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主動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

李聰

說起康熙大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生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格爾,還簽了清朝歷史上罕見的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可是從現在來看這個條約其實也不怎麼平等,它把貝加爾湖讓給了沙俄。



談到貝加爾湖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蘇武牧羊”的那個貝加爾湖了,雖然在一開始這個地方是被匈奴佔有,從南北朝到隋朝也是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地盤。但到了大唐的時候,貝加爾湖首次被納入了唐帝國的版圖,在元朝這個地方也屬於當時的“嶺北行省”,可在清朝,貝加爾湖再也沒有握在中國人的手裡。

這件事情還要從1650年說起,當時清政府忙著平定內部動亂,無暇顧及東北地區,所以俄國人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雅克薩,到了1682年,俄國人就更加變本加厲的侵略東北地區。康熙十九年,康熙決定親征,在康熙英明神武的領導下,終於打敗了俄國人。


1687年,雙方決定簽訂《尼布楚條約》,中俄雙當就邊界問題一直爭執不下,俄國人希望邊界線設在黑龍江,中國人也希望俄國後退,退還被佔領的中國領土。所以中俄雙方的談判一開始並沒有很好的結束,清軍繼續包圍雅克薩。

到了最後實在不行,俄國人想著自己土耳其那邊戰還沒打完,清政府想著準格爾部不聽話,於是雙方都退了一步。俄國承認外興安嶺是中國領土,放棄將國界線設在黑龍江境內,而康熙則選擇放棄了貝加爾湖。



一樹梅花一放翁

在盛唐時期,貝加爾湖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中國版圖。到了清康熙朝,中國徹底失去了對貝加爾湖的主權,把它拱手讓給了俄國。



先從兩次雅克薩戰爭說起。順治末期,康熙初期,清朝忙於統一全國,還有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及東北邊疆事務。沙俄趁機侵佔了我國的尼布楚和雅克薩,並建立了城堡根據地。


康熙察覺了沙俄東侵我國邊境的野心,多次干涉和警告無效,康熙知道必須用武力解決。1685年~1686年,康熙兩次派兵攻打雅克薩,皆取得的勝利。


沙俄無奈提出和談,康熙派出了以索額圖為首的談判團。幾經周折,兩國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這個條約明確了中俄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劃歸俄國。


明明清朝打了勝仗,憑當日清朝的國力,完全可以把沙俄趕出中國邊境。為什麼清朝會簽署這樣一個,看似平等,卻丟失了大片土地的條約呢?


康熙雖稱“聖祖”,但他不是神,他也有思想的侷限性。分析多方面原因,康熙並非主動把貝加爾湖拱手相讓,其中也有他的無奈。


一,清朝部隊武器落後


康熙歷來推崇騎射治天下,清朝放棄了明朝的火炮研究,多用冷兵器。他們配備的火槍等裝備,都很落後,遠不如沙俄的裝備先進。


雅克薩戰役前,康熙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備足了兵力和軍需糧草。戰役之所以取勝,清朝也是勝在人多和軍需充足,沙俄土匪只有幾百人而已。


裝備落後造成了清兵傷亡慘眾,康熙也不願看到人員傷亡太多吧。


二,當時國內形勢不穩定。


當時,清朝剛剛平定三藩,新疆的局勢也不穩定,準噶爾也挑起了西北內亂。康熙目光有些短淺,他只盯著國內局勢,對沙俄和外部的局勢瞭解太少。他只把三藩和準噶爾當做敵人,沒有把沙俄當做敵人。


康熙只想著儘快和解,不要影響他平定西北之亂。他並不知道,沙俄也正面臨著和歐洲鄰國的邊境之爭,沙皇也正是焦頭爛額之際。


當時信息傳播不通暢,不能知己知彼。如果像今日這樣,信息傳播這樣迅速,康熙會不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呢?


