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世之柱?是由什么构成的?


“创世之柱”通常被翻译为“创生之柱”,英文名为“Pillars of Creation”。

创生之柱闻名于世始于1995年,实际上指的是由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天鹰星云(M16星云)内三个圆柱形的较冷星际气体和尘埃的一张照片。天鹰状星云是距我们6500光年的巨蛇座附近的恒星形成区,而创生之柱中最高的柱子从底部到顶端大约有4光年长。创生之柱彷彿是三座高耸的孤立山峰,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代表作和20世纪天文学最具标志性的图片之一。照片中的点点繁星是新诞生的年轻的大质量恒星。在恒星映衬下创生之柱展现出云雾状和丝状的轮廓,是星云中气体和尘埃最密集的区域,而它们周围的区域是已经被电离的密度较低气体。创生之柱的山峰是恒星诞生的孕育和孵化器,其中隐藏着一些新生的恒星,这也是称之为创生之柱的原因。同样这些新生恒星会散发强烈辐射,能够电离和加热(甚至会吹散)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由于大质量恒星的寿命很短,在其演化过程中狂暴的星风和生命末期绚丽的超新星爆炸等会导致组成创生之柱的气体和尘埃的分化和剥离,甚至解体。因此创生之柱形态是会一直发生改变的,这在201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重新拍摄照片的重要发现之一。

天鹰星云及其中创生之柱(图像正中小图) 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鹰星云的"创生之柱",1995年的原始图像。 Credit: NASA, Jeff Hester, and Paul Scowe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在鹰星云的"创生之柱",于2014年重新拍摄。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南极观星人


创生之柱,是约7000光年之外老鹰星云的几团气体尘埃的影像。这是一片及其广阔的星宇,柱子的尺度在十万光年,其内部不断有新的恒星在诞生,这也就是创生的含义。

创生之柱是1995年由哈勃天文望远镜对老鹰星云进行观察时,拍下的一系列影像,经过处理后得到很多瑰丽的照片。创生之柱是老鹰星云中恒星最密集和活跃的区域,内部不断有恒星产生,超新星爆照这些宇宙最激烈的活动出现。

据NASA介绍,可能现在看到的创生之柱已经在大规模的超新星爆炸中损坏,由于距离遥远无法观察现在的情况,也许已经消失了。

每次看到这张创生之柱的照片,都能体验到宇宙中的洪荒之力,冥冥自有天意的感觉。

面对这样神奇和宏大的宇宙景观,人类会莫名感到震惊和恐惧,既感慨宇宙的浩渺,又可叹我们自身的渺小。


量子实验室


熟悉天文学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创生之柱”这个词,它的本指的是1995年4月1日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在老鹰星云(天鹰星云)内圆柱形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的一张影像,如下图:

在这张影像中,老鹰星云内的一个细节被完美的展现出来,有三个巨大的柱形气体云存在于老鹰星云的内部,犹如三座巨大的孤立高峰,左侧最高的柱子从底部到顶端大约有4光年长,和太阳到比邻星的距离差不多。



这张照片非常著名,影像是由不同元素发射的光合成的,在星云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绿色的是氢、单独的红色是电离的硫、蓝色是少了两个电子的氧原子,所以颜色看上去丰富多彩。而其中的点点繁星是新诞生的年轻的大质量恒星。在恒星映衬下创生之柱展现出云雾状和丝状的轮廓,是星云中气体和尘埃最密集的区域,而它们周围的区域是已经被电离的密度较低气体。


老鹰星云是一种发射星云,距离太阳系约6500光年,约20光年宽,用双筒望远镜朝北天巨蛇座的方向即可看到。从远处看,整体看起来像只老鹰,创生之路就位于它的心脏位置。老鹰星云中明亮的区域实际上是一个通往由尘埃所组成的如同洞穴的暗云中心的窗口,里面一个疏散星团正逐渐形成。在这个洞穴里,高大的云柱、冰冷分子气体云和由黯淡尘埃组成的圆形云球,仍留在这个正在形成恒星的区域,创生之柱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创生之柱的山峰是恒星诞生的孕育和孵化器,正是因为其中正有不少新生恒星正在形成,所以其才被称为“创生之柱”,如今这些新生恒星正散发着强烈辐射,能够电离、加热和吹散周围的气体和尘埃,而且创生之柱中也有着即将发生超新星爆发的大质量恒星,NASA曾在2007年宣布,创生之柱将会被6,0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冲击波摧毁,他们甚至发现里面散落着20个左右的恒星将要爆炸,虽然距离哈勃拍摄的第一张创生之柱照片仅有11年,但据斯皮策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显示其变得更小了,而且显得幽灵般透明,并且能在左边的支柱内看到一颗恒星正在形成。


虽然创生之柱看上去像三座高耸的山峰,然而实际上它们是时刻都在动荡的尘埃云,恒星的形成和活动乃至超新星的冲击波也会帮助这里的尘埃云形成新的恒星,所以创生之柱终将会为一些新生恒星所代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