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特徵及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拉動經濟增長, 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減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同時會出現新情況, 呈現新特徵, 產生新問題。

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一)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歷史分期的文獻綜述

關於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分期, 專家、學者們眾說紛壇, 莫衷一是。黃永林 (2015) 把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分別為:1978-1992年改革開放轉型促進文化經濟發展;1992-2002年市場經濟轉軌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02年至今小康社會建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等。向勇 (2015) 認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分為神話期、冬眠期、浪漫期和史詩期等四個階段。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1949年前夕為神話期, 以唱片業、電影業、新聞出版業為代表創造了國家動盪年代的奇蹟, 並在藝術創意領域達到令人慨嘆的高度。從1949年到1985年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冬眠期, 文化市場幾乎消失, 文化創意活動發展停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浪漫期開始於1985年頒佈的《關於第三產業的統計》, 文化市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史詩期以1998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的成立為標誌, 有力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同發展。魏鵬舉 (2016) 認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按中國新時期的文化體制改革大體分為四個階段:1978-1991年中國“文化市場”出現及確認階段;1992-2001年中國“文化經濟”政策法規建立階段;2002-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路徑明確階段;2011年至今中國“文化強國”目標確立階段。傅才武 (2016) 提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四階段觀點, 即1979-1991年的“文化經營”概念的確立與文化創意產業探索期;1992-1997年的“文化經濟”概念確立與文化創意產業初步發展期;1998-2002年“文化產業”概念的確立與文化創意產業助跑發展期;2003年至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創意產業加速發展期。

(二)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逐年提高

文化創意產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 能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狀況。十八大報告提出, 到2020年要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此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從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 201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18071億元, 2016年增加到30254億元,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3.48%提高到4.07%, 增長0.6個百分點, 對GDP增量貢獻年平均達到6.0%, 且呈現逐年提高趨勢。 (如下圖所示) 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 傳統行業資源消耗大、汙染嚴重且產能過剩, 迫切需要經濟轉型、結構調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因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以及環境汙染少, 具備典型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等特徵, 為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提供有力支撐, 為推動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髮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特徵及問題

(三)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地位凸顯及政策日臻完善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始終圍繞文化事業領域不斷進行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嘗試和努力,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隨著文化體制改革走向成熟;文化經濟政策始終圍繞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關係而不斷進行調整,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隨著文化經濟政策調整而逐步邁向優化。1988年發佈的《關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場”概念, 1991年《文化部關於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正式提出“文化經濟”概念, 1992年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 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 2012年十八大報告正式確定“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目標;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 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相結合。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然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也日臻完善。

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本特徵

(一) 注重創意創造, 形成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二) 融合其他產業, 相關產品和服務附加值提高

美國學者格里斯坦和卡恩認為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 是指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消失。《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曾明確提出:應加強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發展, 塑造製造業新優勢, 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 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提升旅遊發展內涵, 挖掘特色農業發展潛力, 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文化創意產業與製造業相融合有利於激發產業升級的動力;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尋求與高科技產業融合, 因為高科技產業是核心支撐、重要引擎;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業結合, 有力提高城鄉規劃和建築、園林與裝飾設計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性化水平;旅遊著重體現在人對文化的體驗和享受, 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業融合是打造旅遊魅力的智核;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有利於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提高城鄉現代化水平;體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是升級體育產業的強大引擎、重要路徑, 並能形成新型的“體育產業”業態。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業的融合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造血之源、經濟後盾。

(三) 潛在需求巨大, 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日益形成

巨大的市場需求是文化創意產業繁榮與興盛的基礎。“國內需求潛力巨大, 將為經濟較快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主導趨勢, 是繼續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 結構層次提升。”從國際經驗看, 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 將進入休閒娛樂消費時代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當人均GDP臨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 文化消費則會進入“井噴時代”。2017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 744127億元, 人均GDP為8866美元, 已超過“井噴時代”臨界點。不難看出, 滿足13億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指日可待;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升級, 全民族整體文化素質水平提升, 企業創造創意速度加快, 必將促使文化創意消費市場形成, 並使市場空間得到拓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管理機制不斷完善。

(四) 面臨同質危機, 文化建設迫切需要傳承文化

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曾指出:“在以經濟指標增長為核心目標的發展模式中, 城市物質建設上的高度成就掩蓋不了精神實質的消失。”新型城鎮化過程中, 明顯存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博弈, 異域文明衝擊下創新與保持相互博弈。許多地區在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中, 輕視自身的文化傳統、原味的歷史風貌, 一味追求新、奇、特的文化風格, 臨摹、模仿、複製、抄襲現象處處可見;導致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空心”文化、變味的古鎮比比皆是;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地域特色的文化風貌正在消失。“歷史文脈, 是城鎮生命力所在。要根據城鎮發展的人文歷史、資源稟賦, 保留和利用不同歷史文化積澱、民族風情特色, 打造各具文化魅力的個性化城市。”