三,派出的談判使團能力不足,更奇怪的是,使團裡竟然有兩張歐洲人的面孔。


康熙派出了,以索爾圖和佟國綱為首的龐大的談判使團。因為談判雙方要用拉丁語交談,康熙派了兩個洋人當隨團翻譯。


這兩個洋人,一個是葡萄牙人徐日升,另一個是法國人張誠。他們都是耶穌教到中國的傳教士,因為精通自然科學知識,成了康熙身邊的近臣,深得康熙信任。


臨行之前,康熙還對索爾圖說,他所用的洋人都是可以信任的,有事可以當著他們的面討論,有問題也可以和他們商量。


我真不知道,精明一世的康熙大帝,為什麼這樣信任洋人?尤其是在關乎國家邊境談判時刻。


正是這兩個洋人,使中國使團據理力爭的前期談判失敗。


徐日升和張誠來到尼布楚,利用清朝使團不懂拉丁語之機,就向沙俄的頭目戈洛文示好,並索要重金。


本來沙皇已經催促戈洛文讓步,儘快和談。可是徐日升和張誠把康熙的底牌都合盤送給了戈洛文。


康熙曾經交代,初談要以尼布楚為界,如果沙俄要求尼布楚,就以額爾古納為界。戈洛文不是不聽沙皇指令,因為他知道了清朝的底牌,所以有恃無恐的步步緊逼。


索爾圖雖然城府頗深,也沒能察覺徐日升和張誠的真面目。索爾圖即使據理力爭,也只能一步步退讓,放棄了清朝提出的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失去了大片土地。


康熙至死也不知道,他派出兩個洋人是致命的錯誤。如果沒有這兩個洋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吧!也許美麗的貝加爾湖還在中國的版圖上。


四,康熙對土地的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清朝建國以後,貝加爾湖雖然在中國版圖上,可是並沒有實際控制,而且還是荒蠻的凍土地帶。康熙對這塊土地沒有足夠的重視,不像臺灣那樣,讓康熙誓死收回。康熙可能會認為尼布楚只是一小塊地。可是他不會想到,他的一次退讓,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連鎖反應。不久的將來,外興安嶺地區包括庫頁島,也被他的子孫送給了俄國人。


他不會想到,尼布楚地區看似不毛之地,卻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是未來各國必爭的寶地。


當然《尼布楚條約》,是第一次確定了中國的邊境問題,保護了邊境居民幾十年的安居樂業,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可是它留下的隱患無窮。


我不由想起了,把阿拉斯加以750萬美元,賣給美國的俄國人。當日的短視是今日的追悔莫及。


如果康熙泉下有知這一切,是不是當時會有不同決策呢?



讀史明智,以史為鑑。我們要記住,任何土地,無論面積大小,無論是否有用,我們都要寸土必爭,絕不放棄主權。



有書共讀

而且清代對於貝加爾湖的擁有也是從外喀而喀手裡搶來的,所以對於清代來說放棄對那種苦寒之地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心疼,而且還是一件讓清朝長舒一口氣的事。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朝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朝主動讓出額爾古納河以北的所有領土,包括貝加爾湖。



為什麼清朝會在軍事佔優的情況下還會主動放棄貝加爾湖呢?這跟唐朝是所遇到的情況是一樣的,貝加爾湖的距離太遠,軍事控制就算是中國曆代財力和軍力最強大的唐代都很難做到。從長城以內運給養到貝加爾湖地區,往往要耗費絕大多數軍糧,差不多每一次運送軍糧都會有三分之二會用於押運士兵來回的口糧,效率極低。這對於一個國家的財政是一筆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國力弱都無法辦法在那種苦寒之地屯兵,屯田也是根本不行。

同樣,在清代,國力和財力也是無法維持對於貝加爾湖的管理的,長期駐軍對於清政府也是一種折磨,包括額爾古納河以北。清政府每年需要花費大量財政來駐軍貝加爾湖,這對清政府來說每年花鉅款去維持北方遙遠寒冷的西伯利亞的漫長邊境線,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

