正室王夫人出身名门,王家比贾家还显赫!“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林家祖上袭过列侯,林如海自己是鹾政,位高权重!而且酷爱读书,实属难得!

第二,贾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培养贾家后人。

贾珠,这个早亡的人,二十岁不到进学,娶妻生子。从书中的细节看,贾珠小时候也是受到贾母的疼爱,培养。

贾府的元迎探惜四个小姐也是放在贾母身边培养的。

元春入宫,既说明贾母教育得好,也说明贾母为贾府的未来找了个靠山!

探春受老太太的影响,颇有才华,尤其是当家那件事,绝对是老太太从小教育的结果。

有人说探春和赵姨娘不亲是老太太造成的,真是没读透书之故!

第三,让二儿子当家做主,是老太太不得而为之!

因为老太太知道如果坚持世俗观念,让长子贾赦当家,那么荣国府只会败得更快!

第四,竭力宠爱宝玉。

有人把老太太宠爱宝玉当成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爱孙子,那就错了!

其实老太太是看到宝玉聪明伶俐,而且长相有福气,像他爷爷,感觉宝玉将来可以成为贾家的优秀继承人,所以才亲自抚养宝玉!况且宝玉生下来就自带光环,所以由不得老太太疼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第五,贾母一直在为宝玉物色合适的妻子。

一开始老太太是看中了史湘云,所以从小就把史湘云养在身边。

后来史家败落,所以史湘云和宝玉的婚事就自动在老太太心中取消了!

接着老太太又看中了林黛玉,因此贾敏一死贾母就把林黛玉接到荣国府,把宝玉和黛玉放到一处养着!

可惜天不遂人愿,林黛玉身子太差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家也彻底衰落,所以老太太的幻想再次破灭!

因此,贾母不是没有预知贾府的衰落,而是贾府这座大厦早就摇摇欲坠,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以贾母之力,真是回天乏术啊!


凡眼看红楼

我一直觉得秦可卿的身份是高于贾府的,从引导贾宝玉到太虚幻境,到给王熙凤托梦预知贾府未来,她的远见卓识根本不是养生堂抱养的弃婴所能具有的,她其实一直是站在高处来俯视整个贾府。我甚至觉得贾府所能具有的荣耀可能就是她带给的,秦可卿很可能就出生在皇宫或者王府,因为作者要避开一些政治的敏感处,把她设计了一个很奇怪的出身,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可能她就存在了作者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不能明着写她,因此书里她就成了一个半神仙似的人物,预知未来,并且还为败落以后做了打算。她的预知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知。


而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因为看到了贾府人们的不长进,日日沉浸在风花雪月,富贵温柔乡的老一代、新一辈。不思进取还不算还要自己抄自己家。探春管过一段时间家,她知道自己家什么状况,连黛玉这个外来的人都能说出来 “我闲来无事也帮你们算了算,只是出的多进的少” 探春当过家她岂能不知道,探春是一个很励志很上进的一个女子,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说如果她是个男子必要出去立一番事业,她对家里的人、家里的事已经太过绝望了,她的才情她的见识让她对这种绝望有了一个高度的认识,就是败落,这一点她能看到二木头迎春就未必可以感觉到,这是个人见识和修养的问题。


但是贾母,书里刚开始她就已经不管家了,她的下一辈王夫人也已经不管家了,真正管家的已经变成了孙媳妇,她管家的时候家族真是往上走的时候,这么多年来她自己本人存的私房钱都是一笔不菲的存款,天天的锦衣玉食,日日的笙箫作乐,她看到的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而这些不屑子孙的胡作非为让这个繁盛的大家族日渐的败落下来,这是一种渐渐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非与繁盛之时的强烈对比是很难感受到的,这种渐渐的腐蚀是最可怕的,让人们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等待灾难的到临,没有一点预知,没有一点未雨绸缪。这种的大厦倾倒才最可怕。而贾母确实处在了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方,她被这些子子孙孙们半哄半骗的假象里遮挡了眼光,不能说没有这种见识,只是处在山峰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感受到的不同。


农伯的森林


润杨阆苑

贾母不是不能预知,她是自动屏蔽了。

贾母是怎样的人物,怎会不知。只是她年岁已高,有些事情她不想去管,也管不了了。

比如迎春嫁给孙绍祖,贾母非常反对。但是当时的“父母之命”贾母却是无法拒绝的,就是后来迎春因此而死,贾母也只能是“一声叹息”。贾母何尝不知道,肯定会有这样的结局可是她无法阻止。

贾母是多么精明能干又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有些事情该来还是要来的,阻止是阻止不了的。在贾母的这个年龄阶段更愿意接受的是“子孙承欢膝下”,能乐呵乐呵就多乐呵乐呵了。本来已贾母的身份地位跟刘姥姥本就不可能有什么联系,刘姥姥来“打秋风”也是王夫人的亲戚。可是贾母就愿意见见她,听她说说一些所谓“稀奇古怪”的事,不过是找个人解解闷而已。


贾母唯一真正动怒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贾赦要强取鸳鸯,只因为“身边只有这么一个可心的人,你也要抢走”,鸳鸯是清楚贾母的饮食起居并且能在任何情况下明白她的意愿的人,贾母很“需要”她。这是与贾母息息相关的。


所以贾母不是不能预知,她只关心她想关心的,她能关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