(五) 國際地位增強, 文化創意產品進軍國際市場

王一鳴 (2015) 曾指出:要“‘走出去’, 拓展國際市場, 構建全球化的生產運營體系, 深度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當中去。”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 各國之間客觀上需要相互瞭解, 信息技術和國際貿易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及產品國際化提供現實途徑;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提出,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多門類、多層次的產業國際化格局。祁述裕 (2009) 就曾指出國際文化市場狀況日益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驅動力, 隨著國內、國際市場呈加速融合趨勢, 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生產和服務同樣越來越融入國際文化生產體系之中。一是國際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二是文化創意產品貿易能力顯著增強, 貿易規模快速擴張;三是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新型文化業態國際化進程加快;四是國際化途徑從單純文化創意產品服務貿易向跨境投資和國際合作轉變。

三、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本問題

(一) 文化資源利用率低, 傳統資源潛力尚待開發

文化資源存在於人類的物質領域、精神領域, 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文化資源具有多樣性、符號性、審美性、傳遞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徵。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 積澱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中國文化資源稟賦豐厚獨特, 文化創意產業前景廣闊, 但文化資源大國並非文化創意強國。很多地區多把文化資源直接加以展示和呈現, 不注重通過科技手段、媒介載體加以開發利用, 漠視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如作家馮驥才所說“伴隨著這種‘建設性破壞’, 最令人費解的便是大批仿古建築的興建熱。為什麼一邊毀掉真正的古物和歷史文化, 一邊卻在花錢製造大批的偽劣的古物和偽文化?”與此同時, 如何開發充滿歷史厚重情感的傳統文化資源, 保持其真實性、完整性, 確保其永久生命力和永久利用價值, 打造屬於中國本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 任重而道遠。

(二) 缺乏完善政策體系,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三) 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文化保障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傳統文化創意產業不斷轉型升級, 新興的文化創意業態層出不窮, 相應的文化創意產業問題應運而生。蔡武進 (2014) 指出現階段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依靠政策性規定和規範性文件來保障, 文化創意產業立法總體不夠健全, 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保障體系。既有的政策法規零碎凌亂, 且效力等級不夠、存在較多的盲區, 文化創意產業法律體系滯後, 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缺乏系統、有力的法律制度導向, 同樣面臨落後的文化市場管理體制束縛, 嚴重阻礙了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制度形成, 更難以承托起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長效發展的重任。加緊制定和完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本法律法規, 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保障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良性發展。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 加快文化立法,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文化產業振興、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 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

(四) 技術創新人才匱乏, 培養機制嚴重製約發展

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 即Y=F (K, L, H, t) 表明, 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量以及人力資本 (無形資本) 存量, 技術水平等要素對總產出起決定性作用, “新經濟增長理論”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詮釋十分恰當。人力資本既包括絕對勞動力數量, 更包括勞動力的資歷才幹、教育水平、生產技能等,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快速發展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面臨人才的巨大挑戰, 限於目前經濟狀況和體制機制原因, 難以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來中國發展;存在高端人才嚴重匱乏, 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國內教育投入、教育體系和研究體系難以形成支撐條件;高校存在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培養模式單調、學科定位不準、實踐教學缺乏等問題, 人才培養質量、規格遠不及市場需求問題依然飽受詬病。為此, 必須遵循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發展的特殊規律, 在培養、開發、管理、使用、評價等方面採取特殊手段, 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修養, 讓其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引導者、德藝雙馨的示範者和誠實儒雅的經營者。

(五) 創意產業鏈不完整, 產業集群效應有待提升

文化創意產業價值源泉在於無形的靈感、奇妙的想法及創造性精神產品, 通過傳統生產商製作取得高額價值增值, 並通過滿足最終消費者的心理體驗、情感訴求來實現經濟價值;文化創意產業緊緊圍繞創意生成→資金投入→開發製作→渠道傳遞→最終消費的產業鏈運行。文化創意產業新特性明顯, 創意自由空間要求高, 產品鏈式效應、關聯效應強, 消費鏈路徑依賴並具自我強化功能, 文化創意產品遇認同基礎容易擴張, 並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鏈脫節現象嚴重, 文創用品難以開模、生產, 品牌策劃不足, 市場推廣不力;很多企業各自為政, 缺乏有效合作;聯繫創意與市場的中介組織缺乏;金融創新手段不充分造成文化創意產業鏈融資難。產業集聚的原理形成集群效應, 文化創意產業生產活動具有同質性, 企業之間存在惡意競爭現象, 協作效應不夠;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區位品牌缺乏更為直觀、廣泛、持久的傳播影響力;在推動知識和技術創新方面, 溢出效應不夠明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效應有待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