於是讓出這些在清政府眼中的苦寒之地也是理所當然的,反正那也是以前摟草打兔子順帶弄來的。而且能甩掉這個每年消耗大量銀子“燙手山芋”,也是一件好事。而且這時候南方的三藩之亂還沒有解決,清政府的主要精力是在南方的平亂上,北方那些苦寒之地扔了就扔了,一點也不可惜。
&吳三桂


風雲說收藏

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在漢朝時稱為“北海”,根據史書記載,是蘇武被流放的地方。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中學在歌詠團唱的這首歌,歌詞至今不忘。童年時,陪父親聽麗的呼聲,也聽過蘇武牧羊,“蘇武”兩字用方言念出來,鏗鏘有力。對蘇武印象深刻,對他被流放的北海,更有興趣知道。因此,走上了這個被戲稱為“天然監獄”的西伯利亞之旅。

對西伯利亞的印象是遙遠艱苦的流放之所,寒冷的冰天雪地;還有,飛來新加坡過冬的很多候鳥,都來自西伯利亞。一隻小小鳥尚能飛到千萬裡之遙的我國,身為人類的我們,豈有去不了的?

西伯利亞鐵路全長9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不過,我們只是經歷了它邊上的那麼一小段。

從內蒙古的滿洲里上火車,開始貝加爾湖之行。火車必須走上30多個小時才能抵達西伯利亞的中心城市——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甫上火車,就被兩國的時差所困擾,稍稍影響了作息。(因為是夏天,中俄兩地相差四個小時)俄羅斯面積很大,一個國家的幾個地方時間都會不同。

在各自的車廂裡倚窗外望,在不斷後退的大片土地上,只見轉夏不久的初綠遍地綿延,既沒有莊稼,也沒有人家。看膩了窗外景物,晝夜顛倒地吃吃睡睡,大家就變換著打發著在火車上的時間,平時難得相聚或不認識的旅客就在此狹窄的空間裡串門子、話家常、哼歌。自然而然地,一支小小的歌詠隊就誕生了。火車把兩旁的景物拋在後頭,我們的歌聲也把時間送走。一路談談唱唱吃吃睡睡,時間倒也不難捱。忽然,是誰驚呼了一聲:看!貝加爾湖!

啊,這麼快就看到目的地了?大家興奮地擠在火車過道上往車窗外望,是湖沒錯,啊!原來目標已在眼前。手機相機齊出動,拍呀拍!忘情地拍,開心地看!這一段火車旅程好精彩。

貝加爾湖大如海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有2500萬年的歷史。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深處達1600米。沿途只見清澈、靜謐的湖水,微波靜瀾地展現著它獨特的魅力。可面積那麼大(3.15萬平方公里),大得那麼浩瀚,我總認為它是海。可它又似攤開的綢緞般,只有一點皺褶,沒有浪濤。不過,隨著地理環境的不斷改變,多年以後,它的面積再擴大,有一天變成了海洋也難說。

那麼大的一個地方,蘇武當年是被流放到哪個邊角啊?有人說這不是蘇武當年的北海,從史書上看,只是有可能在此處,不過距離實在太遠了。也有人說,匈奴以前的勢力那麼大,有什麼不可能?我傾向於可能。讀班固的《蘇武傳》,我敬佩蘇武的錚錚鐵骨,他那維護國家尊嚴與民族氣節的情操,在冰天雪地裡吃苦堅韌的精神,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去的時候是夏天,白天還得披上風衣,晚間就更冷了。而貝加爾湖在冬天時,湖面結冰是可行車的。蘇武,他在那兒度過了19年的春夏秋冬啊!

抵達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已近晚間。伊爾庫茨克是最靠近貝加爾湖的小鎮,因為貝加爾湖位於地質板塊活躍區,所以大大小小的地震會時常來探望。這個小鎮一年就有2000多次地震,因此看不到高樓,只見到很多頗有年紀的木質結構房子,是一個乾淨又安靜的地方。地震,我在那兒的兩天裡,都體驗了,很輕微的,原以為是自己旅途勞累頭暈腳不穩,後來經當地人證實是碰上了地震。

住宿位於高級商業中心,外觀普通,內裡雅緻舒暢,房內盥洗用品樣樣齊備。櫃檯人員會講英語且彬彬有禮,與多年前入住莫斯科酒店時所看到的服務人員,那種一臉晚娘相,對客人提問不瞅不睬的態度完全不同。

次日用過豐富的西式早餐後即出外參觀景點,傍晚停留在以烤魚出名的李斯特揚卡(湖邊),入住於一家面向遼闊大湖的酒店。大家開心地匆匆放下行李就往外跑,可惜是陰天,不見夕陽。沒有潮聲,靜靜的湖水被風吹起一波波的紋路,悄悄地,就像擔心干擾到坐在一隅靜靜面湖沉思的人似的。

夜色逐漸圍攏,湖水的微光也慢慢盪開,風衣擋不住冷冷的空氣,只得回酒店,等著明天的更好。可是,半夜醒來,還是忍不住偷偷掀開窗簾看“海”,只聽到湖水重疊微撞的聲音,伴著一片黑黝黝冷颼颼的空靈,急忙縮回溫暖的被窩。

小火車之旅

貝加爾湖的形狀是從北到南,狹長彎曲猶如一彎被削掉邊角的新月,我們只在偏南一角倘佯。次日一早,我們先從住處乘船過湖,到另一角的湖畔上火車。這種小火車會載著旅客沿湖觀賞美麗的湖畔風光,偶爾停下,讓旅客下車去踏踏青、拍拍照,盡情欣賞藍天白雲綠草繁花。

這段沿湖路線原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不過現在鐵路已改道,留下來的是旅客們的觀光路線,在夏天引領旅客發現貝加爾湖的美!湖畔懸崖峭壁,隧道巖洞處處可見。

沿途會穿過30幾個隧道,20幾公里長的護山牆;整個行程大約60多公里長,只不過佔貝加爾湖的那麼一點點。但是,滿足了,滿足了!滿足了雙眸,滿足了心靈,也滿足了照相機的應接不暇。鐵路的一側是瀲灩的湖水與天上俯視著的厚重白雲對望,另一側是綠野山林石壁,綠色草叢裡點綴著無數細小的繁花,猶如一片魅力無限的織錦,既秀美又柔和得令人真想躺下去,仰望藍天白雲美美地睡上一覺。

飽覽了這一角的難忘以後,還可以沿斜坡而下,踩著過往旅客走踏出來的小階級,走到湖邊去撥弄冰涼的湖水,撿一塊美麗的石頭,掬一把湖水,喝一口清涼(貝加爾湖水清澈含氧量高,可直接飲用)。然後再沿路走去,看看站在哪一個斷崖峭壁旁才是攝影的最佳角度;還有,走入一個個從石壁鑿出來的隧道山洞裡,驚歎佩服當年匠人艱鉅的工程之餘,邊尋找當年的火車路軌跡。再擺個姿勢,照張可以留念的影子。

貝加爾湖上的雲層厚厚的,俯視著藍藍的水,青青的草坡,還有,草坡上穿著各色風衣的遊人。大家驚喜地嘆息著美景,雲啊水啊草啊人啊,都有各自的快樂與忙碌。

水波幽幽,雲片悠悠,人們悠遊。這裡的一切,何等美好。有人說,就算被流放在這裡,也無怨無悔。那是指看到的眼前,那冬天的滋味呢?冬天這裡冰層厚積,寸草不見,你能在這裡呆上幾天?

小野花也有各自的獨特丰采。紫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甚至綠色的,小小的開在草叢裡,挺立在巖壁上,沒有國色天香的丰采,卻有孤傲堅挺的我見猶憐。

下午三點,大家吃過簡單的便當午餐後火車再開行,旅客還是沿途上上下下,在綠水青山間自由走動。聽到火車汽笛響過三遍就得匆忙上車,否則火車不留人自留,那就得等待每兩天才開來一趟的火車。那時候,就可以真正領略貝加爾湖的白天和黑夜是什麼滋味了。不過,每個旅客都很乖,沒有掉隊。

中國名歌手李健是如此演繹貝加爾湖畔:那裡春風沉醉,那裡綠草如茵……多少年後,往事隨雲走,你清澈又神秘,像貝加爾湖畔……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現,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

貝加爾湖畔,印在足跡上,刻在心中,現在夢裡。


滾動的風景

關於貝加爾湖的歸屬問題,與其說是康熙主動讓與,不如說是戰略放棄更準確一些。眾所周知,在著名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與沙俄就兩國東西邊界進行了明確劃分,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而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沙俄。那麼雙方反覆磋商之後達成的協議中,為什麼清朝會同意將貝加爾湖劃歸沙俄呢?

貝加爾湖地處古稱北海,曾為中國北方部族主要活動地區,從歷史歸屬上來看,最早對貝加爾湖有明確記載的《漢書》中,標明貝加爾湖屬匈奴控制區域,而後又分別為鮮卑、柔然、突厥等少數民族領地,直到大唐帝國時期,才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對貝加爾湖地區的行政管控。唐末後突厥韓國復國由重新恢復了對該地區的掌控,隨後又易手回鶻、契丹等族,直到成吉思汗統一北方,這裡便由蒙古族佔領。大元帝國時,貝加爾湖隸屬於“嶺北行省”,但隨著元朝的崩塌,該地區在明朝時已淪為瓦剌屬地,不再屬於中央的實控地區。

元朝覆滅後,蒙古各部被打回分散狀態,在準格爾部崛起後,形成了蒙古族元后的堅強力量,這股力量漸脫離清朝掌控,與沙俄,清王朝,對立與東北亞地區。面對沙俄的不斷進犯,清朝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雙方的軍事衝突中,勝敗漸成定局。在雙方談判陷入僵持的關口,清權衡利弊,戰略放棄貝加爾湖以東的地區,這麼做有幾個目的:一是為了儘快從與沙俄的僵持中脫身出來,集中精力對抗準格爾部;二是貝加爾湖地區的歷史歸屬性決定清對其完全掌控的話,畢竟牽扯大量精力,難以消化不如捨棄;三是積蓄國力仍要依仗農耕,而貝加爾湖地區一直是所謂的荒涼之地,不具備爭取價值。在時局當下,這種抉擇最有利於清王朝坐穩江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雖然如今看來,如此美麗的自然瑰寶不屬我國,實在有些可惜。


國家人文歷史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雅克薩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中國軍隊為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所進行的兩次圍殲戰,終於在十倍於沙俄侵略者的清軍圍困下,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

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但同時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其中就包括貝加爾湖,雖然《中俄尼布楚約》是一份平等條約,但從領土來看,其實是不利於中國的,為何康熙會同意呢?

尤其是到後來的《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大清共失去的貝加爾湖東西南北四岸中國國土大約100萬平方公里(具體數字有待考證,但真的非常大)

一、對國土疆域的錯誤認知

清朝初期的東北國界,比我們傳統認識中要複雜的多,東北疆域也比傳統認識中要大得多。

一般認為,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東段邊界是:中俄兩國北以格爾必齊河沿外興安嶺至海為界,嶺南屬中國領土,嶺北歸俄國管轄;西以額爾佔納河為界,河以南屬中國,河以北屬俄國。

這裡就會有錯覺造成: 尼布楚地區似乎很小。條約規定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讓與俄國,好像很小的一塊國土,實際上,“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是很大的一片國土,這是因為統治者目光短淺、談判中一味綏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損失。

二、國家局勢的制約

三藩初定,蒙古葛爾丹勢力蠢蠢欲動,欲從中國獨立出去。故中俄談判之初,中方代表堅持以勒拿河為界,後來鑑於平定“三藩之亂”,作出重大讓步,把尼布楚地區大片國土讓與俄羅斯。

三、康熙自身的原因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雅克薩之戰是因為沙俄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而這片地區是清朝統治者的故土,但對於貝加爾湖卻沒有這樣的認識,而且作為農耕大國,貝加爾湖天氣寒冷不適合耕種,因此康熙對於這塊土地的認知不大。就好像道光帝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佔領定海是一樣的認知。

四、軍隊實力

其實雅克薩之戰是大清發動的人海戰術,第一次圍殲戰得益於紅衣大炮的作用,第二次圍殲戰,沙俄侵略軍增加了城防,清軍只得採取圍困。也許是康熙帝出於自身實力的考量,加上戰爭成本太大,也就把苦寒之地的貝加爾湖割讓給了沙俄。

但是,《中俄尼布楚條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和中國近代史的起始點。

我們都知道,俄國從來沒有放棄侵佔黑龍江地區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不久,沙皇彼得一世就叫嚷:“俄國必須佔領涅瓦河口、頓河口和黑龍江口”,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公然要把奪取黑龍江作為俄國“遠東政策的中心”,沙皇尼古拉一世上臺後,發誓要“實現他的高祖父和祖母的遺志”。在沙皇的旨意下,俄國軍政界“收復黑龍江”的叫囂日甚一日。

一、該條約使俄國合法地獲得了侵略基地和廣大領土,併為中國的東北和蒙古進一步被滲透和侵略埋下了禍根。

二、中國喪土失地,失去的絕不僅僅是原屬於中國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地方,也不僅僅是貝加爾湖地區,而是整個西伯利亞和北冰洋及太平洋沿岸的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和無盡的寶藏!

《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的領土,併為後來雍正帝效仿簽訂《恰克圖條約》完全出讓貝加爾湖地區開了個惡劣的先例。自西漢時期,貝加爾湖就是史籍中的北海,是蘇武牧羊的地方。我國北方各民族就在這一地區生活,雖然中國中央政府很長時間裡無法有效地統治這一區域,但它在法理上早就屬於了中國。而《中俄尼布楚條約》使中國自築藩籬。

三、中國的一時退讓使俄國人合法地獲得了從歐洲直達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廣袤領土,使中國的背後屹立起一個新的巨人,中國北方的地緣環境極劇惡化。眾所周知,晚清時期,沙俄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即使蘇聯時期,廢除了沙俄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土地自始至終都沒有歸還。

四、條約分割了蒙古族,使蒙古同胞成為了跨境民族。


五味社

事實上在康熙眼中根本不存在什麼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的問題,而是他和沙俄聯手瓜分了這一本屬蒙古人的土地

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南部地區,靠近蒙古草原。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曾屬於崛起於漠北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政權。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東突厥汗國和薛延陀汗國後在漠北地區設置安北都護府,這是包括貝加爾湖地區在內的漠北地區第一次被中原王朝正式設置行政管轄機構。唐高宗年間後突厥汗國復國,於是這一地區又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此後這一地區先後興起過回鶻、黠戛斯、契丹等民族,直到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之後從此這裡就成為了蒙古人的地盤。

蒙古人在最輝煌的年代幾乎征服了整個亞歐大陸,然而蒙古人的帝國不過是曇花一現:在中原他們被明太祖朱元璋趕回了草原大漠,在歐洲新興的莫斯科大公國日益蠶食蒙古人的地盤。到了相當於明末清初之際蒙古人已失去在歐洲和西亞的地盤,但此時他們仍控制著蒙古草原本部以及鄰近的西伯利亞、中亞等地。然而隨著地盤的縮小,脆弱的遊牧經濟又無法支撐一個統一的帝國,於是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部落割據的狀態。在清軍入關前後蒙古各部大體分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這時貝加爾湖屬於漠北蒙古的地盤。

漠南蒙古由於和滿洲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在清軍入關前就已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並利用漠南蒙古各部的力量和明軍作戰。而漠北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同清朝的關係就要疏離得多,尤其是隨著漠西厄魯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崛起後致力於完成蒙古各部的統一,這就對清王朝的江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由莫斯科大公國演化來的沙皇俄國也已步步東進侵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這樣一來在東北亞就形成了清朝、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的格局。

事實上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康熙王朝》中那樣是完全勾結的關係,而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防備的關係。對此康熙是有明確的意識的——在他看來:貝加爾湖地區乃至更為偏遠的西伯利亞地區乃是苦寒之地,對農耕民族而言利用價值不大。儘管滿清出自遊牧漁獵部族,儘管清王朝提倡滿蒙一家,但說到底滿、蒙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清王朝首先要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蒙古人的。事實上《尼布楚條約》中對貝加爾湖地區的處置實際上是滿清和沙俄聯手瓜分蒙古帝國遺產的行為——康熙以此換取沙俄在自己和準噶爾汗國的對立中保持中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康熙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視、看不上。更與主權談不上關係。另外,割讓貝加爾湖(漠北蒙古以北)的理論,讓我想起了有個人說《尼布楚條約》割讓了從北極到中國的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謬論。所以,我把這個問題擴大一下吧,說說我們更北的領土邊界是哪兒。

(1)蘇武牧羊只能說明貝加爾湖是匈奴統治區

至於有人爭論的“蘇武牧羊於貝加爾湖”,本身的地點是有爭論的,史學界也有人說不是在貝加爾湖而是在“甘肅的民勤”!而且“蘇武牧羊”是誰讓他去牧羊的?答案是匈奴人,而不是漢朝人。因此,這段歷史根本算不上西漢曾管理過“貝加爾湖”地區的案例。只能說,它是我國的傳統遊牧民族曾經管理過的地區。我無所謂,畢竟司馬遷說匈奴也是黃帝的後裔,雖然關係確實遠了些。

但許多人恐怕不幹。有些人說丟失領土、談領土地域的時候,把平時不承認是一家人的遊牧民族算上,一不說,立刻把臉一抹,元清非中國。這樣不好。

(2)從女真人的歷史看對貝加爾湖也沒有感情

自15世紀30年代到16世紀,因為明朝的軍事力量、行政統治逐步撤出了黑龍江、吉林地區。明朝修建的各種衛所,也就主要由當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管轄。這時,更北的女真各部落紛紛南下,到16世紀形成了三大女真部落群。

清朝主要興起于吉林、遼寧東部一代的建州女真。貝加爾湖地區則屬於蒙古控制區。

在東北方向,《尼布楚條約》簽訂於1689年9月7日,從法律上確立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都屬於中國領土。這一地區,我國明朝政府在初期確實有過用兵、駐紮的痕跡、歷史記錄。但是再往北的記錄,就很難找到了。因為奴兒干都司雖然建立,但是存在時間太短了,只有25年的時間。那時沒有計算機、沒有汽車,巡查一次需要多長時間?連巡邊都很難做到。人家跟你要證據你拿啥?你拿啥?

綜上所述:北到北極的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算成《尼布楚條約》割讓出去的領土的觀點,很是奇葩。現在有些人造謠說元朝非中國。所以,還是請先統一搞清楚元朝是不是中國政權,再來說“割讓”問題。不能一方面“做大義凜然狀”說“元清非中國”,一方面又“做痛心疾首狀”說你們割了中國領土。你先拿出屬於你心裡的中國政權有這些地區的控制權、管理權記錄再說好不好。


坐古談今

答 | 獬執事

在講貝加爾湖之前,先講一個雍正朝發生的故事。當時雲貴總督與安南爭地,在現在看來,雲貴是清朝領土,安南是外邦,他們爭地可不得是國與國之間的領土爭議?然而雍正不以為然,最後了諭雲:“朕統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王土。”直接就將爭議土地劃給了安南,讓其“替朕永守之”。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領土觀與近代錙銖必較的領土觀不一樣。在清朝皇帝眼中,雲貴是內地,是清朝領土;安南是外藩,一樣是清朝領土。既然都是清朝領土,安南人願意守衛、開發,那又有何不可?反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同樣的思路在康熙時代也是相似的。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中俄爆發雅克薩之戰,清軍大敗俄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平等條約,但清朝依然在領土上受了損失,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小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清朝與俄羅斯帝國談判時的態度本身就不是寸土必爭。當時康熙皇帝的諭令如下:“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楚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楚,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由此可以看出,在康熙皇帝心中,外東北雖然是龍興之地,但其北疆一帶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比起與俄羅斯爭土地,噶爾丹才是心腹大患,故而從康熙到索額圖,第一任務就是早些和談,以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

這一幕,與歷史上唐朝新羅的和約是一樣的,並不是唐朝打不過新羅,而是西邊有吐蕃之犯,而東北又不是唐朝的核心利益,放也就放了。


亞歐研究寮

貝加爾湖並不是康熙讓給沙俄的,而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訂的《恰克圖條約》中徹底喪失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不僅喪失了貝加爾湖區域,還將邊界往南推了很遠,貝加爾湖以南的大片區域被劃給了沙俄。

康熙時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並未劃定貝加爾湖這一段邊界,而是對東段的區域進行了劃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

《尼布楚條約》具體的條款約定: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看下面這張圖可以更加清楚。

對於“外興安嶺直到海”這句話,因為當時對於具體的地理情況雙方都不太瞭解,就出現了上圖中的三條不同的線。但是不管怎麼說,康熙時期,對於西邊的貝加爾湖區域,沒有跟沙俄劃定界限(也就是中段邊界,西段是在中亞)。

當時康熙之所以願意簽訂這樣的條約,是因為噶爾丹不斷的侵犯喀爾喀蒙古,擠壓喀爾喀蒙古原來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圖中綠色的準噶爾汗國,嚴重威脅到了大清。當時的形勢如下圖。

《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雙方就爆發了大戰。噶爾丹被打敗,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位,暫時向康熙稱臣。之後康熙一直要求沙俄繼續談判,劃定中段的邊界以及那些待議的地區,但是沙俄一直置若罔聞。

而原本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的布里亞特部族(成吉思汗時期的林木中部族),早在1656年就被沙俄征服,一部分不願意臣服的布里亞特人在雅克薩之戰後投向了大清,被編入八旗,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布里亞特部族在之前並未臣服過中原王朝,從歷史淵源來講,他們頂多算是厄魯特蒙古的近親。在《恰克圖條約》簽訂前,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已經完全被沙俄佔據。

公元1638年,此時是大明崇禎十一年,沙俄建立了雅庫茨克督軍府,在貝加爾湖之西建了伊爾庫茨克,在湖的四面強佔牧場,建立堡寨。貝加爾湖南面是喀爾喀蒙古部落,由於噶爾丹的攻打,喀爾喀蒙古不斷往南逃。貝加爾湖以南大片地方都被準噶爾汗國佔據。

噶爾丹1697年才死,繼位的策妄阿拉布坦雖然向康熙稱臣,經常叛亂,連西藏都被準噶爾汗國拿下了。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沙俄雖然同意了邊界談判,但是暗中挑動準噶爾汗國進攻大清。

此時是雍正五年,國庫空虛,而準噶爾軍不斷騷擾挑釁。比起近在咫尺的準噶爾軍,遠在苦寒之地的沙俄的威脅顯然要小的多。關於外蒙與沙俄的劃界談判就在這種形勢下進行的。

最開始主持談判的是隆科多,但是隆科多很快被撤職,剩下圖裡琛等人繼續談判。

(隆科多)

雙方談判的重點在劃界和貿易,由於隆科多被撤,剩下的人對這方面事務並不熟悉,導致了領土上的巨大損失。

《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明確了中俄中段的邊界,暫時遏制了沙俄的入侵。大清跟準噶爾的戰爭繼續進行,雙方在青海,吐魯番等地都爆發了戰鬥,戰鬥的結果是互有勝負。

一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國爆發了大瘟疫,噶爾丹策零死去,其子互相爭位陷入內亂。十年之後,清軍大舉進攻準噶爾汗國,歷經四年戰爭,才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平定了天山南北。但是貝加爾湖已經永遠不屬於中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